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龙应台   目送   一部慈悲之书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book.sina.com.cn/news/review/w/2015-01-22/1623720852.shtml 在 2019-03-01 10:56:5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龙应台《目送》:一部慈悲之书_读书频道_新浪网

龙应台目送》:一部慈悲之书

2015年01月22日16:23  羊城晚报  微博
《目送》  龙应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送》  龙应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记得台湾的蒋韵曾经称《红楼梦》为一部“慈悲之书”,并且从薛蟠、贾瑞等人身上读出曹雪芹的深深慈悲,的确很让人开悟。

慈悲不易。裹挟在滚滚红尘中的当今中国人,尤其难得慈悲心。快速致富的欲念,贫富不均的现实,高节奏的、心灵追不上脚步的生活……都让人远离这慈悲心。

可是,龙应台的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两字。这慈悲情怀,体现在笔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的字里行间。

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无论是《雨儿》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的章的“银行证明”,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有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里面所写的历尽艰难、最后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诗作牵引,让老爸终于从终日枯坐的沙发里站起了身子、迈开了如学步的幼儿一样的艰难步伐……这一切,都是龙应台这支中华的健笔、这位龙家的孝女,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

这份慈,还被龙应台播洒到了动物们身上:《淇淇》中的那一头独处二十二年郁郁以终的白鳍豚淇淇,《狼来了》中那些欧洲森林里消失了一两百年之后重新回来了的大灰狼,甚至《卡夫卡》中那条让龙应台恶心恐惧到脚板麻到头盖骨的深褐色圆滚滚长着一起行动的几百对脚儿的马陆(千足虫)。本来,动物们跟我们共处一个地球,而且每每传达出善意,但是,作为人类而回报以慈,却是许多人不能有不肯有的觉悟。

另外有很多篇章,核心则是一个“悲”字了。

《如果》里面那个留着平头、神色茫然、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的老伯伯,《跌倒--寄K》里面那个引发了作者一连串追问的、在学校厕所里用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自杀的“国三”学生,《山路》里面提到的那个在五万人幸福地欢唱的时刻一个人僵在加护病房里的一代才子沈君山,还有《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等篇章里面写到的中国、阿富汗、巴勒斯坦、苏丹、缅甸等国家里那些提心吊胆地生活在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下的人们,龙应台为他们献上的,是源自心底、广博浩茫的“悲”--尽管这种“悲”,因为对当事人的无能为力而伴随着深深的无奈和无力之感。

一篇篇浏览下去,“慈悲”就是一个最强的旋律,始终在你的耳边萦绕、回响。也许,这慈悲,还应该包括包容,《十七岁》里包容菲利普对自己的不屑,《母亲节》里包容安德烈对自己的不恭;还应该包括感念,《共老》里对那几个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从彼此容颜里看得见当初的同胞兄弟的感念;还应该包括达观,《目送》的每一个字都在传达着这种达观,尽管我们都看到了作者写每一个字时那颤抖的手、那滚烫的泪,“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还应该包括对幸福的企盼和对责任的坚守,就像《幸福》和《(不)相信》两文里面所描述的那样……

对于《目送》,龙应台自己有一句很精彩的概括,说给《南方都市报》记者晓德:《目送》是溪水冲过千山万壑看见大海的顿时的明白。这“明白”,即“慈悲”的代名词--明白了,彻悟了的灵魂,哪一颗不慈悲?

慈悲为怀,就是佛家心肠。(周武忠)

【相关阅读】

(责编:小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