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湿的 解释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www.zdic.net/hans/%E6%B9%BF 在 2021-06-07 17:35:1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湿的解释|湿的意思|汉典“湿”字的基本解释
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shī

ㄕ

部首 氵

部外 9

总笔画 12

繁体 湿

湿 湿 ࣶ� ࣺ� ं� ः�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6E7F

左右结构

44125112243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ijog

eatc

vkku

36112

拼音 shī

注音 ㄕ

部首 氵 部外 9总笔画 12

统一码 6E7F笔顺 441251122431

常 标

湿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湿

(湿)

shī ㄕˉ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英语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德语 Nässe, Feuchtigkeit (S)​,naß, feucht

法语 humide,mouillé,moite,imbibé d'eau

© 汉典

湿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湿

湿、湿 shī

〈形〉

(1) (会意兼指事。从水,显( xiǎn或 jìn)声。本义:潮湿)

(2) 同本义 [wet; damp;humid]

湿,幽湿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湿也。--《说文》

肾其畏湿。--《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湿,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湿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湿,犹生也。字多以湿为之。”

湿,湿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湿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湿。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delayed;impassable]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词性变化

◎ 湿

湿 shī

〈动〉

沾湿,淋湿 [wet]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常用词组


湿地湿度湿度计湿纺湿风湿乎乎,湿呼呼湿季湿津津湿淋淋湿漉漉湿蒙蒙湿气湿热湿润湿生湿透湿疹
© 汉典
【巳集上】【水】 湿·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湿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湿”字头,请参考“湿”字。)
【巳集上】【水】 湿·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古文〕঒�【唐韵】他合切【集韵】【正韵】托合切,ࠀ�音沓。水名。【说文】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水经注】湿水,出累头山。一曰治水。

又【广韵】【集韵】【韵会】失入切【正韵】实执切,ࠀ�音ौ�与湿同。【说文】幽湿也。或作湿。

又【集韵】叱入切,音蛰。湿湿,牛呞动耳貌。【诗·小雅】其耳湿湿。

又鄂合切,音ࡀ�。湿阴,汉侯国名。

又席入切,音习。与隰同。坂下湿也。或作湿。 【通雅】湿湿漯显੔�以形相借。【集韵】漯㶟湿三字同。水出鴈门。○按《说文》湿水,卽禹贡孟子济漯之漯。盖湿乃漯本字也。后以漯为湿,又转以湿为乾湿之湿。੔�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 汉典
【卷十一】【水】

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湿”字头,请参考“湿”字:)
【卷十一】【水】
『说文解字』

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说文解字注』

(湿)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东郡东武阳,二志同。今山东曹州府朝城县县东南有东武阳城是也。前志东武阳下曰: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过郡三者,东郡、平原、千乘也。水经曰:河水,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云:河水于县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于东武阳县东南,而北迳武阳新城东。又迳东武阳故城南。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又北迳ক�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淸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瑗县故城西。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湿阴县故城北。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闲。又东北为马常坈,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按此班、许所说故道也。河渠书: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汉书音义曰: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出贝丘者,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谓湿水故渎,今不可详。从水㬎声。它合切。七部。按日部࣊�读若唫,此湿所以在七部也。汉隶以湿为燥湿字,乃以漯为泲湿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于音殊远隔也。桑钦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东济南府禹城县西南有高唐故城。左传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钦言漯水所出。郦注河水篇云:按竹书、穆天子传两言湿水。寻其沿歴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于是闲也。玉裁按:桑举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县湿水已不可详。

© 汉典

湿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ʂʅ˥ 日语读音 SHIMERU SHIMESU URUOU韩语罗马 SUP

粤语 sap1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湿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湿」。

甲骨文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楷书楷书楷书
「湿」 说文‧水部「湿」 「湿」「湿」
说文小篆 传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异体字
湿
湿
ࣶ�
ࣺ�
ं�
ः�
© 汉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蓍(shi1)
    2. 湿(shi1)
    3. 鳾(shi1)
    4. 鉇(shi1)
    5. 鸤(shi1)
    6. 狮(shi1)
    7. 尸(shi1)
    8. 釶(shi1)
    9. 厔(shi1)
    10. 诗(shi1)
    11. 邿(shi1)
    12. 絁(shi1)
同部首
    1. 沎
    2. 潀
    3. 沮
    4. 㶈
    5. 渿
    6. 㵈
    7. 浾
    8. 瀙
    9. 渝
    10. 㴸
    11. 灚
    12. 㵊
同笔画
    1. 慨
    2. 䝈
    3. 㟫
    4. 愤
    5. 痥
    6. 砚
    7. 傕
    8. 畭
    9. 钟
    10. ࠌ�
    11. 湜
    12. 焽
小学古诗词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 《春夜喜雨》
初中古诗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宋·欧阳修 《卖油翁》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宋·文天祥 《南安军》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