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卫立煌一生五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node4852/u1ai93879.html 在 2020-03-08 13:26:2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联合时报-卫立煌一生五“魄”
当前位置:政协首页 >> 联合时报
卫立煌一生五“魄”
    
 作者:宋立桐  
卫立煌,原国民党“五虎将”之一,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蒋介石在“内战”中深陷泥潭,着卫立煌任“东北剿匪总司令”,并许以“仗打不好,你不必负责”。辽沈战役“国军”惨败后,蒋却以“坐失军机,致失重镇”,将卫立煌“着即撤职查办”。未几,将军出走,蛰居香港,终日审时度势,于1955年3月返回大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军政要职。1960年1月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灵位安放八宝山公墓烈士大堂,和陈赓大将、李克农上将排在同列。
“他是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啊”,在上海安度晚年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王万龄、史说、宋瑞珂、刘昌义每当谈起卫立煌,多有如是评说,“他这一生,确实不容易。他确实是一位有血性而又非常明智的爱国军人,是一条汉子,是在关键时刻‘能认路、会走路’的中国汉子!”
有胆有魄
卫立煌1987年生于安徽合肥卫杨村,十七岁行伍,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当卫士,从班、排、连、营长逐级起步,经东征北伐出生入死,至1931年,34岁任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抗战军兴,历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指挥过忻口、腾冲、松山诸战役战斗。武功文略,遐迩闻名。
卫立煌的胆魄在于:在民族濒危、寇深日亟之际,主张共赴国难;虽领命“剿共”,仍访问延安,并与中共领导人咨商国运;对八路军供给偏少等情屡申正义,并及时主动支援;特别是在东北战事上,此“老将”敢非彼“老蒋”,他对蒋介石种种反常的用兵细节,能从本质上分析其失格图谋并机智折冲。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卫立煌深明大义,正气铮铮,不断拉大了他同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背叛者之间的距离,才会在浊世中遭到排挤打压,才敢在历史转折关头不由人俯仰,才能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时间向毛泽东主席致电表示“新中国富强有望”,并最终返回祖国大陆参与建设。
卫立煌的远见与胆魄,是青史长存的!
辽沈落魄
卫立煌的魄,始终没有离身。此处所谓“落魂”,其实是指“落泊”,按中国字的字义也可写成“落魄”。他在辽沈战役后被削职流徙,彷徨在北平、上海、广州直至去香港,过的是一种落泊生涯,是一种无奈的落魄。
众所周知,辽沈战役是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后,国共双方军队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中代表人民的一方,对发动“内战”的反共反人民集团打出的一记“重拳”。在52天的连续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锦州、长春、沈阳,歼灭国民党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48万余人。如此惨败,正是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的先兆,是由这个政权的本质决定的。当然,就“用兵布阵”而言,也是蒋介石、陈诚等人“犯兵家之大忌”的结果。
原国民党新七军中将军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史说先生曾以亲身经历证实:“1948年10月,我在长春随郑洞国将军率部起义,不出一个月沈阳解放、全线溃败。蒋介石竟自食其言,让卫立煌为他和陈诚背黑锅。软禁而又不敢查办,说明在卫与蒋陈的龃龉与纠葛中,卫立煌才是真正不输理的胜者。我起义,除因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对蒋陈用兵不满也是一个因素。”
辽沈战役使卫立煌及许多部属在极大的震慑之余深刻认识到:蒋介石集团倒行逆施、必败无疑;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接着,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下,又乘胜挺进,连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两记重拳,歼灭国民党军队107万,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所剩无几,且人心涣散,不得不变脸高叫“和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让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收拾残局,伺机再起。
当天,李“代总统”亲自挂电话到卫宅,以“你受委屈了”安慰卫立煌,并随即命令南京宪兵司令张镇“撤回卫宅内外所有宪兵”,同时颁布手谕,恢复卫立煌自由。
惊魂慑魄
卫立煌被软禁期间,与卫官、长子、友人策划,乘南京政府分崩离析,在乱中出走。
1949年春节大年夜,卫立煌强势赶跑特务头子毛人凤在卫宅设伏的“线眼”,次日凌晨4时,带全副武装的卫士,乘两部汽车,沿南京去上海的公路疾驶,抵沪后又着空车返回。正月初三上午,汽车再次出发,将卫夫人韩权华接到上海。一个月后,全家秘密抵达香港。
整个行程,避开了汤恩伯在京沪杭一线安插的军、警、宪、特的监控、盘查,无异于一场惊魂慑魄的谍战。
卫立煌去香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这有“三难”:
第一是人事牵扯。卫立煌在军界、商界、学界的社会关系很多,特别是许多部属常来说项,对形势的判断和去向的选择又各有不同。“参谋总长”顾祝同劝卫立煌去台湾,卫立煌连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则嘱妻妹“别上圈套”。在莫衷一是之间拿定主意,才使卫立煌夫妇坚定了去香港的决心。
第二是特务跟踪。这是蒋介石逃离大陆前最厉害的一招。为了拆去这一招,卫立煌副官软硬兼施,先带两把压满子弹的手枪,对领班特务严厉训话,以代总统“最高命令”将大小特务从客厅逼到库房;再以“发过年费”收心,要他们回家和亲人一起过年。特务们相继离开后,卫立煌立即按计划行动。
第三是准备工作复杂。比如:沿途动静变化万千,离开住宅之后被“咬”住怎么办?各地落脚点和联系人怎么接头?船票及假身份证,手枪、子弹、刀具、药品,乃至各宗乔装伪饰的道具如何逐项准备?一切的一切都得周密安排。特别是韩权华夫人,当时已病重多天,但她要跟丈夫同脱虎口,矢志不移,为此又作了更为精心的布置。
当卫立煌化妆潜入上海时,“总统府文官长”吴忠信还蒙在鼓里。他将“探察”电话打到卫宅,说是“向卫司令拜年”,要求本人接听。韩权华将计就计答曰:“卫司令准备去台湾啦,忙着呢,这两天去芜湖接老太太了……”,吴忠信是卫立煌的“小老乡”,知道卫是有名的“大孝子”,也就信以为真,挂断电话。
在短短一个月中,卫家所有至亲部属20多人冒着各种危险斗智斗勇,力解“三难”,分批抵港,创造了一个乱世转场、不留首尾、无一闪失的奇迹。
动人心魄
卫立煌“转场”至香港后,换名改姓、深居简出。
这时,他一方面是国民党缉拿的逃犯,随时都有被特务暗杀的危险;另一方面,他又是新华社公布的国民党43名罪大恶极“内战”战犯之一。“两面都不讨好”,他依然能够镇定自若,有时甚至还同韩权华一起出外散步。
在上海起义的原国民党51军中将军长刘昌义先生对此曾这样评说:“卫立煌散步,必有大事在身。因为在弃暗投明之前,总得做一些不为人知的某些工作。可以断言,这时,他们的心,肯定是向北的!”
卫立煌给自己安排的“功课”是:读书看报,总结人生经验,纵览天下大势。他经常反思自己,一生中某些阶段也犯有反共反人民劣迹于心有愧,但在这个大时代的历史转折关头,不能再错了。
他每天阅读30多份报刊,潜心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毛泽东、朱德命令全军坚决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陷落,共军直捣总统府”、“人民子弟兵不入民宅、露宿上海街头”等消息传来,他那颗“向北”的心万分激动。从晚清、民国,到军阀混战,从抗日、“剿共”,到“戡乱”“行宪”,他一生见的事多了,以他的阅历判断:此番风卷残云,解放军必会乘胜南进;“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共产党能够打天下,坐江山,从新收拾好祖国山河。这个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果然不出所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快讯传到香港,卫立煌于10月3日,向毛泽东主席“敬电驰贺”,并请向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代申贺忱”。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整治战争创伤,涤荡旧社会污泥浊水,进行亘古未有的大规模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卫立煌在深受鼓舞的同时,十分注意陈诚在台湾“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的豪言壮语,以及逃台“国军”在东南沿海骚扰的信息;特别关注美国插手台湾“防务”的动向,坚决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严正声明,迫切希望加快祖国统一的步伐。这都是有据可考的。
原国民党85军中将军长、上海黄埔同学会故会长宋瑞珂先生曾经评说:“卫立煌和陈诚的矛盾极深,根子在反共不反共上;警惕外部势力插手及一心北上,是时局演化的结果,也是爱国心使然。”
正当卫立煌决心返回大陆共襄国是之时,台湾当局也很“敏感”,多次派人“召引”他“归队”,并说如果不想去台湾,只要不回大陆,到世界上任何国家“上锋皆可协助安排”,云云。
卫立煌何去何从?他义无反顾,决心北上!他要回到父母祖辈生他、养他的地方;回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家园,去出一把力,待国家建设好,祖国统一好,和勤劳勇敢、备受苦难的人民一起,共享民族的荣光!
现在回过头去看,晚年卫立煌,他的铁心、良心、中国心,是多么“任性”!
精诚震魄
1955年3月初,香港报纸爆出“卫立煌不知去向”的特大要闻。
海峡两岸极为震惊,世界舆论纷纷探奇!
3月15日,新华社播发快讯,称“卫立煌先生已返回祖国大陆”,同时全文发表这位饱经沧桑的宿将披肝沥胆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
电波带着新中国的成就和魅力,载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团结至上的精诚,在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飞飏!
原来,卫立煌夫妇毅然回归,是周恩来总理通过韩权华在大陆的一位亲戚发函邀请的。卫立煌和周恩来在忻口会战后曾有多次面晤,同朱德更有多次深谈,内容涉及人生信仰与道德追求。共产党领导人的盛情邀请,体现了一种“不忘旧处”的中国风,表明了一种天下为公的襟怀,透露了祖国政府“爱国一家”政策的精义,直接导致了卫立煌夫妇立即动身。
抵达广州时,毛泽东主席从北京发去电报,以“卫俊如先生”的台头,为北上的朋友接风,抵京时又盛宴开谈“第三次国共合作”。沿途各地各界均以礼相待、热诚欢迎。特别是,周恩来总理还设家宴亲切款待卫立煌韩权华夫妇,向全世界中华儿女表明了“血浓于水”的掬诚。从此,周、卫两家,邓颖超、韩权华之间,演绎出许多相互关心、令人感佩的故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卫立煌返回祖国大陆,无疑是祖国统一和两岸关系互动进程中的一件阶段性大事。他比李宗仁叶落归根早十年。虽说爱国不分先后,但迈步总有速迟,方式、方法、形式也可能会因时因势而异。他们相继归来,留下了不绝于途、催人奋发的史迹,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历久弥坚;预示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定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开启出一个更为宽广的航程。经过一代代中华儿女蹈行砺守,伟大的“一个中国”的航船,必将驶达光辉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