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我们最投缘的谈话竟成遗言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0835/174806/174807/10446974.html 在 2019-05-20 08:39:5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回忆怀念--党史频道--人民网

我们最投缘的谈话竟成遗言

曾鹏辉


专访开国上将苏振华之子苏柏楠

苏柏楠说到他父亲时,第一句话就是,“他算是幸福的。”

[人物]

苏振华

(1912-1979)

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人。1928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一师三团排长、连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总支部书记,第五师十三团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苏振华受到林彪集团的残酷迫害。1972年复出后,出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随即又改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与“四人帮”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粉碎“四人帮”做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苏振华出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苏振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苏振华于1979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苏振华将军与三儿子苏柏楠的办公室在同一办公楼,但父亲规定不要儿子进他的办公室,不准在办公楼里与他打招呼。已有6个小孩的苏振华与一位24岁的女子结婚,老夫少妻相濡以沫,把大家庭打理得温馨和睦。苏振华很少回家乡平江,却爱吃平江著名的豆腐干,而且还晓得制作过程。

7月21日上午。北京。苏振华上将的三儿子苏柏楠给记者述说着一个将军的平凡故事。

毛主席给我们找了个好后妈

苏柏楠说到他父亲时,第一句话就是:“他算是幸福的。”他所指的幸福更多的是人过半百时,还找到了位贤淑爱人。“这要归功于毛主席,是主席给我们找的后妈。”

1959年国庆节晚上,苏振华带着儿女们到天安门城楼看焰火晚会。大女儿、大儿子走在他前面,他一手抱着小儿子,一手牵着小女儿,另外两个在他身后拉着衣襟。上城楼时,遇到了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王光美一把抱过苏振华手里的小孩叹息道:“老苏啊,真的难为你了,又当爹又当妈,这不是办法啊。”

这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主席特意找到苏振华,对他说:“一定要找一个,找个合适的。”主席还发动大家帮忙找。1959年秋,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在大连召开。晚上,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一位年轻女演员映入了苏振华的眼帘。她就是在电影《红珊瑚》中扮演过角色的陆迪伦。当年她才24岁。

接下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向陆迪伦介绍苏振华的情况,并安排他们见面。1960年,年龄相距20多岁的陆迪伦与苏振华结婚。

“我们兄妹几个,当时对后妈都怀有一种戒备心理。小妹曾在家里画了一幅画,《不相称的婚姻》,以示反对。可是,母亲都只看在眼里,从不吭声。”苏柏楠说道。

“文革”中,苏振华遭到迫害。陆迪伦也受到了三年审查,她刚放出来就设法打听被牵连的几个孩子的下落。当时大儿子苏承德在中央党校被点名打成“现行反革命”,关押、劳改后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三儿子苏柏楠和小女儿燕燕下放到云南河口“支边”。四儿子大建、五儿子承军送到天津“五七干校”劳动。陆迪伦想方设法使全家重聚,经过多方联络,终于使散落在各地的6个孩子回到了父亲身边。在遭难五年之后,1972年,全家第一次团圆,陆迪伦为一家人张罗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围着父亲哭了。

“那个场面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博大胸怀让我们六兄妹无比感动。”苏柏楠取下眼镜,用布拭擦。他接着幸福地说道:“母亲的身体还很好,我们经常到妈妈家里去玩哩。”苏老顿时像个小孩。

“在办公大楼见面,不能喊爸爸”

苏柏楠的兄弟姐妹大都在外面,三个在美国,一个在香港,只有他与父亲呆得最近。“近得你不敢想像。”苏振华任海军政委时,一直在海军大院办公楼二楼办公。而苏柏楠就在六楼上班,担任《人民海军》报社的编辑。可是,仅四层楼的距离,苏柏楠从未去过父亲的办公室。

“父亲多次说过,不要到办公室找他,我们属于同一个系统,去多了,影响不好。在办公大楼见面时,不能喊爸爸,也会影响不好。”事实上,苏柏楠在报社干了多年的普通编辑,并未得到父亲额外的照顾,甚至绝大多数同事不知道苏柏楠就是海军政委的三儿子。

由于同在海军工作,苏柏楠与父亲的话题很多,但都是在家里聊。由于苏振华工作很忙,常忙到深夜才回家,一起畅谈的机会也不多。

1979年2月5日,那天休假。苏振华特意来到了苏柏楠的房间。之前,1978年8月,他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父亲气色很好,话题特别多,但聊得最多的还是海军建设。父亲还说,等小平回国后(当时邓小平正在美国访问),他要把关于海军队伍的建设详细地向邓小平汇报。”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父子俩在院子里的一棵侧柏树下,聊及国内国际海军发展的趋势。

“父亲很兴奋,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而且不停地站起身,用手比划着,像是在发布一个战前总动员。我也很高兴,没想到,我们父子俩聊得最投缘的一次谈话竟成遗言。”苏柏楠说完,微微闭上眼睛,他又从口袋里摸出眼镜布,拭擦着镜片。

2月6日,苏振华向301医院请假,参加了海军所属的一个研究所的会议,并在会上讲了40多分钟的话。谁料,这是将军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1979年2月7日下午6时,苏振华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开人世。

“父亲死的时候,我们都不在他身边,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才得到301医院的通知,到了医院才知道父亲走了。父亲那次单独与我聊天,像是天意。他的每一个言行,都深深印在了我脑海中。”

2月9日,邓小平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回国。苏振华没有等到那一天,这位海军政委对海军面临的问题、发展的建议,竟成了与儿子的一次家常之谈,临终前对子女最后的话语。

扒下身上的衣服送给穷人

苏振华对百姓很有感情。“父亲经常与警卫员、司机、士兵一起吃饭,连我们做子女的看了都羡慕得不得了。”苏柏楠还给记者说起了父亲在贵州爱民亲民的故事。

贵州解放不久,时任省委书记的苏振华在街头一路走着,发现人们都是衣不遮体、面黄肌瘦,心头涌起一阵悲凉。他把衣服、鞋子送给了几个路人,自己光着脚、穿着单裤回到单位。后来,苏柏楠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最初在贵州工作的那一段时间,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衣服送给了百姓。

“老百姓一定要有饭吃,有衣服穿。”苏振华在贵州的头件大事就是抓土地改革。1954年是贵州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里贵州吃粮靠外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并且外调余粮达到4亿多斤。

有次,苏振华下到黔西考察,挨家挨户地找农民聊天,他了解到农民视盐如金,每户人家每月不到半斤盐。苏振华急在心里,回到省城后,紧急开会,几次下令降低盐价,还给苦难农民每人无偿供盐。“许多年后,我们到贵州去考察时,一些老农民总要噙着泪水说起苏振华将军给他们村里带来的变化。”

关于家乡湖南平江县,苏柏楠只说了父亲爱吃家乡的豆腐干。“父亲很少回去,但是他对家乡还是有很深的感情,如吃菜就喜欢平江的豆腐干,而且还能说出那个豆腐干的制作过程。”去年,苏柏楠与居住在美国的哥哥来到父亲的出生地平江县三墩镇,他们代表父亲,为三墩镇建了一所四层楼的希望小学。学校竣工的那天,附近的村民都来庆贺。

“场面非常感人,父亲最喜欢与老百姓打交道,如果他知道的话,会非常高兴的。”苏柏楠说道。

最忆故乡的豆腐干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看了一本小人书,说的就是苏振华将军带兵打仗的故事。细节都漏掉了,脑海里只剩下苏将军。

20多年后,北京的一家酒店。将军的三儿子苏柏楠进门就拱着手称记者是小老乡,他娓娓说着将军的故事,一天攻下郓城、阻击国民党黄维兵团20万人北援徐州……记者像又回到了亲切的小人书当中。

苏柏楠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他一直在《人民海军》报社任编辑,直到退休,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热爱海军事业。

聊得最为兴奋的是将军故乡平江县的特产豆腐干。当记者告诉他,豆腐干已经成了平江县的一个支柱产业时,苏柏楠非常得意,他强调,做好豆腐干,要用上等的水。当然,这些都是父亲生前多次给他讲的。

那天的招待宴会,我们特意点了一份湖南口味的豆腐干,味道比不上平江产的正宗,但记者偷偷注视着苏柏楠,他双手哆嗦地夹着豆腐干,盛在碗里,迟疑一阵后,才放到嘴边。他的眼睛是闭着的--苏老与记者同时想到的,应该都是那段关于将军的历史。
 来源:潇湘晨报(责编:王季男(实习))
献花  点烛  上香  敬酒  鞠躬     署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