内容简介 · · · · · ·
《物种起源(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物种起源》是达尔文(1809-1882年)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9世纪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达尔文或许已经预感到了他将来的景况,“我有信心,”他在书卷的末尾说道。“在未来,年轻的和成长中的博物学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看待这个问题的两面。”在他那期待中的未来,他的成就达不到画出宇宙生命的整个循环,他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圆弧。在过往所有的事迹中似乎存在着一条历史规律:旨在阐释自然的学说登场时总如同华美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义犹如玫瑰色的霞光给那些做着晨课的学者头上镀上了一缕金色...
《物种起源(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物种起源》是达尔文(1809-1882年)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9世纪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达尔文或许已经预感到了他将来的景况,“我有信心,”他在书卷的末尾说道。“在未来,年轻的和成长中的博物学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看待这个问题的两面。”在他那期待中的未来,他的成就达不到画出宇宙生命的整个循环,他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圆弧。在过往所有的事迹中似乎存在着一条历史规律:旨在阐释自然的学说登场时总如同华美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义犹如玫瑰色的霞光给那些做着晨课的学者头上镀上了一缕金色。但等到了约定的时间。自会有那完美的思想适时出世,将这些深渊中的宝藏铺陈罗列。用科学的明光给这个时代盖上玺印。
作者简介 · · · · · ·
查理•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贝格尔”号进行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并由此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l859年,达尔文发表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震惊了科学界和整个世界。达尔文在该书中重点阐述并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高度评价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目录 · · · · · ·
编译者语
自序
导读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
习性的影响
变异的相互关系
遗传
家养情况下变异的性状
变种和物种难以区分
家养情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
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已知的无意识选择
家养生物的未知起源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变异
个体间的不同
可疑的物种
范围广、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
大属物种的变异多于小属物种
大属物种之间的关系受地域限定
本章重点
第三章 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有关
作为广义术语的“生存竞争”
以几何级数增加的数量
抑制增长的性质
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的复杂关系
变种生物与原体生物的关系
第四章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性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
个体之间的杂交
自然选择所具备的几大有利条件
自然选择所导致的绝灭
性状分歧
自然选择能够经由性状分歧和绝灭发生作用
论生物体质倾向的进步及其程度
性状趋于相同
本章重点
第五章 变异法则
变异法则
使用与废止的效果
环境适应性
与成长有关的变异
与生长有关的补偿和节约
低等动物更容易变异
物种某个部位出现高度变异的原因
在性状方面物种比属更容易发生变异
第二性征更容易发生变异
物种变异的近似性
本章重点
第六章 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与异议
学说上的难点
关于变异过程中变种的不存在或稀有的问题
对生物变异过程的讨论
完善且复杂的器官
变异的方式
自然选择学说所面临的一些大难题
自然选择作用而导致的不太重要的器官
“功利说”的真实程度有多大--美是如何得到的
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关于物种寿命的异议
勃龙的几个异议
关于植物的一些异议
一些被分类学认为是高度重要的性状
米伐特先生所搜集的异议以及我的解释
米伐特先生的两个异议
导致长颈鹿能有利发展的原因
……
第七章 本能
第八章 杂交和杂种
第九章 关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性
第十章 关于生物的地质演替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具有亲缘关系的物种的分类
结论
达尔文年表
生物学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看到了将来更加重要得多的广阔研究领域。心理学将稳固地建筑在赫伯特·斯潘塞先生所已良好奠定的基础上,即每一智力和智能都是由级进而必然获得的。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也将由此得到大量说明。 最卓越的作者们对于每一物种曾被独立创造的观点似乎感到十分满足。依我看来,世界上过去的和现在的生物之产生和绝灭就像决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的原因一样地是由于第二性的原因,这与我们所知道的“造物主”在物质上打下印记的法则更相符合。 当我把一切生物不看作是特别的创造物,而看作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依我看来,它们是变得尊贵了。从过去的事实来判断,我们可以稳妥地推想,没有一个现存物种会把它的没有改变的外貌传递到遥远的未来。并且在现今生活的物种很少把任何种类的后代传到极遥远的未来;因为依据一切生物分类的方式看来,每一属的大多数物种以及许多属的一切物种都没有留下后代,而是已经完全绝灭了。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言,最后胜利的并且产生占有优势的新物种的,将是各个纲中较大的优势群的普通的、广泛分布的物种。既然一切现存生物类型都是远在寒武纪以前生存过的生物的直系后代,我们便可肯定,通常的世代演替从来没有一度中断过,而且还可确定,从来没有任何灾变曾使全世界变成荒芜。因此我们可以多少安心地去眺望一个长久的、稳定的未来。因为自然选择只是根据并且为了每一生物的利益而工作,所以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禀赋都有向着完善化前进的倾向。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并且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法则产生出来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些法则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就是伴随着“生殖”的“生长”;几乎包含在生殖以内的“遗传”;由于生活条件的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最后一页 -
Perhaps the correct way of viewing the whole subject,would be, to look at the inheritance of every character whatever as the rule, and non-inheritance as the anomaly.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CHAPTER ONE VARLATION UNDER DO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物种起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物种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物种起源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物种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9 条 )





> 更多书评 99篇
-
鲁不逊 (陌生默闻。)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建议便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同任何一种可能的终极形态还有多远。我们对那么多的事物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多么的无知。 达尔文先生理论中最杰出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下的渐进改良。 后人更愿意说这种“进化”为“演化”。进化意味着有方向,从低到高,而演化意味着更强调适应。有时候,更好的未必就能存活,或者换句话说,能存活的就是更好的,而不必非要在一些硬指标上一较高下。 先说通篇结...2017-03-10 14:06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建议便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同任何一种可能的终极形态还有多远。我们对那么多的事物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多么的无知。 达尔文先生理论中最杰出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下的渐进改良。 引自 全书 后人更愿意说这种“进化”为“演化”。进化意味着有方向,从低到高,而演化意味着更强调适应。有时候,更好的未必就能存活,或者换句话说,能存活的就是更好的,而不必非要在一些硬指标上一较高下。
先说通篇结论关键词:进化 -- 变异,适应,遗传。或者人们更熟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一篇严谨,琐碎的论文,读起来并不愉悦,甚至枯燥,因其理论早已深入人心而缺乏新鲜感。之所以硬着头皮啃下来,大概是坚信我们应该从大自然的观察中得到一些智慧,也就是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
这篇论文的框架大致是这样:
- 通过对家养物种的变异观察,得出人工选择对于物种演化的作用。
- 通过对自然界物种的变异观察,得出自然选择对于物种演化的作用。
- 然后在这些思考和假设性结论的指引下,去探索证明这些作用的原因,逻辑上自洽。
- 自此,可以进入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的抽象化的讨论,当然辅以大量的观察,实验事实。
其中性选择,性状分歧及性状趋同又格外引人注目。
- 之后达尔文对变异法则以及特殊的变异--本能,以及变异通过遗传作用于物种做出了专项阐述。
- 最后一大部分则是对当时已有的其他观点进行了辩论,主要是回答了为什么演化过程中的中间态无法 找到的问题,这部分包含了不少地质学的知识,一下子把物种起源的时间厚度提升了上去。
- 收尾的时候对物种分类做了阐述,这也是在物种起源和物种现状的关系阐述完后自然而然的部分,这也是一个普通人感知世界的自然反应:这个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别?从而更快的在脑中建立一个映射以期理解这个世界。
动物的颜色取决于食物的特殊性质和日光,而皮毛的厚度则可能取决于气候。 引自 全书 比如火烈鸟的红色是因为食物中的虾青素。
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变异的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它既直接作用于物种的体制,又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殖系统。遗传和返祖的力量决定了物种的变异是否能一直发生下去。 变种是由于环境的挑战而产生的,然而内部模式的不变形不允许变异超越某种程度。 变异被多种法则控制,但只有少数几条可以被我们很模糊的领会。比如自然环境,物种习性等 引自 全书 也就是说,对于观察者而言,变异其实接近于“随机”,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现象而并非是已经被抽象的若干原因。
本能是这样起源的:经常使用或某种习性引起肉体构造的变异,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得以增强;反之它们就会变小或者消失。 只有在有利于物种繁殖的条件下,一种物种的大量个体才能在某个区域被保存病繁衍下来,不管物种的品质如何,如果其个体太过于稀少,而它们又被全部繁殖了下来,那么这就有效的妨碍了选择。 引自 全书 人工干预自然选择,本身也是物种无意识下借助于人类这个自然界的因素再保护自己。是谓【互训】,比如表面上看人类驯服了小麦,换个角度讲也可以理解成小麦通过人类使自己兴盛至极。
变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个体的数量必须庞大。稀有罕见就是种族灭亡的前兆。 引自 全书 自然界的马太效应:大属--多物种--多变种--更大属--更多物种
变异的发生存在于成长过程,物种的成长存在于个体的变异积累,就像社会个体的成长一样。
习性可以使得物种的一些器官发达,而其他一些却由于同样的作用或不使用的原因缩小了。即自然选择不断的试图来节约身体构造的每一部分。 一切生物都存在着高速增长的倾向 引自 全书 人类能控制生育,甚至拒绝生育为人类脱离“动物性”赢得了尊严 ||
物种之间一定会出现生存竞争,这些竞争中既有同种个体之间的,还有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以及自然的生存条件的竞争。这些竞争因素包括天敌/食物/气候等。一般而言,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引自 全书 同种竞争相当于品牌竞争,异种竞争相当于品类竞争,而大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个体竞争焦点的转变。竞争即“让对方的最大值最小化,让己方的最小值最大化”
我把这种对有利的个体差异的保存,以及对有害的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无用又无害的变异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不能做的是:改变一个物种的构造,使之为另一个物种带来利益。 自然选择通过竞争发生作用。 如果任何一种生物的竞争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改进,而该生物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异和改进,那么,这种生物就会绝灭。 性选择并非为了物种生存而斗争,而是同性个体之间的斗争。失败的竞争者并不会就此死亡,但它的后代可能会很少,甚至没有后代。 如果任何动物的雌雄两性都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性,但在构造、颜色或装饰上有所不同,那么,产生这些不同的主要因素已定就是性选择。 同一变种但不同品系的个体间存在杂交,这可以提高后代的体质和繁殖能力。与之相反,近亲交配则会使其体质和繁殖能力衰退。一个个体为了本族群的永存,不会让自己的卵细胞接受自己的镜子,这一法则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物种的发育成熟程度以器官功能是否专门化为依据,因为器官的专业化可以使各种机能发挥得更好。 引自 全书 文中提到的生物知识若干
鸭嘴兽,是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 老虎可游泳长达几十公里,因为其汗腺不发达,常待在水中散热。 每一匹斑马都有其独特的黑白相间的条纹。 只有进化高级的植物,其花的颜色才不会是原始花的绿色形态,而可以发展出多种颜色 白睡莲的花朵会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关闭,所以晚上的莲花都是关闭的,睡莲也因此而得名。 会鸣的蝉是雄蝉,有发生器。它们会发出三类鸣声:集合声,求偶声,挣扎声 猫头鹰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比右耳道宽阔。 雏菊在春天开花。 河狸又名海狸。 乌贼通过喷水的反作用力飞速前进,可跳出水面7~10米,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而猎豹的最高时速也才100公里。 草莓每年6~7月成熟。 鳄鱼是现存生物与史前恐龙时代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的最后纽带。 光合作用是叶绿素把叶子中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合成葡萄糖,释放氧气的过程。 被子植物又称显花植物,有真正的花,裸子植物没有。 白鲸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在北纬50~80度。 金丝猴常年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森林中。 昆虫大概有20种主要族群,甲虫是自大的一支,有30多万种。 盘羊是最大的野生羊类(角盘起来的那种) 杜鹃把卵下在其他鸟的巢中。 工蚁都是雌性的,蚁后是指有繁殖能力的雌性蚁,体型是工蚁的3~4倍,主要职责是产卵和统管族群。 蜂王是蜜蜂群体中唯一能正常产卵的雌性。工蜂负责采蜜酿蜜照顾蜂王和幼虫。雄蜂专门负责与蜂王交配。 根分为:突起根,块根,空中根,攀援根 各生代以主要生物群为标志,例如古生代是三叶虫,中生代是恐龙。 几乎所有两栖类都有变态倾向。 史前时期分为不同的阶段,叫做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依次为前寒武纪(46亿)--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至此古生代5亿至2.5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2.5亿至65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新生代,6500万至1万年前) 岩石的年龄可利用散布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测定。 岩浆在地底10~15万米 化石:动植物的遗骸如果被沉积物覆盖,将随着沉积物转化成岩石而形成化石 猴面包树树龄可达5000余年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最长1.3米,最重50kg 种子是开花植物及结果果树的生殖器官。 北极熊身长约2.5米,体重400~800kg,嗅觉十分灵敏,是犬类7倍。 蝙蝠是哺乳动物,翅膀其实是手的演化,有骨骼,鸟类的翅膀则没有。 引自 全书 回应 2017-03-10 14:06 -
-
-
优 (一个被低级趣味拖住死缠烂打的人)
最后我要总结一下,物种的性状-即每个物种所拥有的独特性状,比属的性状一即同属物种所具有的共同性状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当一个物种的任何部位比同属其他物种的同一部位要显得发达时,这一部位所具有的变异性常常是非常高的。不论一个部位怎样发达,只要这一部位是同属的所有物种所共有的,那么,这一部位的变异性就是比较稳定的。第二性征的变异性是巨大的,并且在具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物种之间,其差异也是巨大的。2016-03-15 16:54
-
-
鲁不逊 (陌生默闻。)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建议便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同任何一种可能的终极形态还有多远。我们对那么多的事物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多么的无知。 达尔文先生理论中最杰出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下的渐进改良。 后人更愿意说这种“进化”为“演化”。进化意味着有方向,从低到高,而演化意味着更强调适应。有时候,更好的未必就能存活,或者换句话说,能存活的就是更好的,而不必非要在一些硬指标上一较高下。 先说通篇结...2017-03-10 14:06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建议便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同任何一种可能的终极形态还有多远。我们对那么多的事物一无所知。最关键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多么的无知。 达尔文先生理论中最杰出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下的渐进改良。 引自 全书 后人更愿意说这种“进化”为“演化”。进化意味着有方向,从低到高,而演化意味着更强调适应。有时候,更好的未必就能存活,或者换句话说,能存活的就是更好的,而不必非要在一些硬指标上一较高下。
先说通篇结论关键词:进化 -- 变异,适应,遗传。或者人们更熟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一篇严谨,琐碎的论文,读起来并不愉悦,甚至枯燥,因其理论早已深入人心而缺乏新鲜感。之所以硬着头皮啃下来,大概是坚信我们应该从大自然的观察中得到一些智慧,也就是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
这篇论文的框架大致是这样:
- 通过对家养物种的变异观察,得出人工选择对于物种演化的作用。
- 通过对自然界物种的变异观察,得出自然选择对于物种演化的作用。
- 然后在这些思考和假设性结论的指引下,去探索证明这些作用的原因,逻辑上自洽。
- 自此,可以进入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的抽象化的讨论,当然辅以大量的观察,实验事实。
其中性选择,性状分歧及性状趋同又格外引人注目。
- 之后达尔文对变异法则以及特殊的变异--本能,以及变异通过遗传作用于物种做出了专项阐述。
- 最后一大部分则是对当时已有的其他观点进行了辩论,主要是回答了为什么演化过程中的中间态无法 找到的问题,这部分包含了不少地质学的知识,一下子把物种起源的时间厚度提升了上去。
- 收尾的时候对物种分类做了阐述,这也是在物种起源和物种现状的关系阐述完后自然而然的部分,这也是一个普通人感知世界的自然反应:这个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别?从而更快的在脑中建立一个映射以期理解这个世界。
动物的颜色取决于食物的特殊性质和日光,而皮毛的厚度则可能取决于气候。 引自 全书 比如火烈鸟的红色是因为食物中的虾青素。
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变异的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它既直接作用于物种的体制,又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殖系统。遗传和返祖的力量决定了物种的变异是否能一直发生下去。 变种是由于环境的挑战而产生的,然而内部模式的不变形不允许变异超越某种程度。 变异被多种法则控制,但只有少数几条可以被我们很模糊的领会。比如自然环境,物种习性等 引自 全书 也就是说,对于观察者而言,变异其实接近于“随机”,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现象而并非是已经被抽象的若干原因。
本能是这样起源的:经常使用或某种习性引起肉体构造的变异,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得以增强;反之它们就会变小或者消失。 只有在有利于物种繁殖的条件下,一种物种的大量个体才能在某个区域被保存病繁衍下来,不管物种的品质如何,如果其个体太过于稀少,而它们又被全部繁殖了下来,那么这就有效的妨碍了选择。 引自 全书 人工干预自然选择,本身也是物种无意识下借助于人类这个自然界的因素再保护自己。是谓【互训】,比如表面上看人类驯服了小麦,换个角度讲也可以理解成小麦通过人类使自己兴盛至极。
变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个体的数量必须庞大。稀有罕见就是种族灭亡的前兆。 引自 全书 自然界的马太效应:大属--多物种--多变种--更大属--更多物种
变异的发生存在于成长过程,物种的成长存在于个体的变异积累,就像社会个体的成长一样。
习性可以使得物种的一些器官发达,而其他一些却由于同样的作用或不使用的原因缩小了。即自然选择不断的试图来节约身体构造的每一部分。 一切生物都存在着高速增长的倾向 引自 全书 人类能控制生育,甚至拒绝生育为人类脱离“动物性”赢得了尊严 ||
物种之间一定会出现生存竞争,这些竞争中既有同种个体之间的,还有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以及自然的生存条件的竞争。这些竞争因素包括天敌/食物/气候等。一般而言,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引自 全书 同种竞争相当于品牌竞争,异种竞争相当于品类竞争,而大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个体竞争焦点的转变。竞争即“让对方的最大值最小化,让己方的最小值最大化”
我把这种对有利的个体差异的保存,以及对有害的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无用又无害的变异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不能做的是:改变一个物种的构造,使之为另一个物种带来利益。 自然选择通过竞争发生作用。 如果任何一种生物的竞争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改进,而该生物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异和改进,那么,这种生物就会绝灭。 性选择并非为了物种生存而斗争,而是同性个体之间的斗争。失败的竞争者并不会就此死亡,但它的后代可能会很少,甚至没有后代。 如果任何动物的雌雄两性都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性,但在构造、颜色或装饰上有所不同,那么,产生这些不同的主要因素已定就是性选择。 同一变种但不同品系的个体间存在杂交,这可以提高后代的体质和繁殖能力。与之相反,近亲交配则会使其体质和繁殖能力衰退。一个个体为了本族群的永存,不会让自己的卵细胞接受自己的镜子,这一法则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物种的发育成熟程度以器官功能是否专门化为依据,因为器官的专业化可以使各种机能发挥得更好。 引自 全书 文中提到的生物知识若干
鸭嘴兽,是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 老虎可游泳长达几十公里,因为其汗腺不发达,常待在水中散热。 每一匹斑马都有其独特的黑白相间的条纹。 只有进化高级的植物,其花的颜色才不会是原始花的绿色形态,而可以发展出多种颜色 白睡莲的花朵会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关闭,所以晚上的莲花都是关闭的,睡莲也因此而得名。 会鸣的蝉是雄蝉,有发生器。它们会发出三类鸣声:集合声,求偶声,挣扎声 猫头鹰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比右耳道宽阔。 雏菊在春天开花。 河狸又名海狸。 乌贼通过喷水的反作用力飞速前进,可跳出水面7~10米,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而猎豹的最高时速也才100公里。 草莓每年6~7月成熟。 鳄鱼是现存生物与史前恐龙时代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的最后纽带。 光合作用是叶绿素把叶子中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合成葡萄糖,释放氧气的过程。 被子植物又称显花植物,有真正的花,裸子植物没有。 白鲸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在北纬50~80度。 金丝猴常年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森林中。 昆虫大概有20种主要族群,甲虫是自大的一支,有30多万种。 盘羊是最大的野生羊类(角盘起来的那种) 杜鹃把卵下在其他鸟的巢中。 工蚁都是雌性的,蚁后是指有繁殖能力的雌性蚁,体型是工蚁的3~4倍,主要职责是产卵和统管族群。 蜂王是蜜蜂群体中唯一能正常产卵的雌性。工蜂负责采蜜酿蜜照顾蜂王和幼虫。雄蜂专门负责与蜂王交配。 根分为:突起根,块根,空中根,攀援根 各生代以主要生物群为标志,例如古生代是三叶虫,中生代是恐龙。 几乎所有两栖类都有变态倾向。 史前时期分为不同的阶段,叫做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依次为前寒武纪(46亿)--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至此古生代5亿至2.5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2.5亿至65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新生代,6500万至1万年前) 岩石的年龄可利用散布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测定。 岩浆在地底10~15万米 化石:动植物的遗骸如果被沉积物覆盖,将随着沉积物转化成岩石而形成化石 猴面包树树龄可达5000余年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最长1.3米,最重50kg 种子是开花植物及结果果树的生殖器官。 北极熊身长约2.5米,体重400~800kg,嗅觉十分灵敏,是犬类7倍。 蝙蝠是哺乳动物,翅膀其实是手的演化,有骨骼,鸟类的翅膀则没有。 引自 全书 回应 2017-03-10 14:06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9 )
-
商务印书馆 (1995)8.5分 1695人读过
-
7.20-8.3图书限时抢
-
Bantam Classics (1999)9.4分 86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3)8.9分 1968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8分 771人读过
-
科教加价购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初中图书馆备选书目.科普类 (Windowpane)
- 看不见的买书琐记2019 (看不见我)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五) (鹿小羽)
- Kindle Unlimited包月电子书 (岂能无怪哉)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物种起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rthur 2011-12-29
这个版本还蛮好的
1 有用 魏晓波 2017-04-23
彩图,纸张都挺好,就是封面的字是突出的,和路边按斤卖的盗版书一样。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2-18
可以。
0 有用 ISO 2016-02-13
参考类学术书籍
0 有用 Austin 2019-03-21
读完这类基础科学著作,没有觉得自己懂了很多,反倒是恍然人类是多么的无知。从无法证明的中间物种,到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我们对自己的世界还有太多的不了解。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敬畏自然的最大前提吧。
0 有用 滴嘀哒逼逼 2020-07-18
囫囵读完
0 有用 Xuer 2020-03-17
不否认书的经典性,但受限于时代的原因,很多知识已过时。另外整体逻辑性和流畅性都不太适合现代人阅读,加上翻译水平有限,能啃下来的都是有毅力的人。
0 有用 SolitarySays 2020-03-04
打破十几年对《物种起源》的认知,原来不是我以为的那样!
0 有用 大牛 2020-03-02
虽然没读懂但是读完了,我太牛了
0 有用 易小泼妮 2019-12-20
太难了。 写的是很棒没错。 都怪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