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三代人接力养护武汉长江大桥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9to.com/show.php/itemid-47390/ 在 2019-10-01 14:03: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三代人接力养护武汉长江大桥--路桥管养--资讯--中国路桥网
 

三代人接力养护武汉长江大桥

   日期:2017-06-0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评论:0    
核心提示: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建造的首座公铁两用横跨长江的钢梁桥,也是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今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60周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建造的首座公铁两用横跨长江的钢梁桥,也是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今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

当南来北往的火车从武汉长江大桥上疾驰而过时,大多数旅客不会想到桥上还有一群养桥人。他们为了大桥的安全,日夜守护在这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大桥建成通车60年来,已有三代人在这里坚守。

“肩扛手抬”的年代

护桥还得有体能

负责武汉长江大桥养护工作的是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今年52岁的聂亚林是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的一名工长,也是第二代养桥人。1987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工具,成为养护武汉长江大桥的一名工人。

“当时,考察一名工人是否合格,不光看业务技术,更要看体质体能是否过硬。”聂亚林说,当时养护维修桥梁主要依靠“肩扛手抬”的传统作业方式,大桥是钢梁结构,桥上轨枕均是木质,加上桥上场地窄、行车密度大,重体力、高强度的作业多,养桥工作相当辛苦。

“拿保养轨枕扣件来说,一根轨枕上有4组扣件,以前靠人工保养的时候,每人每天可以保养6根轨枕。现在有了电动机械设备,一人在前面松扣件,一人紧跟在后面保养涂油并复紧,平均每人每小时就能保养20多根轨枕,不仅人减少了,工作量减少了,作业效率也大大提高。”聂亚林说。

如今,安全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巨幅电子屏幕悬挂在大厅正前方,屏幕上显示着大桥数十处关键处所摄像头摄录到的画面,大桥的各项日常检测数据也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养护工人更从以前的300多名减至50名左右。

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车间,一场以“检修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桥梁维修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他们经过科学调研,制定了大桥养修“检查、分析、评价、计划、作业、验收、考核”七个关键环节,并加速推进“智能桥梁”建设。

“桥三代”精研技艺

希望大桥“逆生长”

“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现在已经过去60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科学养护,让大桥使用寿命延长到150年。”车间主任黄伟对大桥的未来充满信心。

黄志国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代养桥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养桥工人。黄志国成为桥梁工后,勤学苦练,打磨技术精湛,成了“一口清、一手精”的工人技师。去年,黄志国运用计算机自行设计出了一套桥梁业务知识学习考试系统,极大地方便了职工学习业务技能。

胡建刚是保二工区高级技师,车间桥梁业务“领军人物”。他曾参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桥梁维修保养》教程编制、多媒体评审制作,并研制“弯制钢筋的平台及扳手”,有效提高预制人行板精确度,设计“打顶定位点”的工具,大大节省桥梁起钢轨的时间。

据他介绍,2000年后,养护工作开始广泛使用电动扳手、电镐、电动打磨机、高压喷漆机等先进工具。如今,他们秉承“科学养桥”理念和“工匠精神”,着力在提高养桥水平和工效上下功夫。车间成立了攻关小组,有效提高作业精准度和劳动效率。

“如今,老一辈养桥人已多半不在人世了,但我们工区有好几名像黄志国、胡建刚这样的第三代养桥人。他们大多肯钻研、爱动脑,懂计算机应用,会分析病害数据,还创新了许多养桥工艺……再过三年我也要退休了,但我不担心,因为后继有人!”聂亚林欣慰地说。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