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馆主生平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njqys.com/1-1.html 在 2016-08-21 21:56:1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馆主生平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当前位置:首页>馆主生平

馆主生平

 

林 散 之

 

林散之,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弱冠后改名散之,自号“三痴生”、“半残老人”,笔名“左耳”、“散耳”、“聋叟”等,早期书斋号“散木山房”,后更名为“江草堂”。原江浦县乌江镇人,生于1898年,卒于1989年,享92岁。

先生3岁即喜案头涂鸦,5岁能对物写生,6岁开始入村塾读书,12岁已能为村邻写春联,字体端浑有楷法;13岁读完古文观止、诗经等书。14岁父成璋病故,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工笔人物;16岁从乡亲范培开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包世臣执笔悬腕之法;18岁复从含山前清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32岁经先生介绍,赴沪从师黄宾虹学山水画,生授以“五笔七墨”之法;37岁听从黄先生“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只身作万里壮游。先生中年供职县府,63被江苏省国画院聘为画师;古稀之年去浴室洗澡时,不慎跌入开水锅中,右手致残,伤残后,以三指作书画,初甚不便,经刻苦锻炼,运笔自如,所作书法更臻妙境。72年经画家田原推荐,先生草书条幅《东方欲晓》带京参选,得到启功、赵朴初、郭沫若等书法家高度评价;73年《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第一期在首页位置发表先生书法作品《东方欲晓》,在国内外书画界引起巨大反响,日本书道界竟有人误以为是唐代草圣张旭遗留至今的真迹。

先生毕生倾心研习诗书画,辛苦寒灯八十余霜,素有“三绝”之称;其山水画黑处沉着,白处虚灵,达到了“燥裂秋风,润涵春雨”的境界;其一生在诗上下功尤深,其学诗由唐入宋,力薄而涉远,生前创作古典诗词四千余首,晚年自选旧作二千余首成《江上诗存》三十六卷,淳朴自然,不假雕饰,风格逼近杨万里;书法一艺,更是蜚声海内外,有“当代草圣”之誉,日本著名书法大师青山杉雨称赞道“草圣遗法在此翁”、江泽民主席评价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其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师古法,出新意,糅碑入帖,以柔济刚,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是中国当代草书艺术的集大成者。

 

 

 胡小石

 
          胡光炜(1888-1962),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号沙公,南京人。早岁师从清末硕儒诗伯,后历任南北上庠教授。学殖博大精深,在文字、音韵、考古、楚辞、杜诗诸领域皆有极高之造诣。所作旧体诗推崇唐贤,复转益多师,兼得其时宗宋派李瑞清之清隽,沈曾植之逋峭,陈三立之镵刻,并加融会变通,形成一已玄思窎想、百锻千炼而近于中唐诗人孟郊之独特风神,或以为能与当时南雍中大师级教授王瀣相颉颃者,先生一人而已,非虚誉也。又以书法名利李瑞清之门,间亦请益于沈曾植,四体皆擅,尤精于汉隶、北碑。晚年书作,屏弃颤抖之笔,益觉峻拔雄强,有箭彻七札、力扛巨鼎之势。惟其碑帖功夫至深且厚,而博洽群书之学养更为书坛时贤所难企及,故其书艺成就侪辈亦罕有能望其尘、摩其垒者。 

 

 


  高二适

 

          高二适先生(1903-1977),原名锡璜,号舒凫、舒文、麻铁道人、秦老诗人等。江苏东台人。出生在一个私塾教师家庭,自幼读书勤奋,16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首拜识戈公振、韩国钧、章土钊诸先生,为人为学,均得益匪浅。
    高二适一生致力于文史哲的研究、诗词歌赋和书法艺术的创作,成果卓著,且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在1965年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论战中,高二适在那篇有名的《(兰亭序)真伪驳议》中说,“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说一出,赞同者颇多,而高二适不愿随俗,独持己见,率先表示异议。高二适《(兰亭序)真伪驳议》经章土钊先生转呈毛泽东同志阅后,毛泽东赞成此文发表,曾致函郭沫若等,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时传为佳话。
    高二适的书法,从其存世作品看,于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均曾研究,尤对章草有极深的造诣。高二适狂草书的体势、笔调中融会了二王、唐太宗父子、张旭、怀素、杨凝式及宋克的成分,又隐约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影响。高二适治学、书法均求其深理,得其法源,不拘于宗法和师承,不株守流派,而能“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象外”。其草书创作亦达到当代之巅峰,与林散之可谓异趣而同立。

 

 

           

萧  娴 

 

 

萧娴,当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枕琴室主,室名枕琴。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7年,享年96岁。

父铁珊,为西南饱学名士,精于诗文书法。萧娴幼而慧,9岁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13岁即以丈二匹大字对联震惊广州,有“粤海神童”之誉;14岁随高奇峰习画梅花;18岁参加广州书法社,20岁于上海拜师康有为,次年参加上海青年书画会,与吴昌硕等同列书画名人;24岁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劳北伐军,得宋庆龄亲授奖章奖状;旋赴香港,经于右任等介绍悬润格鬻书。虽长处乱世,而治学不辍。25岁与江达结婚,江达皖之学者,曾留学法德,专修机械工程。婚后定居南京,抗战军兴,遂携子女西走避寇,止于成都。萧娴终不废笔砚,与王东培共办书画展。八年离乱既终,萧娴夫妇相携回宁。新中国成立后,萧娴积极送兄弟、子女参军。5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4年成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84年调入江苏省美术馆,成为专业的书法家,并被评为一级美术师。90高龄时主动提出入党申请,于9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萧娴的诗书成就真可谓“女书家中,实罕其匹”,其书力肆而不过,形壮而不野,具有阳刚风韵。先生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其篆书得力于《石鼓文》,隶书得力于《石门颂》,行书得力于《石门铭》,又兼取诸碑之长,形成雄深苍浑、洒脱逸畅、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其学书力气,五分用于魏碑,三分用于汉碑,二分用于秦刻石。尤其鲜为人知的,是萧娴晚年时常展玩晋之二王,唐之虔礼,明之仲温诸草书法帖,从草书中吸取营养,意在变法。草书风貌不泥古人,自然天成。晚年几乎全作大字行书,可以说是十分力气全集中于一体,故笔力愈老愈健,其榜书长撇大捺重点硬钩,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萧娴于书艺之外,还好读诗,大嗜长短句,于晚清词人佳作熟读能咏,上世纪七十年代将残留诗稿整理成诗词集《劫余草》,林散之比之晚清词从郑文焯。

萧娴平生与“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三石之家”。此外,她又曾着意揣摩过《散氏盘》的笔意,论者对她的书渊源,又有“三石一盘”之说。早年康有为曰:“卫管重来主坫坛”,章士钊曰:“大字雄奇小字腴”,于右任曰:“行楷精良,篆籀奇古”。中晚年间刘海粟誉以“端穆苍秀”,林散之赞以“圆转自如”。而今,萧娴已是名震中外,人所共仰的女书家。

 

第四届林散之·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专题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