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张爱玲如何回望17岁的自己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163.com/16/0930/07/C26ORMJ700014Q4P.html 在 2019-03-15 22:53:5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张爱玲如何回望17岁的自己_网易新闻

张爱玲如何回望17岁的自己

2016-09-30 07:28:57 来源: 天津网-城市快报(天津)
0
分享到:
T + -

(原标题:张爱玲如何回望17岁的自己)

本报讯(记者 王洋)为了纪念张爱玲诞辰96周年,近日中国文学杂志《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独家首发了张爱玲遗作《爱憎表》,全文两万余字。

解释年少时部分作品

《爱憎表》是张爱玲1990年写作的长篇回忆散文,但并未写完。2015年,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请香港学者冯睎乾将该文草稿整理成重构版的《爱憎表》,并将其率先发表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2016年第7期。

上世纪90年代初,学者陈子善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上发现了17岁张爱玲所填写的一张调查表,并就此事发表了文章。据了解,张爱玲填写的这张调查表写着“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等。

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张爱玲看到这张调查表后,根据这个线索,她更细致地回忆了早年的生活,觉得自己年少时的一些写作太突兀,需要解释,才又引发了写作念头。正如张爱玲在这篇散文开头所写:“我近年来写作太少,物以稀为贵,就有热心人发掘出我中学时代一些见不得人的少作,陆续发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学校的校刊上的,附有毕业班诸生的爱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爱吃叉烧炒饭。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末一项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释……”随后,张爱玲开始用两个月的时间写作《爱憎表》,但直到1995年9月她在家中过世,也始终没有写完这部作品。

每篇文章皆惨淡经营

张爱玲过世后,按照其遗嘱,她的所有遗产由好友宋淇夫妇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遗作手稿。宋淇夫妇去世之后,其子宋以朗成为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2015年夏天,宋以朗邀请香港学者冯睎乾先生帮忙整理《爱憎表》的草稿。

对于重构《爱憎表》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冯睎乾在文章中表示:“重构的《爱憎表》虽然是未完稿,而现存部分也极可能只是初稿,但张爱玲的独有笔触依然随处可见,确实是 轻松的散文 ,赏心悦目。《爱憎表》呈现的写作风格,跟《小团圆》小说一样,也是迂回曲折地讲自己的过去,尤其是童年。张爱玲不想让往事一泻千里,而要它们在笔端细水长流,《爱憎表》展现的正是这种回环往复式写法。另外,重构《爱憎表》有一意外收获,就是让我们知道张爱玲的写作方法:首先,她会用列点形式,拟定写作大纲(但不一定严格遵守);其次,同一段话她会反复重写、添补内容,力求尽善尽美。看她的草稿,我们知道她每篇文章皆惨淡经营,非一挥而就。”

(原标题:张爱玲如何回望17岁的自己)

netease 本文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