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主旋律电影   秋之白华   的四张牌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31/c346618-18639610.html 在 2017-05-19 08:20:4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肖舟

2012年07月31日17:01         手机看新闻

    供稿/《视听界》杂志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大多叫好不叫座,而电影《秋之白华》不仅打出了一张常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名片,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在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全方位突破。这部主旋律影片呈现的是一条“主旋律题材,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以人性牌、偶像牌、编导牌、献礼牌组合出击,让主旋律电影更贴近时代变迁和大众口味。

一、人性牌--主旋律影片的新思维

秋之白华》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在表现人性温情方面上独辟蹊径,以唯美爱情为主题,用现代人的视角描述革命恋爱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与以往高、大、全的革命家形象不同,《秋之白华》中的瞿秋白形象塑造迥异于主旋律电影人物一贯的“高道德起点”模式,除了表现出瞿秋白勇敢的革命先驱风采之外,更闪现出人性温暖而明亮的光辉,革命者的坚贞与艺术家的柔情。影片中展现的是瞿秋白1924-1935年的故事,开场是打开一本书--杨之华的遗作《回忆秋白》,从瞿秋白上海大学任职教授认识杨之华开始,到最后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结束。电影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开头以杨之华的旁白带领观众进入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情感;后半部分转换视角,用瞿秋白的叙述,讲述他与杨之华共同携手革命。影片无论是场景的选择,风景场面的拍摄、刻画,还有两人相处的场面,以及他们的服装,都力求诗意化呈现,以此传递出残酷环境下革命者的人性,他们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

影片强调的人性温暖在瞿秋白与杨之华婚后的3个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瞿秋白为与杨之华的爱情刻了一个章“秋之白华”,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贯穿影片始终,也成为片名由来;没有什么结婚礼物,瞿秋白送杨之华金别针,上面刻有“赠我生命之伴侣”;雪夜依依惜别是两人最后的见面,浪漫而悲情。影片结尾还运用了大量抒情性场景,使瞿秋白的慷慨就义显得壮烈而不是悲惨。电影的人性色彩让《秋之白华》更具有“人”的味道,而不是无法亲近、完美无缺的“高大全”。

二、偶像牌--窦骁、董洁首演银幕情侣

电影选择窦骁和董洁两位偶像明星,把革命先驱偶像化,力图让历史故事体现当今青春时尚的意味。

霍建起是强烈追求个人风格的导演,对市场也有敏锐的嗅觉,擅于挖掘演员的明星气质和使用明星演员,《秋之白华》精心搭配了从《山楂树之恋》中走出的“老三”窦骁和以《幸福时光》走红影视圈的董洁。主旋律影片选择演员,要考虑其社会形象和所演人物的契合性。影片反映的是24-35岁的瞿秋白,窦骁单眉细眼,笑起来很阳光,而董洁清纯娇小,感觉清新。他们搭档,气质神采上都非常接近人物原型。

形象清新健康的“谋男郎”窦骁和“谋女郎”董洁扮演“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浪漫革命情侣”,成为《秋之白华》最大的娱乐看点,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拍摄花絮和相关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娱乐专版,媒体对《秋之白华》做了延续9个月的报道,这使《秋之白华》从筹拍起就有了很高的人气。此外,继《山楂树之恋》后,窦骁又一次挑起男一号的大梁,饰演瞿秋白这样的历史人物。瞿秋白有留学的经历,窦骁也是从加拿大回国。而在拍摄《秋之白华》的过程中,窦骁也经历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和董洁在大银幕上扮演情侣,第一次出演领袖人物,第一次成为“丈夫”,第一次学用俄文唱《国际歌》,第一次展示自己娴熟的溜冰技巧,这些“第一次”都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宣传效果不断叠加,电影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前,《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已经做过主旋律电影明星化运作的尝试,但那种汇聚一百多位明星的大成本电影,显然是难以复制的,而《秋之白华》打出的偶像牌更有示范意义。

三、编导牌--黄金夫妻档第10次合作

秋之白华》是第五代导演霍建起与夫人苏小卫的第10次合作。提起霍建起、苏小卫夫妇,很多人都不会陌生。霍建起因《那山,那人,那狗》、《生活秀》、《暖》等一系电影,被认为是大陆最温情、最诗意的导演之一。他的夫人苏小卫是金牌编剧,曾先后获得包括“金鸡奖”、“华表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去年上映的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就出自苏小卫之手。

苏小卫在编剧时,并没有刻意编织宏大叙事、塑造高大形象,而是以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进行创作,素材选择可谓独具匠心。霍建起在二度创作中,延续了他一贯的诗化风格,镜头语言的运用、场景的调度、细节的表现,都有很浓的写意风格,尤其是细节表现,拍摄得非常细腻,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在桥上爱情的表白,台词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两人都欲言又止,河水泛起的涟漪表现了两人情意的澎湃。

作为一种宣传策略,《秋之白华》拍摄完成后首先选择了2011年4月举办的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先期发布。霍建起导演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着不解之缘,在1997年的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他的《赢家》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此后,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而他本人也以儒雅的文人气质著称,被称为“诗意导演”,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最终,霍建起凭借《秋之白华》击败了《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剑雨》导演苏照彬,获得“最佳导演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肯定意味着影片的艺术性得到了广大学生观众的支持和欣赏,为电影的进一步推广赚足人气奠定了基础。6月12日,《秋之白华》再度入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名单,以其唯美浪漫的风格,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征服了媒体评审团,最终荣获“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秋之白华》的宣传淡化了主旋律色彩,更多强调了霍建起电影美学的新境界。

四、献礼牌--向建党90周年献礼

主旋律献礼影片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从电影营销策略的角度看,《秋之白华》强调的献礼牌,因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时代高度上,具有其他影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首先,借了题材的势,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常州广播电视台选择中国共产党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常州人瞿秋白作为献礼电影的主角。瞿秋白最早留学苏俄,最早为《国际歌》写中文歌词,是为数不多见过列宁并与之交谈过的人,也是鲁迅的忘年交。他是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更是极具魅力、风流倜傥的作家、翻译家,文学造诣深厚,精通书法、篆刻等。这样一位兼具革命领袖与文人气质的人物,以其个性丰富、感情细腻,成为主旋律电影剧本“最适合的人选”。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特别推荐了28部优秀国产电影,记述英烈传奇的影片《秋之白华》名列其中,获得全国39条院线、20家影院的重点推荐。

作为制片方之一的常州广播电视台在宣传力度上不遗余力,电视、广播全天黄金时段滚动播放宣传片,分步骤有节奏地推广,拉动了本地票房。常州广播电视台策划承办的《秋之白华》电影首映礼更是精心布置,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云集演艺界明星大腕、社会各界名流和20多家新闻媒体,将首映礼办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综艺晚会,通过央视电影频道、新浪网、扬子晚报、江苏卫视等国内权威媒介的报道,全方位地扩大《秋之白华》的影响。

传媒沙龙新锐网站CEO系列访谈

 

(责任编辑:李海亮(实习)、宋心蕊)

24小时排行|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