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王智涛   文武全才的   红色军事教官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2006-10-07/094810174566s.shtml 在 2019-09-21 18:50:5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王智涛:文武全才的“红色军事教官”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智涛:文武全才的红色军事教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09:48 河北日报

[人物小档案]

王智涛,河北沧县人。1925年至1933年留学苏联,先后在基辅红军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3年回国后在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当主任教员,李德到苏区后,任李德的翻译。1933年10月,担任军委一局防空科科长。长征期间任中央纵队设营司令和防空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

院副部长和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在北京逝世。

2006年9月6日,北京朝阳公园东门,初秋和煦的阳光,在1283棵苍松翠柏间静静流淌着。这是一个被称作“将军林”的地方,1283棵挺拔的常青树,宛如1283位老将军不倒的身姿和不朽的英魂。

这一天,记者见到了王智涛将军的次子王亚慧先生。他告诉记者,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他的父亲曾在这里植下了一棵青松。而今,将军已逝,但青松尤茂,伟大的长征精神更穿越了时空,在中华儿女心中常盛不衰,代代传承,一如将军生前所愿。

今年,恰逢王智涛将军诞辰100周年。将军的回忆录,正由其后人整理,即将付梓。于是,我们有幸在将军的回忆和其后人的叙述中,重返那段光辉而英雄的岁月---

红军学校的“新鲜血液”

1906年4月22日,王智涛出生于沧县捷地镇大共堤口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寿恒。1920年,年仅14岁的王智涛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后留学苏联8年,学习军事,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33年初,王智涛带着满腔抱负回到中央苏区,一心渴望能到作战部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但其时红军学校正在创办初期,急需像他这样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过硬的“红色军事教官”。“到部队可以当师长、团长,留在学校,却可以培养几十个、几百个师长、团长,对党的贡献不亚于直接参战”,王智涛认真思考了一番,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分配,到红军学校担任军事主任教员。

当年10月,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苏区,中央调王智涛给李德当翻译。在为顾问和中央首长做翻译、当秘书的工作中,王智涛直接了解和间接参与了当时许多重要的中央决策,特别是在长征期间,他成为了这段伟大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智勇双全的“光杆司令”

1933年10月,中央军委紧急决定成立军委防空科,任命王智涛为科长(事实上防空科只有他一个人),并指示立即筹建防空部队。

经过调查研究和筹划,王智涛草拟了组建报告。军委批准后,调罗华生任队长,从驻防江西、福建一带的九个师中各抽调一个排,从瑞金部队抽调3个排,共12个排,组成防空训练队。

为了使400多个没见过飞机,没摆弄过高射机枪的学员在短期内掌握技战术,他撰写教材,制订教学和训练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当时的重机枪都是老式的"三十节"式,陈旧破损,且不适应对空射击。王智涛两天两夜没合眼,设计了高射架和瞄准具,以及飞机模型活动靶,并绘制成图,调来技术精湛的老军工,按图纸将重机枪改造成高射机枪,并制作模型和教具。训练后期,国民党的飞机又来了,王智涛立即组织对空作战,当即击伤一架敌机。

三个月后,防空训练队结业。各军团都改制了一批高射机枪,9个排各回各师,3个排组成军委防空队。

中央红军长征前,任命王智涛为中央纵队的设营司令和防空司令。但当时负责防空指挥的只有王智涛一人,连个参谋都未配备,大家开玩笑地称他是"光杆司令"。不过,就是在这个"光杆司令"的指挥下,在敌人占绝对空中优势的长征期间,红军成功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若干架,士气大振。

身兼四职的"历史见证人"

长征中,王智涛身兼四职---李德的翻译、军委警备科长、中央纵队设营司令和防空司令,不仅要负责安排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军委以及全纵队15000余人的行军和宿营,还要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十分繁重。

其中,仅设营工作就包括十几项:比如,保证全纵队的行军路线无误;到达指定宿营点后,开展敌情侦察和社情调查;划分宿营地域和分配住房;筹集粮秣和补给各类物资;部署警戒,保卫中央和军委的安全;提出兵力部署建议,随时准备机动作战;制订防敌地面和空中突袭预案;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补充兵员等等。

身为设营司令的王智涛深感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工作细致严谨,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警戒保卫工作没有出过问题。而且因为设营时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好,毛主席从收集的敌伪报纸中发现了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在陕北活动的消息,从而促使中央作出了将陕北作为长征终点的战略决策。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能够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见证者,并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王智涛一直将这段经历视为"毕生的光荣和骄傲"。

进驻遵义前,周恩来指示王智涛,中央要开会,要选一处能容纳三四十人,又便于保密和保卫的地方。经当地党组织帮助,由遵义商会和士绅出面,王智涛看了多处房子,反复比较后,选中了遵义新城黔军师长柏辉章的"柏天顺"公馆。周恩来审看后也很满意,当即拍板。"遵义会议"的地点就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乐得桃李满天下

1936年底,王智涛在红军大学担任军事教育科科长兼军事教员。一天,毛泽东找他谈话,勉励他说:我党我军需培养大批军事干部,这个任务要靠红大来完成,要靠你们这些教员来完成。

后来,王智涛如愿以偿去了战斗部队。他历任129师训练科长、385旅参谋长、冀东军区14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建国后,曾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他又回到了挚爱的红色军事讲台,历任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为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而默默奉献。

"中国红军网"上,有一张王智涛将军与几位小学生的合影,老将军身着便服,系着红领巾,慈祥地坐在孩子们中间。我们从照片中的老将军和孩子们的笑颜里,仿佛能够读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自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一直传承至今,它不会因老将军的离去而淡漠,也不会因时空的流转而消逝。

作者:本报记者翟楠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