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嫘祖故里在睢县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henan.163.com/15/1127/09/B9DT6P8Q022717NL.html 在 2019-02-20 22:32:2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嫘祖故里在睢县 - 网易河南
2017车展
网易首页 > 网易河南 > 网易商丘 > 商丘城事 > 正文

嫘祖故里在睢县

2015-11-27 09:27:17 来源: 商丘网
0
分享到:
T + -
睢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睢县的行政管理的区域曾经时大时小,地名也曾有多次变换。例如:“乌雀城”“乌巢乡”“襄牛地”“襄邑”“襄平”“拱州”“睢州”“睢城”“睢宁”等,均为今睢县的早期冠名。

睢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睢县的行政管理的区域曾经时大时小,地名也曾有多次变换。例如:“乌雀城”“乌巢乡”“襄牛地”“襄邑”“襄平”“拱州”“睢州”“睢城”“睢宁”等,均为今睢县的早期冠名。

据《睢州志》载:“在城南二十里有巢亭。”说明在上古时期,“有巢氏”就是在这里开始教人搭棚建屋的。

2005年,全国综合型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王大有先生通过反复考证后认为:位于今河南省睢县西南部25里的承匡城,即是人类始母,华夏民族最普遍尊重的精神偶像女娲的诞生地。

当时,在距承匡城西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西陵氏部落,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嫘祖,是她在剥取茧壳内的蚕蛹时,首先发现了从蚕壳上可以抽取蚕丝。后来,她又从蜘蛛织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开始用蚕丝织出了人类第一件衣裳。

说到嫘祖,可能会有很多人感到陌生,这是因为嫘祖离我们太久远了。况且,在传世的一些古籍中,对嫘祖的记载也不多。所以,关于嫘祖出生地--西陵氏在哪里?更是千古之谜,为此,后人曾争论不息。近几年来,笔者在调查、收集、研究睢县地域性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有嫘祖与睢县西陵寺的相关历史信息,故不揣浅陋, 对此作出以下探讨,错误之处,敬请诸方家斧正。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据今开封学者周罗吉先生考证:炎帝之子方雷有位女儿叫“嫘祖”,与居住在开封逢池北部轩辕丘的黄帝姬芒通婚,被称作“正(元)妃”。

又据《史记·正义》释:“西陵,国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诞生地。

笔者通过翻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查寻网络发现:以往对嫘祖的出生地有四种说法:①在湖北黄岗县西北;②在湖北蔪北县西南;③三峡之一的西陵峡;④四川茂汶县。后来,我们通过拜读个别专家的相关论文后得知,以上四地皆属秦汉以后的地名。若由此上推几千年,这些地方还是不毛之地。

目前仍有多地还在争夺嫘祖的出生地,如湖北宜昌、四川绵阳、山西夏县、山东费县、浙江杭州以及我省的西平县等等。甚至也有人将河北易县安葬清代皇帝的西陵也说成是嫘祖的诞生地。那么,嫘祖的诞生地真正应该在何处?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极有可能就是睢县的西陵寺。

要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是睢县西陵寺人,这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惊奇、新鲜、甚至不理解。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尽可能的认同我们的观点,笔者特列举了以下证据。

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嫘祖又名为“王凤”, 应是上古时期以“凤”鸟为图腾标志族群里的人。这就不难让我们联想起人祖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因为是他们首先采用以“凤”鸟为部落图腾标志的,所以,笔者认为嫘祖应是女娲氏的后裔。

二、从嫘祖生存的年代背景来看,当时,在太昊伏羲氏和女娲统治时期有个朱襄氏,因辅佐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有功,后被封于“女桑(为一字,读作‘sang’)”地(在今睢县南部的柘城县境内)。

据《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别号也。”

另据《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至今在柘城县故城内仍然保留有朱襄王庙,并且在大仵留有朱襄陵。由于朱襄氏(炎帝)为“凤”姓部落,所以,当他为天子掌管天下时,离其并不远的承匡城和西陵寺(氏)部落,应当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当时,有位名叫蚩尤的部落首领暴虐无道,兼并诸侯,使得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此时,炎帝已经衰落。无奈之下,炎帝只好接受西部已经强大起来的有熊氏部落(今在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的首领轩辕黄帝的援助。他们共同大战蚩尤,最终将蚩尤杀死,从此,黄帝声名远扬。后来,有不少原来属于炎帝管辖的部落纷纷归附于黄帝。炎帝看到这种局面,便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所以,炎黄二帝便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大获全胜,各部落对他更加敬佩,一致拥戴他为天下共主。

当时, 由于嫘祖心灵手巧, 已被人们推为西陵氏部落的首领,大家都尊称她为“王凤”。

后来,黄帝慕名专程来到了西陵。当他看到桑树下的嫘祖身披彩衣,长得貌若天仙,十分喜欢,就把嫘祖迎娶到了轩辕丘,并且封为正妃。据成书年代不晚于唐朝初期的《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清代《辞源》也解释说:“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由此说明当时黄帝已经从开封西部迁都至大梁(开封)附近。

嫘祖嫁给黄帝后,便跟随黄帝东征西战。行军作战的空闲时间,黄帝还让嫘祖给当地人民传授植桑、养蚕、缫丝、织锦、做衣的技术。因此,后来的裁缝们便尊称黄帝为该行业的“祖师爷”。

三、嫘祖与黄帝先后生有“二子”,其一名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于江水。据《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东为江、西为河、北为济、南为淮……”上述所说的“东为江”,并不是指今日之长江。大禹当时所治理的江水,是指沂、泗、睢、沭等多水的汇集。据《风俗通·山译》释:“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所以,凡有多水流入之河,皆可称江。据此,笔者认为上述江水当指中原(河、洛)之东部水系,否则,古禹就不应说“东为江”了。因此,嫘祖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青阳,其诞生地当在豫东睢县或者距其不远的周边地域。后来,嫘祖又跟随黄帝到蜀地征讨九黎,其间,在若水旁又生下了二儿子昌意。历史学家认为若水在四川的乐山雅砻江,据此也证明嫘祖与黄帝在蜀地停留的时间并不短。因此,这也难怪蜀地及其上述多地都争嫘祖为当地人。

嫘祖跟随黄帝经常东征西讨,长年跋涉,居无定所,不辞辛劳地给人民传授技术,最终却死于道中。《轩辕本纪》云:“(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祖神。”《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月月令》云:“(嫘)祖,道神也。黄帝元妃曰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后来,也有人认为她是因为过度劳累而死,所以才称她为累(嫘)祖。

四、黄帝驾崩之后,昌意之子高阳因有圣德,被拥立为帝,都高阳。据《杞县志·大事记》载:颛顼高阳20岁即位,居高阳(今杞县西南18里),在位79年,寿年九十八岁。由此也说明,黄帝在平息蜀地九黎叛乱后,又带领儿子昌意、孙子高阳从蜀地回到了中原。

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睢县词条汇编》载:“1985年,据匡城村时年67岁的冯桂俊谈:‘轩辕帝第二子叫西陵,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后读作西陵寺,这是他当年听过去老塾师褚心绪讲的。’”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是符合史实的,因为嫘祖在长期伴随黄帝奔波在外的过程中,难免有思念家乡的想法,所以给降生在蜀地的第二个儿子昌意再取一个别名“西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高阳继位后,在其祖母嫘祖的故乡西陵氏部落中,修建一座大型西陵祠,也是在情理之中。

六、睢县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历史悠久。

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彩。乘舆刺绣,公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今睢县)献之。”

又据《汉书》载:“天子、公侯、大夫冕冠皆有绶,彩色为组,旁垂黈纩。郊天地则冠之。衣裳五佩,备章采乘……陈留襄邑献之。”

再据《辞源》注:“汉齐郡临淄产纨缎,陈留郡襄邑产锦缎,在两地设服官,掌管宫廷服用的供应。”

汉代大词赋家杨雄在《五都赋》中曾有誉称:“罗绮朝歌,锦绣襄邑。”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释:“锦,说是襄邑织文也。”

西晋时大文学家、辞赋家左思在《魏都赋》里也曾盛赞:“锦绣襄邑……”

综上所述,证明睢县在西汉时期的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技术还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至宋代,襄邑的纺织品依然很出名。“厥篚织文,出于襄邑。”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睢州仍然是桑蚕养殖较集中的地区。为了展示当地丝织产业的优势,当时的睢州曾设过四个大乡,分别以“锦绣、锦襄、锦翠、锦衣”命名,并且在城内还开设了一所锦襄书院。新中国成立前后,睢县及其周边地区还随处可见种植的桑树,养蚕、缫丝技术仍然还有保存。

七、目前,在睢(县)、杞(县)二境内,还能听到“雷(嫘)祖与蚕马的故事”。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父女二人住在睢县的西陵寺。父亲被抓去从军打仗了,家中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和一匹公马。小女孩在家思念父亲,便对马说:“你若能把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没想到这匹公马果然挣断了缰绳,跑到了女孩父亲的驻地。父亲骑马回到家里,女儿却高兴地忘记了自己的诺言。这匹马非常生气,不但不吃草料,还经常尥蹶子。父亲很奇怪,女儿便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父亲。父亲当即把马杀死,把马皮剥了下来晾在院子里。之后,父亲又出征去了。这女子每当看到马皮。都会觉得很愧疚,便不由自主地走到马皮前,用手抚摸着他那漂亮的马尾。突然,她得到一个启发,便动手用马尾织起了绣品。有一天,女孩在院子里专心编织“马尾绣”,那张马皮突然把女孩卷起来就走。几天后,人们才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枝间找到了这个女孩。可她和马皮已经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呢!从此,人们就把这位女孩尊称为“蚕母”。每年都会有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西陵氏对她进行祭祀,祈求桑蚕丰收。除此之外,在睢县及其周边地区,还流传有“匡桑的传说”。

近几年来,有黔南水族历史专家和学者经过研究后认定:上古中原睢水流域即是该族最早的根源。为此,他们先后派人到睢县寻根问祖,并且给睢县带回了他们传统的“马尾绣”,这更加印证了睢县在上古时期确实是丝织和刺绣的最早发源地。

八、据明嘉靖《睢州志》载:“濯锦池在州治西。襄邑人善织锦,沿池而居,时以濯锦名之。”并为当时“睢州八景”之一。

由于睢县属于黄泛区,所以层层叠叠的黄土早已淹没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但是尽管如此,目前在睢县的西陵寺镇境内及周边地区并不是无古可考,无物可寻。

在今西陵寺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的一个大坑内,村民们早就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汉墓群,并且还有文物出现。几年来,笔者曾在其范围内不断收集到出土后的失群文物,如古代陶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等。这足可证明在新石器早期,生活在睢县西陵寺(氏)部落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生产技术。

嫘祖诞生在睢县西陵寺,睢县是丝绸、锦绣文化的发源地,这是从睢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喷发出来的历史信息。目前,随着睢县炎黄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已经从残存的历史典籍中捕捉到了不少关于睢县的历史信息。我们通过关注城市开发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已从中找回了不少睢县曾失去的历史记忆。正是通过这些历史信息的提醒和考古调查得到的实物佐证,才让我们感觉到了睢县的历史演化轨迹,并且越来越清晰。

原标题:嫘祖故里在睢县

王会斗 本文来源:商丘网 责任编辑:HN042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