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nt.sina.com.cn/m/2009-09-07/12172687905_3.shtml 在 2019-10-03 08:58:1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电影《天安门》专家谈 导演叶缨对话专家(3)_影音娱乐_新浪网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天安门专家谈 导演叶缨对话专家(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7日12:17  新浪娱乐

叶:这个故事讲完以后,《天安门》的主题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万岁”,这句话让毛主席说是最合适的了,咱们说“毛主席万岁”,毛主席说“人民万岁”,这故事比较和谐了。

张:旧社会确实是没有合法性,小市民都活不下去,旧中国的秩序根本提供不了想象力,《乌鸦与麻雀》就是最明显的证明。大家全没办法了,最后政权瓦解,战乱频仍。因此,“天安门”就是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重大,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尹: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那段非常好,毛泽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既符合影片的叙事视点,也创造了时代氛围。

胡:解放军进澡堂子的段落生动有趣,那些洗澡的前朝遗老见了穿军装的解放军忽然进来,惴惴不安,非常传神,解放军要想接近他们,必须脱了军装和他们一起泡澡,才能与民众融为一体。这有趣味,也有象征意义。

张:有一种感觉,新中国的合法性,到60周年的时候更充分了,力度更大,合法性更强。

尹:后来恰恰有时我们忘了这个合法性的根基。新中国改朝换代,改的是什么朝,换的是什么代?我们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新中国合法性的根本。

胡:它是一个直观的象征,把破败不堪的天安门变得焕然一新,浓缩了把旧中国变成新中国的历史历程,那种感觉跟改天换地一样。

尹:在新中国以前的天安门是荒芜的,北京是一个废都,影片开始,清除荒芜,打开枷锁,就是让皇宫回到人民手中的一种象征。

王:以前在我们老的剧本里面,讨论过蔺老头和田震英他们谈话的内容,有这样一段:你说这朝代,为啥不说大清朝一完就没有了,说什么张大帅来了,然后是日本人来了,国民党来了,而且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差,共产党来了会怎样?害怕。

张:《茶馆》也是这意思,最后这么做,从清朝后期都没有搞定,共产党一来,这事就行了,接上了。

王:所以我们给了一个镜头,老蔺头一直留着清朝的辫子,最后鞠躬剪了,有象征意义。

叶:当年按照合理的算法,他是接不到清朝的,他最多接到民国这块就算不错了。当时我们设计这个形象的时候,就想必须得把他接到清朝,才在审美意义上产生文化作用,如果是在袁世凯时代,他就代表不了什么。

张:就是清朝接过来的,所以影片在这儿显示出它很有意义。天安门是废城楼了,北京是废都了,都没用了,破烂不堪了。后来国民政府去南京了,把文物也拿走了,把古都的魂抽走了。

王:1920年以后天安门就完了,政府迁到广州,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们的移民主要在西边,天安门变成了最大的垃圾场,确实是这个情况。

尹:天安门在影片中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物,是一个空间象征,见证了中国的改朝换代,是新中国的空间象征。不过,影片在后半部,故事比较完整和复杂以后,天安门的形象不如一开始精彩,甚至天安门作为一个角色逐渐变成了配角,不够出彩了。其实,在新中国的政治中,天安门从过去隔绝权力与大众的紫禁城,变成了政权与人民对话的广场,这本身就是新中国政治的体现。

胡:小马列的设计也有新意,表现出在思想观念方面防止左倾的必要性。

叶:我是觉得,那个时候一个当兵的年轻人,他没有高的政治觉悟、文化修养,他有的就是一种革命的激情,

胡:用电影的直观方式触及这个问题是适宜的,把华表用红布包裹,又放上镰刀斧头,显示一种革命激情,很幼稚,很直白。最后吸收民众意见,保留原样是众望所归。

张:它还是一个中华文化,特别是现在看,这个合法性来自中华文化,有象征性,中华文化的合法性,今天的电影应合了中华文化复兴,足够当代,符合今天历史的要求。

尹:看这部电影,会发现历史的逻辑是鲜明的,中国走过的道路是必然的,但这个装修队,装修队中的每一个“这一个”却可能是偶然的。历史的奇妙就在这里,看起来如此偶然的东西,最终却体现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像影片中表现到的天安门上的灯笼、两旁的标语以及红旗。

叶:我们写本子觉得写对了的时候,就是你们说这些,它就有了。但我们并不是理论先行,要象征些什么,并不是。就是觉得要砸锁,觉得砸锁就是对的,认为这种细节合乎情理。

尹:你会觉得它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胡乱加上去的。当时觉得不舒服,把它换了舒服,体现的就是这个当时只能感觉到但是还不能明确说清楚的政治逻辑。

张:其实它是在砸烂旧世界。

胡:我喜欢看让灯笼成形的段落,镜头角度选择很新鲜,形式感突出。

叶:拍的时候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灯笼是怎么做的,剧本里写不出来。我们当时就把工匠找来,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全拍下来,拍完了哪好看就用。我们这个摄影师是拍广告出身的,他知道画面角度怎么调,拍出来视觉上感觉很好。

胡:产生一种动态的视觉美感,也是对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张:国家需要《天安门》这样的电影

叶:我们现在把影片拿出去,跟人家说电影有多么多么好看,这不行,你得拿出具体的东西吸引别人进电影院,观众看了才会知道这部电影好看,但我们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宣传口号。

胡:沉静下来品味,会发现更多的精彩。这部影片的叙事比较符合传统电影模式:一个困难摆在面前,设定一个不可更改的期限,难以想象如何完成,一些人物出现,克服千难万阻,终于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与经典好莱坞模式不同的是,影片没有设定反面人物,这增加了叙事难度。影片的叙事策略是精心地组织符号运作,这种符号是象征性的,又是生活化的。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具体事件--布置开国大典会场,但是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视觉化演绎。它不断给观众提供启示,让观众不断地把眼前看到的一切与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行勾连,与60年前改天换地的壮举联系,甚至启迪观众与现实生活对照,这样欣赏就会兴味盎然。

叶:我们前面删一些情节的时候,都是在做一种选择,考虑我们留在100分钟里什么是最好看的。把最好看的东西留下,得把那挺好看的舍了。就这么点时间,所以最后剩下的就这点好看。用一些篇幅讲述人物身世就没意思了,是在天安门面前变得没意思了,不值一提了。但做灯笼的细节,老蔺头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是有用的。

胡:叙事基本上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跟中国史传体叙事相结合,改朝换代这么一个历史突变是由空间形象改变象征出来的。即使观众一时弄不清它的含义,随着叙事进程眼看着天安门从残破不堪变得庄严辉煌,在心情上会有极大的飞跃,毛主席出现,把情绪推向高潮,空间展现与叙事结合得很完美。你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拍下来,还是从后往前拍?

叶:我们越拍越觉得是贺岁片,越来越喜庆。

张:这是贺国片,60年大庆,贺大岁,这拿出来的电影就得是皆大欢喜的。

尹:影片虽然喜庆,但它是通过对人物、故事和场景的质感的还原来实现的。其实大家看到活的人物、活的历史、活的故事,影片在感知上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历史上的天安门那种质感,那种今昔沧桑的对比,那个完全与我们的常识和感觉不一样的天安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