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辖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由北向南,地势大多比较平坦,城市可建设用地58.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74.26%。2003年全区土地利用情况如下:建设用地57.73平方公里,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0.79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5.96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0.98平方公里;农林用地12.26平方公里,其中园地1.75平方公里、林地9.53平方公里和其他农用地0.98平方公里;未利用地8.05平方公里(含其它土地6.06平方公里)。
全区地表水总量约7804万立方米,河流水质除上游个别断面外,其余水质均为劣五类;海域水质则逐年下降。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来自辖区外的深圳水库和东深供水的原水。地下水开采资源按松散岩类孔隙水容许可开采资源量:平原面积57.00平方公里,控制孔数14,平均涌水量435.3m3/d,井距900米,开采资源为39002m3/d。地下水质pH值为5.7~7.4,偏酸性;矿化度76.19~925.81mg/L,最高值达15304mg/L;总硬度4.05~440.40mg/L;总碱度2.15~431.79mg/L;总酸度0.00~136.25mg/L。
2003年区内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301.3公顷(不包括红树林自然保护区846.1公顷,其中林地465.3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111公顷,商品用材林190.3公顷,森林覆盖率18.7%。以桉树、相思树、灌木丛为主,“梅林荔枝”闻名于深圳,其“糯米糍”、“桂味”等优良品种,核小肉厚、晶莹洁白、清甜爽口,已有三百多年生产历史。
全区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于笔架山公园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已查明笔架山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超过120种,其中两栖类9种,爬行类23种,鸟类81种,兽类13种;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超过200种,其中大型栖息动物86种,鸟类194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
福田区矿产资源种类不多,储存量不大,除矿泉水资源外,多无开采价值。福田拥有品质优良的地下水资源。2003年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命名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的“益力优质矿泉水”,原发水源就取于福田。该产品被国家评为优质珍贵天然矿泉水,荣获90多个奖项。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利用
1979年全区土地面积78.80平方公里,合7880公顷,其中耕地1509公顷(含旱地413公顷),果园115公顷,林地2000公顷,淡水水域178公顷,海水水域330公顷,建设用地1340公顷,其他土地2408公顷。1996年,全区土地面积78.04平方公里,合7804公顷,其中耕地28公顷,园地338公顷,林地1402公顷,水域面积22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00公顷,交通用地2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公顷,滩涂及苇地628公顷,其他未用地24公顷。2003年,全区土地面积78.04平方公里,合7804公顷,其中耕地10公顷,园地175公顷,林地953公顷,水域面积8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79公顷,交通用地59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98公顷,滩涂及苇地199公顷,其他未用地606公顷。2000 ~ 2003年,建设用地主要以居民点、工矿为主,农用地以林地为主。
 
2000~2003年全区土地利用分类情况表
4-1-1           单位:平方公里
    项目
年份
辖区面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      农用地
水面
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
其他土地
2000
78.03
0.20
2.26
10.30
-
-
7.00
55.01
2.77
0.19
0.27
 -
2001
78.03
0.19
1.68
9.67
-
0.73
7.00
55.88
2.95
0.09
0.24
-
2002
78.04
0.04
1.76
9.72
-
0.98
7.00
52.31
6.05
1.06
0.24
5.88
2003
78.04
-
1.75
9.53
-
0.98
7.00
50.79
5.96
0.98
1.99
6.06
 
二、土壤土质
()土壤分类
 据1983年资料统计,土壤分10个土类、15个亚类、34个土属、72个土种,其中转绘到1:5万土壤图的土种(属)有63个(水田38个、旱地7个、自然土18个)。
()土类的分布和特征
(1)水稻土是种植水稻的水田土壤,在水耕熟化条件作用下发育形成。水稻土总面积377205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7%,分6个亚类,即淹育型、满育型、潜育型、渗流型、沼泽型、盐渍型。
   (2)黄壤土主要分布在笔架山山顶,该土类是山地富铝化土壤,与红壤和赤壤相比,其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硅铝比率约为2.5,盐基饱和度低。因在较高山地,温度较低,植被覆盖度较大,水化作用强烈,形成明显的黄色土层。
(3)红壤土主要分布在笔架山,是在高温多雨季雨林下形成的山地自然土壤,具有较强烈的脱硅富铝化作用,硅铝率约为2.0~2.2。
(4)赤红壤土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岗地和山坡,是区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生产力最强,利用潜力较大的自然土壤。其主要特点是成土过程的脱硅富钻化过程。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生物作用强烈,岩石风化和物质的淋溶非常强烈,盐基呈高度不饱和状态,土壤呈酸性反应。
(5)菜园土各类自然土壤及旱地、水田等是经过种植蔬菜,在精耕细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的一类土壤,一般具有比较肥沃,团粒结构特点。在全区各地都有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农科中心。
(6)潮沙泥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共有14249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63%。这类土壤是经开垦种植旱耕作物后发育而成,多为粉砂、粒状,近河处粒径较小,粘粒较多。
(7)滨海盐渍沼泽土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滨海地区。其主要特征是盐渍化和沼泽化。盐渍化含盐量多为O.4%~1.0%,甚至大于1.0%。沼泽化自然含水率高达98%~100%。
(8)沼泽土零星分布在红树林湿地。其主要特征是沼泽化程度高,土层中水分常年呈饱和状态,还原物质多,植被多为沼泽性草本植物。
(9)石质土在全区多数地区有零星分布。土表层主要为风化岩碎块,除少量杂草或马尾松之类外,植物难以生长。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1998年由深圳市水务局委托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完成的《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深圳地下水统计评价报告,但对福田辖区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描述仍十分模糊。本次编纂区志过程中,特邀深圳市地质学会多名水文地质专家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对福田区20多年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钻探的地质资料进行重新收集、整理、评价,从而开创性地完成福田区内地质水文专业志稿。
一、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93)规定,结合地下水赋存介质的差异,福田区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根据其成因类型的差别,再细分为层状基岩裂隙水、块状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深圳河等河流流域,含水层多为河流冲洪积、海积的细砂、粗砂、砾石等,含水层分布较零星、分散,含水量不均一,较贫乏~中等。
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丘陵台地区,不同岩石类型的地下水类型也不同。
层状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元古宙中元古代长城纪的虎背山混合岩(Chh)的片岩、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中。
块状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燕山期侵入岩分布区。
(二)含水岩(组)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上述划分标准,结合福田区地层特征及富水性差异,将区域含水层(组)划分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福田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包括如下几类:冲积海积孔隙含水层、冲积洪积孔隙含水层、残积孔隙含水层。
冲积海积孔隙水   赋存于沿海一带第四系冲积海积三角洲沉积层的砂砾石内,由黑灰及黄灰色砾砂、淤泥质砂组成,局部为圆砾,含少量淤泥或粘性土,深圳河河岸平原底部常见灰白至灰色砂或粗砂砾石层,厚0~6.9m,沿走向呈透镜状产出。
由于冲积海积层地层中普遍含有淤泥、粘土等,孔隙度虽然很大,但由于粘粒间空隙小,且充满结合水,不利于地下水的渗透与径流,因此,富水性普遍较差,水量相对较贫乏。
冲积洪积层孔隙水   分布在福田区中北部局部及河流分布区,主要为陆相洪积的砂砾、砂和砂质粘土组成。沉积物具明显的河流二元沉积结构,下部由砂砾、砾石层组成,上部为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粘土夹泥炭、腐木。含水层厚度5~20m。
冲积洪积砂砾层其孔隙率高,孔隙大,有利地下水的赋存与径流,在有充足补给来源的情况下,水量较丰富。但由于该类沉积物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同时受补给来源及补给量的限制,一般单井涌水量达100~300 m3/d,属中等富水松散岩类孔隙水。
残积层孔隙水   普遍分布于台地、丘陵的顶部,平原地区冲洪积层下部。主要赋存于残积层(含坡积层),含水层大多以砾质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粉质粘土为主,一般厚度<20m。其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差,在基岩裸露的山区,由于残积层大多分布在高陡的山坡地带,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与赋存,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局部地段受下部透水性较差的基岩顶托,其底部可形成上层滞水。属水量较贫乏的含水层。
(2)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福田区块状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侵入岩块状基岩裂隙水,该含水岩组分布范围较广。含水层主要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中心村单元(K1zh)、早白垩世白石岗单元(K1bs)的中粒斑状、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裂隙水。花岗岩的富水性因不同地段而异,富水性贫乏~丰富,东部地区富水性较好,富水性属中等~富水的含水岩组;而西部区地下水径流模数较小,属水量贫乏~中等的含水岩组。
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岩性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裂隙水。花岗岩的富水性因地段而异,富水性总体贫乏~中等,枯季径流模数一般为5~14.36 L/s·km2,单井出水量21.73~181.44m3/d。
(3)层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福田区此类型水仅为层状变质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岩组为元古宙中元古代长城纪的虎背山混合岩(Chh),主要由混合岩化的变质砂岩、变粒岩、石英岩、片岩、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与混合花岗岩组成。岩层经构造及变质作用,裂隙一般呈闭合状态,对地下水的赋存及运移不利,枯水期地下水径流模数仅1.04 l/s·km2,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属水量贫乏的含水岩组。
(4)构造裂隙水含水带
福田区构造发育程度一般,仅见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九尾岭断裂,其他北东向、北西向断裂规模小,褶皱不发育。北东向断裂主要以压扭性为主,闭合性较好,其破碎带又以压碎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强片理化岩石及断层泥为主,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断裂带的富水性较差。就断裂构造的富水性来说,以北西向断裂富水性最好,北东向断裂及近东西向断裂次之。从断裂构造的组合情况看,两组断裂交汇处,特别是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构造的富水性好。
二、地下水的水位埋深
福田区浅层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受气候及人为活动影响。一般情况下,区内松散层中的地下水平面是呈受总地形控制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起伏大致与地形吻合,较地形平缓。根据综合资料分析,福田区的地下水位埋深总体自南向北深度加大,可划分为四个区:
1.地下水位埋深<2m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海冲积平原、深圳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水力坡度小、径流缓慢,地下水位埋深很浅,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m。
2.地下水位埋深2~4m区:分布在中部台地、河谷地带,松散层组成物颗粒大、透水性好,地形平坦,是地下水汇聚并向滨海平原区径流的地段,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下水位埋深2~4m。
3.地下水位埋深4~8m区:靠近北西部丘陵、莲花山周边山坡和台地地貌区,地形较斜缓,地下水位埋深大多为4~8m,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埋深界线在平面上围绕山脊呈环状展布。
4.地下水位埋深>8m区:分布在西部圣人大座、龙顶山,北部大脑壳、东部高丘陵、莲花山山顶等丘陵地带,地形高、坡度大、剥蚀冲刷强烈,含水层厚度小且不连续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限,地下水的埋深一般大于8m。
三、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水质
通过深圳大范围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研究、环境监测、工程勘察等项目的水质测验成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初步确定了福田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
(一)水化学类型及分布
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来自溶滤作用,由于福田区的侵入岩以酸性岩为主,其中含有较多的钠长石,在风化及淋滤作用下,其中的钠离子进入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中往往形成低矿化的以Na+、HCO3-离子为主的地下水。
福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中阳离子以Ca2+、Ca2+·Na+、Na+·Ca2+、Na+为主,其次为Ca2+·Mg2+、Ca2+·K+、Na+·K+,少量Na+·Mg2+;阴离子以HCO3-为主,其次为 HCO3-·Cl -、Cl-·HCO3-,少量Cl-、SO4 2+、HCO3-·SO4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以下两种:南部近海平原、深圳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地势低平区,以松散岩类地下水为主,由于受海水影响,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Cl·HCO3—Na型,次为Cl—Na型、HCO3—Ca·(K+Na)型;中北部地区主要为块状或层状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Na型、HCO3—Na·Ca型。
(二)地下水水质特征
水质特征包括硬度、矿化度、酸度、碱度、pH值等,福田区地下水pH值为5.7~7.4,偏酸性;矿化度76.19~925.81mg/L,最高值达15304mg/L;总硬度4.05~440.40mg/L;总碱度2.15~431.79mg/L;总酸度0.00~136.25mg/L。
总体上说,基岩裂隙水矿化度低、pH低~中、硬度低、碱度低;泉水(构造裂隙水)矿化度低、pH低、硬度低、碱度低;而第四系孔隙水由于其来源多样,水质特征表现为复杂的特点。
四、 地下水资源量
福田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泄流入河溪,以降雨入渗法计算地下水天然资源,以测流法计算丘陵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由于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以往的工作成果主要是对整个深圳平原进行了计算,福田区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一)入渗法计算大气降雨入渗量及旱季地下径流模数
入渗法公式 Q=1000αAF/365(Q—降雨入渗补给量(m3/d)、α—入渗系数、A—年平均降雨量(mm)、F—计算段面积(km2))。计算时A取段内或临近雨量站平均值,α取计算点或临近计算点平均值,F在1:5万图上量取,不计表层为粘土的平原区。
入渗系数根据长观资料、水文资料和测流资料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下:深圳平原面积27.50 km2,入渗系数0.221,保证率90%的年降雨量1386.36mm,入渗补给量23083.84m3/d,保证率85%的年降雨量1482.05mm,入渗补给量24843.65m3/d,地下径流模数均值6.70L/s·km2,地下径流量15919.20m3/d。
(二)开采资源量计算
综合考虑地下水储存量、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的补给以及地下水开采现状,容许开采量按下式计算:Q=4×106Q0F/(πD2)(Q—容许开采量(m3/d)、Q0—单孔涌水量(m3/d)、F—计算面积(km2)、D—井间距(m))。计算时Q0取计算段内钻孔涌水量的平均值,计算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开采资源量如下:深圳平原面积57.00km2,控制孔数14,平均涌水量435.3m3/d,井距900m,开采资源39002m3/d。
五、地下水开采利用
1978年前,福田区15个行政村农民生活用水百分之九十来源于水井抽取地下水,梅林片区农民少部分生活用水来源于山泉引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市政配套设施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全区所有水井全部填平,居民生活用水均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应。景田片区拥有优良的地下矿水资源,2003年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命名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的“益力优质矿泉水”和“景田矿泉水”,建厂初期水源就取自于福田区地下水。该产品曾被国家评为优质珍贵天然矿泉水,荣获90多项奖项。但2000年以后,这些矿泉水生产厂陆续迁出福田,不再在福田区开采地下水。截至2003年,福田辖区已没有提取地下水的情况。
 
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
 
一、地表水资源总量
福田区降雨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但季节性时间分布差异比较突出。雨季集中于每年4月至9月,且多为台风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福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965.6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49.9天。福田区地表水总量约为7804万立方米。
二、地表水质
(一)总体水质
2003年底深圳市环境公报显示,福田主要河流除上游个别断面外,其余河流断面水质均劣五类,水质达标率为0;由于从境外引水,水库水质虽有好转,但也面临氮、磷污染;深圳海域环境由于受陆源污染和海洋、海岸工程建设,水质逐年下降。
1.水库水质
区内饮用水源几乎全部依靠境外引水,特别是东深供水工程运行以后,85%以上的原水来自东江,水质有一定的好转。“九五”期间,饮用水源梅林水库水质保持良好,基本达到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生活型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总磷基本保持稳定,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总磷和石油类超出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五年来变化幅度较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水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2000年以后,梅林水库水质污染逐渐得到控制,但水库面临氮、磷的污染。2003年梅林水库水质理化成分各项平均值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分别为2.76、0.22、0.30、0.013和1.06毫克/升。
2.河流水质
 “九五”期间,深圳河福田段、新洲河和福田河等主要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水质劣于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总磷、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均为3条河流排序前三位的主要污染物,总磷的污染分担率高达50%以上,居各污染物之首。1997年以后,深圳河、福田河等河流总体水质都呈下降趋势,流经城区的河段普遍发黑发臭,跨区河流达不到广东省规定的交接断面水质标准。
2000年深圳河福田段总磷、石油类、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和悬浮物的年均值与1995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在2.0%~73.7%之间,综合污染指数均值P下降16.2%,水质总体上有一定改善。
2000年新洲河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P比1994年仅下降4.3%,但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分别大幅上升34.9%和29.7%,新洲河依然处于较严重的污染状态。
2000年福田河主要污染物的年均值比1994年明显上升,综合污染指数均值P上升58.9%,水质污染明显加重。
3.近海水质
福田区近海是深圳河的出海口,1983年以前,近海水质良好,养殖蚝等海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深圳河污染加重,近海海水水质污染。1986 ~ 1990年,近海海水活性磷酸盐、三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上升,1991 ~ 1999年污染加重,主要污染物有三氮、磷酸盐和石油类。2000年以后,近海水质较差,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过国家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
福田区近海海水以活性磷酸盐为第一污染物,污染分担率占42.33%,以第二类标准评价,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监测值100 %超标,PH、悬浮物、石油类和大肠菌群的监测值超标率66.7 %,化学需氧量的监测值超标率33.3 %,其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所有测值和年均值都超过第四类标准,水质类别为劣第四类。
(二)生活用水水质
福田区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来自深圳水库和东深供水的原水,水质的优劣受其影响较大。因此,福田区生活用水水源的水质可以参考深圳水库和东深供水的原水水质状况。
 
1997 ~ 2002年深圳水库水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变化情况表
4-3-1
 项目
年份
浊度
pH
氨氮
亚硝酸盐氮
溶解氧
总磷
五日生化
需氧量(BOD5)
矿物油
凯氏氮
CODMn
藻类
1997
7.96
6.90
1.37
0.260
6.46
0.032
3.80
0.109
1.309
3.51
2.01×107
1998
10.0
7.10
2.24
0.194
6.44
0.098
6.04
0.131
2.108
2.11
2.27×107
1999
10.0
6.89
0.78
0.581
6.87
0.063
4.20
0.110
0.59
3.45
2.63×107
2000
5.47
6.80
0.55
0.245
7.16
0.078
3.67
0.114
-
3.39
2.23×107
2001
4.20
6.80
0.77
0.288
6.49
0.035
4.94
0.100
-
3.89
3.49×107
2002
4.00
6.70
0.99
0.426
6.07
0.016
3.93
0.090
-
4.05
2.40×107
注:(1)表中除浊度单位为NTU、藻类单位为个/升外,其余指标单位均为毫克/升。
(2)表中水污染指标CODmn是指单位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被氧化时消耗氧化剂(k2MnO4)的量。CODmn常被作为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是水体污染的常规监测指标和重要的污染控制指标。
 
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暗渠化通水后,深圳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除总氮、总磷、铁、锰、石油类等个别指标有时超标外,其他水质项目检测值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类水体标准,但深圳水库仍具有明显的低浊、高藻、微污染特征,表现为:(1)浊度常年维持在10NTU以下;(2)藻类常年处于106~107个/升的水平,最高时达108个/升数量级,其中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等多种藻类都是能产生有毒有害藻毒素的藻种;(3)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石油类等指标,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经常波动。通过多年对深圳水库原水的GC/MS检测,还发现包括邻苯二甲酸二异辛脂、二十一烷等在内的苯胺类、农药、酚类等多种有毒有害物;(4)铁、锰含量在春夏雨季时较高。
    此外,由于受东江河流水文特征与流域污染物治理情况影响,东深供水原水有时也会发生季节性水质突变,2003年12月,东深供水工程取水口由于受旱季东江上游来水量小,下游排污物扩散影响,导致东深原水浊度、氨氮、总氮、CODMn明显升高。
 
2003年东深原水主要水质指标变化情况表    
4-3-2                                                           单位:毫克/升
时间
浊度
氨氮
总氮
CODMn
2003.01 ~ 11
9.73
0.35
3.9
1.92
2003.12
15.4
0.43
4.6
2.25
 
根据《深圳市饮用水水质目标》分析,特区内的水源(大部分取自深圳水库东深水、蛇口及大涌水厂,部分取自西沥水库东部水)色度偏高,藻类含量高。另外,在笔架山和梅林水厂的水源中曾发现贾第氏鞭毛虫和隐孢子虫。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被
福田区植被的地带性代表类型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按地带性植被类型区划,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原来保存较好的原生性森林群落终年常绿,组成种类丰富, 100平方米样方中有木本植物25种,并有多种生活型,因而显出多层结构。其中乔木有2 ~ 3层,乔木高大,高达15 ~ 2 0,胸径30 ~ 50厘米,林木板根发达,茎花植物、附生植物和藤木植物十分显著。但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原生性森林群落消失殆尽,现状植被以次生林、人工林为主。主要植被群落为:以樟树、野漆树、乌柏、鸭脚木、黄牛木、桃金娘、芒箕为主的天然阔叶次生林;以速生相思树、桉树为主的人工纯林;以荔枝、龙眼等果树为主的经济林等。截至2003年底,福田区有林地1301.3公顷,按林种划分为公益生态林和商品用材林两种。在公益生态林中可细划分为特种林和防护林,在商品用材林中可细划分为用材林和经济林。
全区植被在长期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原始的森林植被已荡然无存,只在局部山谷地段或村边残存小片次生林。广大丘陵山地除小面积人工林外,均以稀树灌丛或灌草丛为主,成为现状植被的代表。在演替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灌草丛和草丛的一些类型,显出一片童山状态,其生境趋向于干旱,且土壤冲刷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失调;沿海的红树丛林,过去面积有670余公顷,因围垦造田、挖塘及砍伐,目前只有470余公顷,这对沿海的生态平衡带来一定影响,对水产养殖业不利。
笔架山植被以次生林为主,生长茂盛,山脚、山脊、山顶多为人工林,树冠较高大;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超过560种。
随着福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按照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的要求,人工造林和人造园林有所增加,2003年,全区园林绿化覆盖率达54.19%。
二、野生动物
区内由于放任外地猎人长期进行捕猎,甚至使用套索和铁铗等禁用猎具,因而使动物资源日见减少,大部分的鼠类天敌(如大灵猫,小灵猫、豹猫等)被猎杀。2003年,残存的动物大致如下:
兽类主要有:食蟹、穿山甲、板齿鼠、果子狸、山猪、山狗等。
禽类主要有:斑鸠、鹧鸪,毛鸡,鹤、白鹭、水鸭、猫头鹰等。
蛇类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南蛇、草花蛇等。
福田区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于笔架山公园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一)笔架山野生动物资源
笔架山总面积约146公顷,主峰海拔178米,次主峰164米,为低山丘陵地形,已辟为笔架山公园。山内野生动物种类较丰富,超过120种。已查明两栖类9种,爬行类23种,鸟类81种,兽类13种。
1.两栖爬行类动物
笔架山两栖动物,有两栖类4科、5属、9种,全为无尾目。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7种,约占种数的78%。广泛分布的种类2种,约占种数的22%。爬行类动物23种,隶属3目、10科、18属。18种东洋界种类,约占种数的78%;5种广泛布种,约占种数22%。
 
2003年笔架山爬行类动物情况表
 4-4-1
动物名称及数量
龟鳖目
龟科
乌龟属
乌龟(少)
蜥蜴目
鬣蜥科
树蜥属
变色树蜥(优)
壁虎科
壁虎属
壁虎(优)
石龙子科
石龙子属
四线石龙子(少)、蓝尾石龙子(少)、石龙子(优)
蝘虎属
蝘蜓(优)
蜥蜴科
草蜴属
南草蜥(少)
巨蜥科
巨蜥属
巨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少)
蛇目
盲蛇科
钩盲蛇属
钩盲蛇(少)
游蛇科
钝头蛇属
横纹钝头蛇(少)
林蛇属
繁花林蛇(优)
两头蛇属
钝尾两头蛇(少)
白环蛇属
细白环蛇(少)
游蛇属
渔游蛇(少)、乌游蛇(少)
小头蛇属
台湾小头蛇(少)
鼠蛇属
灰鼠蛇(优)、滑鼠蛇(优)
眼镜蛇科
环蛇属
银环蛇(少)
眼镜蛇属
眼镜蛇(优)
蝰科
烙铁头属
白唇竹叶青(优)、竹叶青(少)
 
2003年笔架山两栖类动物情况表
 4-4-2
动物名称及数量
蟾蜍科
蟾蜍属
黑眶蟾蜍(优)
 科
 属
泽蛙(少)、虎纹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少)、沼蛙(优)
树蛙科
树蛙属
斑腿树蛙(常)
姬蛙科
姬蛙属
粗皮姬蛙(少)、花姬蛙(少)、饰纹姬蛙(常)
花狭口蛙属
花狭口蛙(优)
 
2.野生兽类动物
笔架山共有兽类13种,隶属5目、9科、10属。其中食虫类2种,翼手类1种,鳞甲类1种,食肉类3种,啮齿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列入中国红皮书中的易危动物1种。7种东洋形种类,约占种类数的54%;2种古北型种类,约占15%;4种广布型种类,约占31%。
 
 
2003年笔架山野生兽类动物情况表
 表4-4-3
种(名)
种群数量
食虫目
猬科
普通刺猬
稀有种
鼯鼱科
臭鼩
普通种
翼手目
蝙蝠科
普通伏翼
优势种
鳞甲目
鲮鲤科
穿山甲
稀有种
食肉目
鼬科
黄鼬
稀有种
灵猫科
果子狸
稀有种
猫科
豹猫
优势种
啮齿目
松鼠科
隐纹花松鼠
稀有种
鼠科
小家鼠
优势种
黄胸鼠
普通种
黄毛鼠
普通种
褐家鼠
优势种
社鼠
稀有种
 
3.鸟类动物
笔架山公园鸟类81种,隶属12目、31科、58属。其中留鸟47种、候鸟30种(冬候鸟23种、夏候鸟7种)、旅鸟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种。东洋界鸟41种,古北界20种,埃塞俄比亚界1种(引进种),古北界和东洋界广泛分布的鸟类19种。在54种当地繁殖鸟类中,东洋界37种。笔架山公园的鸟类组成,东洋界具有显著优势,显示闽广沿海亚区的区系特征。
 
 
2003年笔架山鸟类情况表
 4-4-4
种及种群数量
鹳形目
鹭科
池鹭属
池鹭(少)
白鹭属
白鹭(少)
夜鹭属
夜鹭(少)
隼形目
鹰科
鸢属
鸢(少)
隼科
隼属
游隼(少)、红隼(少)
鸡形目
雉科
鹧鸪属
鹧鸪(少)
鹌鹑属
鹌鹑(少)
雉属
雉环颈(少)
鹤形目
秧鸡科
苦恶鸟属
白胸苦恶鸟(少)
鸽形目
鸠鸽科
斑鸠属
山斑鸠(普)、珠颈斑鸠(普)
鹃形目
杜鹃科
杜鹃属
鹰鹃(少)、四声杜鹃(少)、八声杜鹃(少)
噪鹃属
噪鹃(少)
鸦鹃属
褐翅鸦鹃(少)、小鸦鹃(少)
鸮形目
鸱鸮科
鸺鹠属
斑头鸺鹠(少)
夜鹰目
夜鹰科
夜鹰属
林夜鹰(少)
雨燕目
雨燕科
雨燕属
白腰雨燕(少)、小白腰雨燕(少)
佛法僧目
翠鸟科
鱼狗属
斑鱼狗(少)
翠鸟属
普通翠鸟(少)
翡翠属
白胸翡翠(少)、蓝翡翠(少)
鴷形目
啄木鸟科
蚁鴷属
蚁鴷(少)
雀形目
燕科
燕属
家燕(普)
鹡鸰科
鹡鸰属
白鹡鸰(优)
鹨属
田鹨(少)、树鹨(普)
山椒鸟科
鹃鵙属
暗灰鹃鵙(少)
鹎科
鹎属
红耳鹎(优)、白头鹎(优)、白喉红臀鹎(普)
短腿鹎属
栗背短脚鹎(少)
伯劳科
伯劳属
棕背伯劳(普)
黄鹂科
黄鹂属
黑枕黄鹂(少)
卷尾科
卷尾属
黑卷尾(普)、灰卷尾(少)、发冠卷尾(少)
椋鸟科
椋鸟属
丝光椋鸟(普)、黑领椋鸟(优)
八哥属
八哥(少)
鸦科
蓝鹊属
红咀蓝鹊(普)
鹊属
喜鹊(少)
鸦属
大咀乌鸦(少)、白颈鸦(少)
鸫科
歌鸲属
红点颏(少)
鸲属
红胁蓝尾鸲(少)
鹊鸲属
鹊鸲(普)
红尾鸲属
北红尾鸲(少)
石即鸟属
黑喉石即鸟(少)
啸鸫属
紫啸鸫(少)
鸫属
灰背鸫(少)、乌鸫(少)、白腹鸫(少)
画眉科
噪鹛属
黑脸噪鹛(普)、黑领噪鹛(少)、画眉(少)
相思鸟属
红嘴相思鸟(少)
莺科
柳莺属
褐柳莺(少)、黄眉柳莺(普)、黄腰柳莺(少)、
极北柳莺(少)
 
 
缝叶莺属
长尾缝叶莺(少)
鹪莺属
褐头鹪莺(少)、灰头鹪莺(普)
鹟科
姬鹟属
鸲姬鹟(少)
鹟属
北灰鹟(少)
寿带属
寿带鸟(少)
山雀科
山雀属
大山雀(普)
攀雀科
攀雀属
攀雀(少)
太阳鸟科
太阳鸟属
叉尾太阳鸟(少)
绣眼鸟属
暗绿绣眼鸟(优)
文鸟科
麻雀属
树麻雀(普)
文鸟属
白腰文鸟(少)、斑纹鸟(普)
雀科
丝雀属
黄额丝雀(少)
腊嘴属
黑尾腊嘴(少)
鹀属
灰头鹀(少)
   
    ()红树林动物资源
1.红树林鸟类
福田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椎动物门等7个门,6纲,44科,86种;有鸟类18目,44科,108属,194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 2003年,有鸟类194种,其中24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每至冬季,深圳湾红树林滩涂上空万鸟云集,其中常见的水鸟有40种,总量最高时达近7万只。
 
2003年福田红树林鸟类情况表
 4-4-5                                                                              
种(名)
潜鸟目
潜鸟科 
潜鸟属 
红喉潜鸟 
鷉目
鷉科 
鷉属 
小鷉 、凤头鷉
鹈形目
鹈鹕科
鹈鹕属
卷羽鹈鹕
鸬鹚科
鸬鹚属
普通鸬鹚、海鸬鹚
鹳形目
鹭科
鹭属
苍鹭、草鹭
绿鹭属
绿鹭
池鹭属
池鹭
牛背鹭属
牛背鹭
白鹭属
大白鹭、白鹭、黄咀白鹭、岩鹭、中白鹭
夜鹭属
夜鹭
苇鳱属
黄斑苇鳱、栗苇鳱
黑鳱属
黑鳱
麻鳱属
大麻鳱
鹳科
鹳属
白鹳
鹮科
白鹮属
白鹮
琵鹭属
白琵鹭、黑脸琵鹭
雁形目
鸭科
天鹅属
小天鹅
麻鸭属
赤麻鸭、翘鼻麻鸭
河鸭属
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咀鸭、赤膀鸭、赤颈鸭、白眉鸭、琵咀鸭
潜鸭属
红头潜鸭、青头潜鸭凤头潜鸭
棉凫属
棉凫
秋沙鸭属
斑头秋沙鸭、红胸秋沙鸭
隼形目
鹰科
鸢属
鹰属
赤腹鹰、凤头鹰、雀鹰
鵟属
普通鵟
雕属
白肩雕
鹞属
白腹鹞
鹗属
隼科
隼属
游隼、红隼
鸡形目
雉科
雉属
环颈雉
鹌鹑属
鹌鹑
鹤形目
秧鸡科
秧鸡属
普通秧鸡、蓝胸秧鸡
苦恶鸟属
白胸苦恶鸟 
董鸡属
董鸡
黑水鸡属
黑水鸡
骨顶属
白骨顶
 
鸻形目彩鸻科
彩鸻属
彩鸻
鸻科
凤头麦鸡属
凤头麦鸡、灰头麦鸡
班鸻属
灰班鸻、金班鸻
鸻属
黑领鸻、白领鸻、蒙古沙鸻、铁咀沙鸻、红胸鸻
鹬科
杓鹬属
中杓鹬、白腰杓鹬、大杓鹬
塍鹬属
黑尾塍鹬、斑尾塍鹬
鹬属
鹤鹬、红脚鹬、泽鹬、青脚鹬、白腰草鹬、林鹬、小青脚鹬、矶鹬、灰鹬
翘咀鹬属
翘嘴鹬
翻石鹬属
翻石鹬
半蹼鹬属
半蹼鹬
沙椎属
针尾沙椎、扇尾沙椎
丘鹬属
丘鹬
滨鹬属
红腹鹬、红脖鹬、长趾鹬、灰背鹬、尖尾鹬、黑腹鹬、弯咀鹬
阔咀鹬属
阔咀鹬
流苏鹬属
流苏鹬
反咀鹬科
长脚鹬属
黑翅长脚鹬
反咀鹬属
反咀鹬
瓣蹼鹬科
瓣蹼鹬属
红颈蹼鹬
燕鸻科
燕鸻属
普通燕鸻
 
雀形目
燕科
燕属
家燕、金腰燕
毛脚燕属
毛脚燕
鹡鸰科
鹡鸰属
黄鹡鸰、灰鹡鸰、白鹡鸰
鹨属
田鹨、树鹨
鹎科
鹎属
红耳鹎、白头鹎、白候红臀鹎
伯劳科
伯劳属
红尾伯劳、综背伯劳
黄鹂科
黄鹂属
黑枕黄鹂
卷尾科
卷尾属
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椋鸟科
椋鸟属
灰背椋鸟、丝光椋鸟、黑领椋鸟、灰椋鸟
八哥属
八哥
鸦科
鹊属
喜鹊
鸦属
大咀鸦、白颈鸦
鸫科
歌鸲属
红点颏
鸲属
红肋蓝尾鸲
鹊鸲属
鹊鸲
红尾鸲属
北红尾鸲
石即鸟属
黑喉石即鸟
啸鸫属
紫啸鸫
鸫属
灰背鸫、乌鸫、斑鸫
画眉科
钩咀鹛属
棕颈钩咀鹛
画眉属
黑脸噪鹛、画眉
鸢科
树鸢属
短翅树鸢
苇莺属
大苇莺
柳莺属
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极北柳莺
缝叶莺属
长尾缝叶莺
扇尾莺属
棕扇尾莺
鹪莺属
褐头鹪莺、灰头鹪莺
鹟科
寿带属
寿带鸟
山雀科
山雀属
大山雀
太阳鸟科
太阳鸟属
叉尾太阳鸟
绣眼鸟科
绣眼鸟属
暗绿绣眼鸟
文鸟科
麻雀属
树麻雀
文鸟属
白腰文鸟、斑文鸟
雀科
金雀属
金翅雀
腊咀属
黑尾腊咀雀
鹀属
黄喉鹀、小鹀、灰头鹀
凤头鹀属
凤头鹀
鸥形目
鸥科
鸥属
黑尾鸥、银鸥、红咀鸥、黑咀鸥
巨鸥属
红咀巨鸥
鸽形目
鸠鸽科
斑鸠属
山斑鸠、珠颈斑鸠
火斑鸠属
火斑鸠
鹰形目
鹦鹉科
鹦鹉属
红绿领鹦鹉
鹃形目
杜鹃科
杜鹃属
鹰鹃、四声杜鹃、中杜鹃、八声杜鹃
乌鹃属
乌鸦
噪鹃属
噪鹃
鸦鹃属
褐翅鸦鹃
鸮形目
鸱鸮科
角鸮属
领角鸮
夜鹰目
夜鹰科
夜鹰属
林夜鹰
雨燕目
雨燕科
雨燕属
白腰雨燕、小白腰雨燕
佛法僧目
翠鸟科
鱼狗属
斑鱼狗
翠鸟属
小翠鸟
翡翠属
白胸翡翠、蓝翡翠
佛法僧科
三宝鸟属
三宝鸟
 
2. 红树林濒危鸟类介绍
在红树林鸟类中,有不少是濒危鸟类,主要品种有:
黑脸琵鹭   别名黑面琵鹭,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lill。大型涉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据红树林保护区专家介绍,黑脸琵鹭主要分布在亚洲各地,中国大陆仅在辽宁、上海、深圳、海南可以见到,属全球极度濒危的珍贵稀有鸟类。目前全世界仅存1475只,中国约400只左右。近年来,黑脸琵鹭在中国的主要越冬地是红树林湿地。2002年12月,专家在福田红树林共观测到85只黑脸琵鹭。
花脸鸭   俗名眼镜鸭。头顶色深,具特征性黄色月牙形斑块。繁殖于东北的小型湖泊,在华中和华南的一些地区越冬。全球性易危。
卷羽鹈鹕   体形硕大,体羽灰白。喜群栖,捕食鱼类。数量稀少并有区域性。全球性易危。
白肩雕   俗名御雕。体大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沉重懒散,飞行缓慢,在树桩上一呆数小时。从其他猛禽处抢劫食物。全球性易危。
红翅绿鸠   俗名白腹楔尾绿鸠。中等体形的绿鸠,腹部近白色。飞行极快。全球性近危。
白枕鹤   俗名红面鹤。体形高大的灰白色鹤,栖于近湖泊、河流的沼泽地带。觅食于农耕地。全球性易危。
灰头麦鸡   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河滩、稻田及沼泽,全球性近危。
黑嘴鸥   体小的鸥,具粗短的黑色嘴。觅食飞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时又一转身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虫。全球性濒危。
黄嘴白鹭   中等体形的白色鹭。全球性濒危。20世纪末期人们采集其丝状羽,至今种群数量未恢复。
白鹮   体大的白色鹮。喜多芦苇的沼泽及漫水的多草地。常聚成小群,不停走动寻找食物或飞翔。全球性近危。
白头鹮鹳   体大100厘米的大多为白色的鹳。全球性近危。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系常见鸟,现已稀少。在中国可能已绝迹。有记录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及华南至云南南部。
白腹军舰鸟   暗色军舰鸟,腹部为白色。随热气流在海上高空翱翔或在鱼群上盘旋飞行。全球性易危,偶见于中国南海至广东沿海岛屿。
仙八色鸫   中等体形、色彩艳丽的八色鸫。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及台湾沿海越冬。全球性易危。
 
第五节 矿产资源
 
全区矿产种类不多,储量不大,除石料、矿泉水外,大多无工业开采价值。优势矿产种类为石料和矿泉水。
粘土矿:粘土矿可分为河流冲积型粘土矿和风化残余型粘土矿。河流冲积型粘土矿见于下梅林。
石矿:主要有建筑石材(花岗岩),福田石矿分布较广泛,主要的石场有安托山石场和大岭山深康石场。
矿泉水:福田区主要有福田上步岭一号井、福田上步岭二号井。矿泉水曾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2003年全区固体矿产资源情况表
4-5-1

矿区名称
矿产名称
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开发利用情况
矿区(床)规模
安托山石场
建筑用花岗岩
普查
整治后关闭
100万立方米
大岭山深康石场
建筑用花岗岩
普查
整治后关闭
50万立方米
下梅林粘土矿点
粘土
评价
未利用
矿点

 
2003年全区主要矿泉水资源储量表
4-5-2

矿产地名称
地质工作程度
储量级别
允许
开采量
(立方米/天)
水质(毫克/升)
利用情况
上步岭
二号井矿泉水
评价
C
121
偏硅酸:50.6 ~ 66.2;重碳酸钙钠型;
矿化度:143 ~ 147
已关闭
上步岭一号井
矿泉水
评价
C
266
偏硅酸:127 ~ 143;锶:0.4 ~1.58;重碳酸钙型;矿化度:1926 ~2724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