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蜀王神话传说系列   杜宇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m.sohu.com/a/270423078_100226037/ 在 2024-01-16 22:10:3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蜀王神话传说系列-杜宇_手机搜狐网
首页

蜀王神话传说系列-杜宇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杜宇虽微禽,用意举世稀”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归人,不遣居人住”

……

在历代诗人墨客笔下,杜宇向来是悲歌之鸟。而其中“杜鹃啼血”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常为世人所称道。白居易、曹雪芹、陆游、王国维……许多著名诗人都曾以杜宇为题,或借杜宇之典入诗入词,造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词作。

那么,历史上古蜀王杜宇“杜鹃啼血”典故,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杜宇,号杜主、望帝,又名蒲卑、蒲泽或泽,是继蚕从、柏灌和鱼凫三代蜀王之后的一任蜀王。相传杜鹃啼血,是一个喊冤悲鸣的故事。

《华阳国志·蜀志》中讲的较为笼统,只说蜀王杜宇是因担忧黎民百姓生计,故而化作杜鹃鸟,日日悲鸣教化子民务农;

《太平御览》则说得颇有玄幻色彩,其记载杜宇是因为和开明氏鳖灵的妻子私通,事后又惭愧于自己品德不端,所以禅位给鳖灵;

《蜀王本纪》与《太平御览》说法类似,只不过后面还加上了“杜鹃啼血”典故的由来--说是杜宇辞位去时,正好有杜鹃鸟临空悲鸣,所以子民们才会视杜鹃为蜀王杜宇的化身。

从众说纷纭的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望帝杜宇应当是一位仁而爱民的好君王,只可惜个人生活上德行有亏,或正因如此,才导致他最终不得不退出古蜀王国的政治舞台,禅位于开明氏。这也是比较符合现有史料的一个论点--众做周知,后人笔下的王侯将相很容易带有粉饰或夸张成分。如《华阳国志》就是晋人常璩所著,很明显距离蜀王杜宇已颇有年代。因而他在著史过程中,也自然而然的隐去了部分有损杜宇形象的事实,比如杜宇究竟是如何“与鳖灵妻通”的。

但无论如何掩盖修饰,历史的真相仍然会从古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供后人揣摩。假如杜宇并不是一位利国利民的明君,为何后世对他的记载都以“杜鹃啼血”这样的悲情形象出现?由此可见,蜀王杜宇在位期间,必然有其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一面,然而却终因为自己的私生活不检,一步行错,满盘皆输。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

今天我们再看古蜀国历史,为的不仅仅是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而是从先人身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神话考古看古蜀的历史文化内涵》 程熙 2007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段渝)

科普时间: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巴、蜀农时先祀杜主君。”

--《华阳国志·蜀志》

“蜀王之先名蚕从,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至蜀复生,蜀王以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螯灵治玉山,民得陆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委国授鳖灵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

--《太平御览》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蜀王本纪》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古蜀熊猫(Gushu-Panda)】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中
暂时没有更多内容了……
ic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