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京张铁路   百年激荡强国梦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04/content_18457768_2.htm 在 2019-12-11 12:36:5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京张铁路 百年激荡强国梦_中国网
免费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本站搜索
中国搜索
首页>>认识中国>>中国365字号:
京张铁路 百年激荡强国梦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04 发表评论>>

百年老路上的那些人,那些站

撰文 黄丽巍/人民画报 摄影报道 王蕾/人民画报

西直门站:被淡忘的起点

2009年6月5日,车流滚滚的西直门。

作为京张铁路的起点,西直门火车站--今天的北京北站一度被人淡忘了。

2009年1月,一座崭新的建筑出现在西直门的高楼大厦之中,这就是新的北京北站。而要探访京张铁路的起点,则要穿过新北站宽敞明亮的候车室,走过长长的站台,来到站台末端的东北角,在那儿静静伫立的一栋日式建筑才是京张铁路的起点,100年前,它叫西直门火车站。

其实,西直门站最初也并不是京张铁路的起点。

京张铁路最早是由丰台柳村到张家口的,不过后来丰台到西直门一段的铁路被拆,西直门站就变成了起点。

北京北站

1905年12月12日,京张铁路西直门车站动工,1906年8月西直门车站包括主站房、站台、天桥、机车库和宿舍等设施建设完毕。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西直门车站正式投入运营。

1923年京张铁路向西延伸至绥远,西直门车站改称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座老站时,站房上“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其实这只是老站在1927年到1949年使用的名字,1988年西直门火车站改名叫了北京北站。

虽然已经过了100多年,但老站看上去依然十分坚固。车站的工作人员张陆迈说,老房子比现在许多新房子还好,不仅坚固,而且冬暖夏凉。和老房子相比,张陆迈太过年轻,还没有正式走出校门的她一脸稚嫩,但对北站的喜爱却是那么真实。在京张铁路的起点上,她人生的道路也即将展开。

当年,詹天佑亲自设计了车站的主站台和天桥,车站紧临高粱河与护城河,建筑风格与当年西直门外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100年过去了,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下,老站独特的建筑风格则变得更有味道。

其实,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本身就应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老站在1995年被列入了北京市一级文物保护建筑。现在,北站的员工们都已经在新站里办公了,老站房进行维修,将来这里将开辟成博物馆,继续诉说关于京张铁路的古老记忆。

1949年后,国家修筑了从北京丰台经门头沟到河北沙城的丰沙线,京张铁路的一些列车被分流。北京南站建成以后,去往张家口方向的部分列车也由南站开出。

站在和老站一起保存下来的老站台的雨棚下,斑驳的廊柱和头顶破旧的路灯透露着历史和沧桑。远远的一辆和谐号机车缓缓驶入,车上是刚从八达岭游玩回来的人们。连接北京北(西直门)到延庆的北京市郊轨道交通线--S2线正式开通运营,给这座老站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龙桥:不得已而为的“之字线”

建站伊始的青龙桥站(詹天佑纪念馆供图)

2009年,青龙桥新一代铁路人

说起京张铁路,每个上过小学的中国人都能说起一个名字:青龙桥。那条著名的之字形铁路就在那里。青龙桥车站位于南口和八达岭之间,作为京张铁路沿线最著名的一站,今天却显得有些低调。即使是乘火车去八达岭旅游的人,一不留神也会错过一睹其貌的机会,因为今天,火车在这里只停留短暂的一分钟。

下了八达岭高速,我们的车一直向北,沿着蜿蜒的山路不到10分钟就到了青龙桥车站。

远远的,看见了车站旁矗立的詹天佑的铜像。铜像身后拾阶而上,就是詹天佑夫妇的墓地。铜像是北洋政府1922年为詹天佑树立的,右侧碑亭内还有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颁给的碑文。而詹天佑夫妇之墓,则是铁道部1982年迁移至此的。

相信能够日夜守望着自己毕生的骄傲,詹天佑一定很高兴。

一辆和谐号机车缓缓驶入百年老站青龙桥站

八达岭长城下的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静静伫立

北纬40度21分0.95秒 东经116度1分6.96秒

这是青龙桥车站前一个纪念雕塑上所铭刻的经纬度,标示的是“之字线”的位置。在小学课文《詹天佑》中,这段线路是着墨最重的一笔。

青龙桥站向西约50米,就能看到这条之字线。当时,火车想要通过八达岭,如果直打隧道的话,需要开凿一条2000多米的山洞,这是当时的施工技术、经费和时间所不允许的。詹天佑经过考察,采用了延长行车距离、提升海拔高度、缩短山洞长度的办法,并安排了2个火车头,一推一拉,解决火车爬坡时的动力问题。最终开凿的八达岭山洞,仅为1091米,比原计划减少了二分之一。

其实之字线并不是詹天佑的发明。据詹天佑纪念馆史文义馆长介绍,这种修路方法最早应用于南美洲的一些森林和矿山中,它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迫于施工经费和时间有限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选择。詹天佑在工程日记中也提醒后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用这种设计。

青龙桥

北京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静静地守护着自己毕生的骄傲

在青龙桥站,我们见到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年的杨存信站长。同其他车站站长相比,杨站长特别善言。

作为铁路子弟,杨站长就出生在青龙桥车站。车站南侧的一排平房,就是当年的铁路职工宿舍。杨站长的父亲1951年就来到了青龙桥车站,一干就是一辈子。1982年,杨站长接父亲的班,也留在青龙桥。

今天,作为工业遗产,青龙桥车站得到了精心的维护。杨站长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着车站现在的情况。无论是候车室、还是内部的陈设、房檐上的小装饰,都完好地保持着100年前的模样。由于已经没有乘客在此站下车,候车室被布置成了展览室。候车室按詹天佑当年的设计,恢复成了男女分开的两间。还有一些和铁路有关的文物和图片在此展示。

车站门前长廊上吊挂的一根锈迹斑斑铁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杨站长得意得向我们介绍起来:这根铁轨相当于现在车站的广播铃声。每当要发车时,车站的工作人员就会敲击铁轨通知乘客。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每次敲击里面都暗含着车站工作人员之间的密码,单数,代表着出京方向的列车;双数,则代表着进京方向的列车。

现在,杨站长他们也已经不使用敲击铁轨来传递信号了。而随着线路的调整,青龙桥车站已经不办理乘客下车业务了,只是每当有进京的列车路过的时候,都要进行短暂的技术性停车,通过之字形线路回到北京。

“真希望将来来八达岭的列车能够在这里暂停几分钟,让更多的乘客来看看詹天佑,看看青龙桥车站,这里是中国铁路的发源地呀。”当一列S2线观光车停留一分钟后呼啸而去时,杨站长感慨地说道。

文章来源: 人民画报 责任编辑: 老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