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7-12/11/content_12084328.htm 在 2017-05-27 16:48:4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多年捐资助贫不留真名 汕头“关微”感动南粤大地
新华网广东频道
您的位置: 新华网广东频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 >> 一季度 >> 关微精神 >> 关微其事
多年捐资助贫不留真名 汕头“关微”感动南粤大地
2007-12-11 15:35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新华网广州12月11日电(李凯) 连日来,汕头“关微”的名字传遍南粤大地。行善不留真名的“关微”先生,5年来为广东希望工程捐款达72.5万元。为了寻找这位热心人,《南方日报》近期推出“寻找关微”系列报道,向社会征询线索,经过多方寻找,最终将“焦点”锁定在汕头,并在记者协助下与“关微”取得联系,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据《汕头日报》报道,作为汕头人爱心的典型代表,这位神秘的慈善家多年捐资助贫,每年捐赠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爱心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却从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去年12月,本报已发起了寻找“关先生”的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并引起央视《走遍中国》专题摄制组的高度关注,加入了寻找行列。 直到今天,“关先生”依然没有“露面”。他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展现了汕头人乐善好施的精神和美德。他的事迹在汕头家喻户晓,他的无私精神更深深感动了广东人,在全国掀起了阵阵的爱心热潮。

“关先生”事迹登上央视向全国播出

    2006年12月13日,15岁的南澳女孩林雯雯给编辑部写来了一封信,称在病发危难之际受到一位神秘捐助者“关先生”的帮助而渡过难关,十分渴望见这位“恩人”一面,当面感谢对方。

    本报在第二天刊发了《受助女孩寻找“关先生”》报道,引起了在汕头拍摄《走遍中国·走进汕头》专题片的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的高度关注,摄制组决定也加入寻找“关先生”的行列。摄制组执行主编哈敏在与本报记者交流时这样感慨说:“走过了中国许多城市,发现汕头的行善之风尤其突出,长期以来,这方热土上有很多行善不愿留名的热心人,关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场全城寻找“关先生”行动由此展开。

    一路寻来---汕头残疾作家吴游、江西保姆阿秀、潮阳金灶镇的谭小华夫妇等许多“关先生”帮助过的人都纷纷表达对他的深挚谢意。危难病重之时得到“关先生”帮助渡过难关的人们,噙着热泪谈起“救命恩人”;年幼天真的孩子,怀着感激之情描绘心中“关叔叔”的形象。而记者翻开这些年来的各种省市报刊,搜索网上的资料,更看到了一个个与爱心捐赠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关微”。

    经过热心人的牵线搭桥,最终“关先生”拨通记者的电话,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这位多年做好事不留名的神秘捐助者,依然坚持了他的立场和选择: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他说:“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对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只要力所能及,我会继续做下去。”

    本报“寻找关先生”的系列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市民群众纷纷向这位多年做好事不留名的热心人致以敬意和祝福,并表示要向“关先生”学习,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时,央视摄制组拍下了联合“寻找”行动的全过程,将“关先生”感人事迹展现给了全国观众。

    《南方日报》系列报道再掀热潮 将近一年过去,“关先生”事迹近期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广东“希望工程”许多受助孩子和学生呼唤着见到这位“关叔叔”。为了寻找他,《南方日报》近日开展了“寻找关微”行动,向社会征询线索,连续在头版头条等位置大篇幅进行追踪报道。 最终,“寻找行动”循线找到汕头。12月7日,南方日报记者拨通了本报记者电话,表示看到了本报《寻找“关先生”》的系列报道,希望向我们了解情况。12月8日下午4时左右,该报莅汕采访的特派记者刚放下行李,就首先来到《汕头日报》编辑部,向我们详细了解寻找和采访“关先生”的经过。

    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通过曾经与“关先生”联系捐赠活动的龙湖区委政法委驻新溪镇七合村工作组原负责人,与“关先生”取得联系,并约定了电话采访的方式,前提仍然是:不露脸,不出名,不暴露任何个人信息。 在接受南方日报的采访中,“关先生”又一次吐露心声:“我也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小商人,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我肯定谈不上成功,我赚的钱在大都市里也不够买一幢房子。但如果经济上允许的话,我还会继续做下去。”他还表示:“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商人、比我更有能力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弘扬社会乐善好施的精神,让社会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 全国各地留下“爱心身影” 在本报与央视摄制组寻找“关先生”的行动中,在《南方日报》“寻找关微”的一系列报道中,可以清楚看到:“关先生”的爱心足迹,不仅留在了汕头,还留在了广州、韶关、河源等地,在广东希望工程甚至是宁夏共青团的助学活动中,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从2002年起,在团省委、省青基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认捐资助特困学童的“希望工程羊城会亲活动”中,“关先生”以不留名的方式,几乎每一次都参与捐款。他还多次向广东希望工程办公室表示:“假如还有孩子没有被认捐,我就全包了。”在这一活动中,他数次一次性捐款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

    在宁夏,“关先生”与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设立了“关微助学基金”,第一年就资助20位农村或城市下岗特困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孩子上大学,每人4000元,助他们一臂之力去实现人生梦想…… 一次次不求回报、慷慨相助,“关先生”撒播的爱心如同火种一般,迅即传遍了南粤大地,他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广东甚至是全国的广大群众。在腾讯网、21cn、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网站以及人民网强国论坛上都可见网友们对报道的热议。腾讯网上,“关微先生,你在哪里”的专题引发了2000多个不同“账号”的跟贴。网友们纷纷表示,希望能找到关微,通过当面答谢及访谈,在社会上掀起“行善在当下”的风气。 “关先生”是“广东行善事业的一个代表” 多年来,“关先生”为善持之以恒,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体现了汕头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汕头人团结互助的真情。他更是众多热心汕头人的缩影。

    雪中送炭、不留姓名,这样的热心人在汕头还有许多:在我市救灾捐赠活动和“慈善一日捐”活动里,许多慷慨解囊的市民只留下“吴先生”、“林先生”这样的姓氏;在网上日渐活跃的助困扶贫活动中,许多资助者只留下一个网络“ID”。在我市的慈善机构,多年来留下了一张张受助人的爱心记录,但在捐助人的清单上,却大多数没有填写真实姓名。

    如今,“关先生”这个称谓正在成为一个“爱心符号”,成为一种精神。正如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张帼英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所说的:“我相信,社会上应该不止一个关微,而是有千千万万个关微,从事行善这一高尚伟大的事业。在我理解,关微不是一个人,而是千百万从事行善事业的人,也是一种精神,广东行善事业的一个代表。” (完) 

 
( 责任编辑: 李智敏 )
读图时代
粤贴精选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