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澧阳平原   南方文化的摇篮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li-xian.gov.cn/z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508 在 2019-09-20 15:24:0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澧阳平原--南方文化的摇篮
 您现在的位置: 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 走进澧县 >> 澧州文化 >> 正文
澧阳平原--南方文化的摇篮
发布日期:2016/8/13 9:58:00      作者:郭伟民      来源:澧县文物局网

位于湖南省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中下游地区的澧阳平原,是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查明有500多处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其古文化遗址分布之密集,种类之齐全,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新石器时代是漫长的,其发展也是极其缓慢的,打制和使用粗糙的石器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学术界将这个漫长的时代划分出几个前后相续的文化阶段,分别是:虎爪山文化-鸡公垱文化-乌鸦山文化-十里岗文化。

十里岗文化出现一批较精致的细小石器,在学术上称之为以“黑色燧石器为代表的细小石器工业”。人类的生存模式经由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活动从游猎走向定居。定居以后,人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又对发展食物生产提出了需求,因而早期农业的出现成为必然。定居-人口-农业,这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石器时代出现了。

澧阳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可以追溯到至少距今13000年前。在澧县宋家岗,曾经发现了形态相当古老的陶片,经过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3000年前烧制,与陶片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细小的打制石器,在临澧县的华垱也发现了类似的陶片。

继之而来的新石器文化是彭头山文化。该文化的上限为距今10000年,下限为距今7800年,这个文化是湖南已经正式命名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彭头山文化的两处重要聚落遗址--彭头山与八十垱都经过正式发掘。彭头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人们在河流附近的岗地上营建房子,房子都很简陋,多为圆形,显然属于窝棚之类。八十垱遗址还发现了人工开挖的早期环壕,它与自然河道贯通,这种垣壕起护卫的作用,是聚落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八十垱的壕沟和河道里还发现了大量的水稻,这些水稻具有栽培稻的基本特征。这时的人们还采集了其他食物作为补充,食物结构的多样性已经出现。

彭头山文化之后,澧阳平原新石器文化获得了稳定持续地发展,继彭头山文化而来的是皂市下层文化。该文化的存在年代为距今7800年至距今7000年。这个时期,澧阳平原聚落的数量增多了,聚落的面积扩大了,生产力的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样的发展持续了800年,到距今7000年时,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汤家岗文化出现了。汤家岗文化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活力,澧阳平原的聚落获得快速发展,丁家岗、三元宫、划城岗等一系列遗址面积庞大,建筑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199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正式发掘,使城头山这座6300年前的古城,展现了中华第一古城的风采。这是澧阳平原自彭头山文化以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终于成就的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的横空出世,是中华大地上一道醒目的人文景观,是人类第一次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树立起的丰碑,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进程,重现了在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诞生之初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雏形。考古学家们曾经见过古稻粒,而苦苦寻觅的古稻田也终于在这里出现,了却了他们一桩梦寐以求的夙愿,并且鉴定了这片古稻田6500年的高龄。在古稻田中,还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灌溉设施,把人类社会的“稻作文明”定格在了6500年前。

千年巨变,沧海桑田。就在城头山渐渐落伍的距今5300年前,在城头山东边距离十多公里的地方,一座新城悄然出现,它的名字叫鸡叫城。鸡叫城的周围,密集分布着数十处居民点,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壕聚落集群。这个聚落集群有着严密分工,形成了城内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居民点、农田耕作片区等特色区域。那时的鸡叫城农业高度发达,商贾络绎不绝,俨然是湖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鸡叫城的繁荣维持了数百年,距今4000年以后突然衰落,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鸡叫城的衰落。历史大幕已经在其他的地方重启,这便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出现。

6000年的前赴后继,6000年的奔涌扩张,在距今3800年左右,澧阳平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史前社会走向了终结。曾经辉煌的澧阳平原在夏商时期一度被冷落,东周楚文化南渐以后,澧阳平原再次勃发生机,战国末期,屈原在此留下了“望涔阳兮极浦”(九歌·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湘夫人)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站在澧水之滨,发思古之悠情的心灵鸡汤。

(作者为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