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我在南昌收到了昔日同人梁卫群刚刚出版的新著《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这已是作者继《她潮剧》、《知蝉声几度》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文集了。
这本书以一代潮剧名伶陈銮英上世纪40年代卖身揭阳老怡梨春班学戏演戏的亲身经历,向读者诉说了在童伶制的禁锢下,处于旧戏班最底层的童伶们的辛酸往事,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对于书中的主人公,我并不感到陌生。卫群在她的第二本书《知蝉声几度》中有一篇文章《名伶傲骨》,就是专写这位陈銮英的,里面有段这样的描写,我印象很深:“教戏时,被先生发现她偷眼看小生谢赵仪,先生一记竹板打下来,把玉手镯打碎了。也不恼,也不声响,等教完了,上楼回女演员宿舍的时候,在楼梯扶手处,用力一挫,把另一只手镯也碰断了。”
本书对陈銮英的性格、人品,包括为人、处事、演戏、爱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刻画,写出她是个正派、正直“身上没有保护色、干净到刺目”的女人,以至于演的角色都是清一色正面的,连个中间派都没她的戏。书中有一个情节既表现出她的个性,也暴露了戏班的不平等。说的是教戏先生丢了条毛巾给銮英,交代说去拧好来给他擦脸。先生半隐着的亲近之意,眼中的火花一下灼痛了她,她不只脸上藏不住冷傲,还把毛巾丢给班里最没地位的石牌。先生黑沉下脸,当晚果然“操公堂”,责罚銮英“摸仙石”,双手都被打肿了。
这本书不仅写了童伶们失去人身自由遭受任意打骂,也写了他们为了生活如何勤学苦练而成为生旦名角为潮剧做出了贡献,包括那些教戏先生、司鼓、伴奏和编剧。
本书还讲述了陈銮英与谢赵仪这对童伶生旦名角的凄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銮英的忠贞不二令人敬佩,童伶低贱的地位、悲苦的命运又令人同情。一个开货栈的后生兄,总来看銮英的戏,“她笑,他就跟着笑;她哭,他就跟着哭”。还在中山公园九曲桥处等她,见不到她还生了病。对这个叫良森的人,銮英也有好感,但清醒地知道“她与他,是两个世界的人”。尽管他的来信让銮英暗地里掉过泪,但还是回信拒绝了。
正如书名所示,我们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女童伶不堪回首的往事,令人唏嘘;而且是一部活生生的潮剧戏班史,发人深思。卫群的写作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陈銮英的生活经历,“以其见闻,以其切肤感,复原一段我们已极少有机会感知的戏班生活,一段潮剧历史,一些我们有时仍惦记着的已渐行渐远的文化和生活图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使读者对潮剧有所了解,对潮汕这块土地、对潮汕人这个群体有一些了解。这些宏观的东西,要借由陈銮英这样个体的微观才容易接受,才好读。我相信,这样的书写,更为广阔,也更有价值。”(见本书后记)
从2008年卫群出版第一本文集《她潮剧》起,至今才六七个年头,就有三本书问世,可见其著述的勤奋。这本书更是倾注了卫群的精力与心血。她不辞辛苦地经过半年多的访谈,又多方查找资料,咨询当事人,然后将“碎片式的东西”精心地组织起来,进行文学的加工。不仅看出精神的可嘉,而且显露深厚的功底。更可称道的是她对潮剧艺术的热爱和关注。卫群的本职工作是做报纸,研究和关注潮剧是份外事,她却如此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尤其是在潮剧日渐式微的今天,她还保持着这样一股热情,而且研究得如此深入,着实难能可贵。
记得她的第一本书《她潮剧》出版时,我写了读后《卫群看潮剧》,感谢卫群领我看了不少潮剧;第二本书《知蝉声几度》,我写了《卫群访戏人》,感谢卫群使我增进了对潮剧历史及老戏人的了解;这次她出版《女童伶往事》,我写《卫群写童伶》,除了以致祝贺、给予评介,还要感谢卫群,使我对潮剧历史及潮汕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评潮剧,访戏人,写童伶,卫群一路走来,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