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郑成功家喻户晓,是一位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爱国者与民族英雄。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国人所景仰与缅怀。日本人对郑成功则有一种特殊的尊敬感和亲近感,认为他也是有大和民族血统的亚洲英雄。日本的文学家、戏剧家从江户时期开始,就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赞颂郑成功。近现代的作家们也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在日本出版界开创了一门“国姓爷文学”,受到日本人的青睐,经久不息。因此,郑成功同样长期受到日本人的敬重、怀念和传颂。本文试从几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眼中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福建南安人。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皇帝赐国姓朱,名成功,并封忠孝伯,故又称国姓爷。“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驱走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人,并且流传下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迹和故事。
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1604-1662年),又名郑一官,号飞黄,祖籍固始县(今河南省潢州县),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郑芝龙,台湾郑氏王朝的开创者。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也称翁氏)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当局对郑芝龙很重视,“长崎王使芝龙主舶”,平户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给他居住。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明天启四年(日本宽永元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即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在日本平户一处名为“千里滨”的海滩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很快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她的长子郑成功。后来人们便将这块石头叫做“儿诞石”(又叫“生儿石”)。从这一点我们看到,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他的身上也有日本的血统。郑成功的童年是在日本平户度过的,7岁时离开母亲只身回国,住在福建南安安平镇(今晋江安海镇)。可以说在7岁之前,一直和母亲生活的他是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早期熏陶,他最早接触的语言也是日语了。因此从血脉上来讲,日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郑成功认为是他们大和民族的历史人物,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成为一个名胜地,慕名前往观光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