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著名 人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l.gov.cn/col/col35/index.html 在 2016-12-21 10:49:0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铜陵门户网站 历史人物
走进铜陵
>领导致辞
>铜陵市情
>历史沿革
>区位资源
>人口区划
>铜陵气候
>统计公报
>历史人物
>名优特产
>视频铜陵
>铜都文化
>铜陵诗篇
首页
> 走进铜陵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日期:2016-02-17访问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主籍人物:

[ 盛度 ] (970 — 1040 年),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其“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 1014 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兵部郎中、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等。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天圣年间,宋仁宗赐给其牡丹一棵,盛度将此牡丹带回铜陵,世世栽培,直至如今。这牡丹现仍每年一开百余朵。(《铜陵年鉴》 2001 年刊附录有专门记载)。

[ 方以智 ] (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来源:枞阳网)

[ 方苞 ] (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祖籍今义津镇方皋庄。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青年时耕牧于枞阳黄华,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来源:枞阳网)

[ 刘大櫆 ] (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婉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来源:枞阳网)

[ 姚鼐 ] (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祖籍在今义津镇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城里。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来源:枞阳网)

[ 章伯钧 ] (1895——1969),今横埠镇人。伯钧少时就读于桐城中学。民国5年,伯钧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其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勃然兴起,他一面苦读功课,一面强烈探求新的思想。他完成高等师范学业后,被聘为宣城师范校长。恽代英、肖楚女被伯钧聘请来校任教,积极传播革命真理。民国11年,伯钧经安徽省长许世英推荐,与朱德、孙炳文、房师亮一道赴德国留学,攻读黑格尔哲学。留学期间与朱德、谢树英等组织“新同乡会”,受德国华人的热烈赞同。有一次,一位浙江同胞被德国人百般凌辱并惨遭杀害,“新同乡会”挺身而出,一直状告到柏林最高法庭,使德国人低头认罪,从而显示出中国人不容外族欺侮的民族气节。伯钧后经朱德介绍,加入在德国的中共组织,朱德任组长,伯钧任副组长;与当时在法国的周恩来、邓小平等来往密切。民国14年,伯钧在柏林结识国民党左派势力的代表邓演达,两人一见如故,关系日深。次年,伯钧学成回国,被中山大学文学院郭沫若院长聘为教授。(来源:枞阳网)

[ 黄镇 ] (1909——1989),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学名士元,今横埠镇黄山村人。黄镇生于农民家庭,20年代初期,因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立志追求真理。民国14年(1925年),先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画。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带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毕业后,在家乡浮山公学任美术教员,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解职。在友人的介绍下,他充当了冯玉祥部队的文书。民国20年12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宁都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并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来源:枞阳网)

[ 朱光潜 ] (1897——1986),号孟实,今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光潜6岁时,始从祖父接受启蒙教育,深得祖父器重。祖父去世后,从父续读,16岁时,入桐城中学。21岁时,入武昌高等师范国文系,后又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在香港大学读书时,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大学、春晖中学、上海立达学院担任教师。民国14年(1925年),他考取安徽教育厅留美公费生,取道西伯利亚前往美国,进爱西堡大学,开始研读哲学。以后,又进入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坦堡大学。他先后用14年时间,读过6所大学,最终走上研究美学的道路,成为我国美学的开拓者。留学期间,他一面读书,一面写稿,以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来源:枞阳网)

[ 储炎庆 ] (1926——1974),今雨坛乡储家老屋人。炎庆12岁在汤沟镇铁匠铺当学徒,3年期满,在安庆一家铁匠铺帮工。19岁到芜湖,在沈义兴铁匠铺帮工,沈老板有制铁画的技艺,但不肯外传,炎庆常找机会,偷看沈老板的运锤、结火方法。并背地里反复模仿操作,久之,居然制成铁画。沈老板得知,大怒,撵其出门。过一段时间,炎庆在亲友的帮助下,于芜湖花津桥开设“储永昌(庆记)铁铺”,以打铁器及制铁画为业。时值军阀混战及后来的日军侵华,市场上一片萧条,永昌铁铺亦濒临倒闭。负有声誉的芜湖铁画,便消失无闻。(来源:枞阳网)

[ 慈云桂 ] (1917——1990),今麒麟镇人。云桂幼年家境十分贫寒,弟兄姐妹8人,全靠父亲在杨树湾街的半爿小店和3亩地收入维持生活。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岁毕业于桐城中学。由于家境贫寒,被迫到庐江县小学任教。22岁考入湖南大学,因毕业成绩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民国3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3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代表物理系教师联合会和教职员志愿工作团,去迎接北京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常务委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来源:枞阳网)

[ 陈翥 ] (982 — 1061 年),字凤翔,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他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其代表作《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该书成稿于北宋皇  年间( 1049 — 1053 年),全书约 1.6 万字。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也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 佘翘 ] (1567 — 1612 年),字聿云,铜陵县合二耆(今铜陵县大通镇)人,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其祖父佘杰,曾任湖广宝庆府新化县知县 7 年;叔父佘毅中,明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后官居正四品,诰赠太仆卿;其父佘敬中,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正三品,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常有交往。佘翘天性聪颖,四岁即能授书成诵。幼时,其诗文曾受到汤显祖的赏识,惊称其为“小友”,并赠诗褒扬。佘翘一生著述颇丰,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论》、《白下游草》、《齐山奇观》和《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皆刊行于世。其中以戏剧作品《量江记》成就突出。戏曲作家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

[ 胡舜元 ] (1019 — 1079 年),字叔才,铜陵县凤凰耆沸水(今铜陵县新桥镇境内)人。其出身“铜陵大家世”,少常与王安石“共砚席,相友善。”北宋嘉四年( 1059 年)中进士,历任德兴、郑县县令,后迁著作郎。

王安石青年时期结识了胡舜元。王安石在铜陵除了给胡氏写过不少赠诗外,还专门为胡氏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送胡叔才序》。胡舜元在政治上属保守势力,王安石变法时,胡竟“以书诋安石”,严厉攻击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怀利事 君,贪财害民”,因而觉得自己仕途不顺,理想不展,即辞官“归隐”,自以为“如今始觉天将晓,深闭蓬门不问津。”胡舜元终于在“优游林下二十年”后,卒于自己的故乡,葬望牛山。

胡舜元逝世后,王安石仍珍惜旧情,不计个人恩怨,写下了《挽舜元胡著作郎》的悼诗,诗中一往深情地评价胡舜元,“德行文章里 宗 ,姓名朝野尽知公”,并虔诚地为他祷祝,“从今永别人间去,笑入蓬瀛阆苑中。”

[ 何其沧 ] 清代医学家,铜陵顺安(今顺安镇)人,生卒年不详,享年 75 岁,医德传颂乡里,常免费为穷人治病,救活不少濒危病人,著有《幼科指南》。

[ 张文伟 ] 字无彦,号横溪,清代数学家,铜陵县人,生卒年不详。自幼好学,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遂潜心研究数学,运用于农、商计算。他推崇明朝万历年间刊行于世的《铜陵算法》(作者佚名),并理论联系实际,推陈出新,颇有成就,编纂专书刊行于世。利用张氏新算法,丈量田地,精妙简捷,对后人研究算法颇有影响。

[ 江有恒 ] 清代数学家,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生卒年不详。毕生潜心研究数学,继承并发扬了同乡数学家张文伟的算法,有专书刊于世。

[ 夏思恬 ] 字涵波,铜陵钟鸣人。清道光十四年中举人,后进京未及第,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作品较多,有《少赋草》四卷,《少诗文集》等。

[ 罗 京 ] 铜陵贵上人。自幼在狮子山清凉寺筑室刻苦读书,南宋绍宝二年应试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后人为纪念罗京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精神,建“罗公书堂”,列为清凉八景之一。

客籍人物:

[ 李 白 ] (701 — 762 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天宝、至德、上元年间,李白曾三次漫游铜陵(时属南陵县境),留下诗作 13 首。

[ 裴 休 ] (813 — 887 年),年公美,河南济源人。唐大中六年( 852 年)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著新法十条,又立税茶十二法。秉政五年,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四节度使。其文章有著称,书楷遒媚有法,很得唐宣宗赏识。唐中和年间( 881 — 885 年)来铜陵,留有《铜官山保胜侯庙》等诗作。

[ 梅尧臣 ] (1002 — 1060 年),字圣俞,世称梅宛陵,北宋著名诗人。宣城(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多次来铜,留有《铜官山》等诗。

[ 苏 轼 ] ( 1037 —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山(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书法、绘画也负盛名,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作家。 21 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于元丰二年( 1079 年)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抵常州(今江苏常州),路过铜陵,与黄庭坚会游于铜陵县陈公园,留下《题陈公园》等诗作。

[ 黄庭坚 ] (1045 — 1105 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绍圣初曾为宣州(今安徽宣州市)、鄂州(今湖北武汉)知府。有《山谷集》。黄庭坚于北宋元丰年间( 1078 — 1085 年)自南昌泛游至铜陵,恰遇苏东坡自黄州抵常州,路过铜陵,二人相会于陈公园。黄庭坚在铜留下《阻风铜陵》、《阻水泊舟竹山下》、《铜陵县望五松山集句》等多首诗作。

[ 李 纲 ] (1083 — 1140 年),字伯纪,宋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政和二年( 1112 年)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 1126 年),金兵围逼开封,李纲登城督战,激励将士,击退金兵。但不久就受到投降派的排挤。高宗即位后,他一度被起用为宰相,仍力主抗金复国,然在职仅 75 天,又遭贬斥。后调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等职。他一贯主张抗金,著有《论语详说》、《梁溪集》等。靖康二年( 1127 年)四月初一李纲途经铜陵,因风急浪大,舟不能行,被迫弃舟登岸,在铜陵盘桓三日,作诗多首。

[ 杨万里 ] ( 1127 — 1206 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诗人。 27 岁中进士,曾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其诗与当时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著有《诚斋集》。其数次路过铜陵,留下《舟过大通镇》、《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夜宿羊山矶》等诗作。

[ 王安石 ] ( 1021 — 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 1042 年)进士。嘉三年( 1058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 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实行变法。熙宁九年( 1076 年)被迫辞职。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元丰二年( 1079 年)改封荆国公,卒谥文。崇宁间追封舒王。现存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安石在拜相和实行变法前后,曾多次涉足铜陵,写下了数十首与铜陵有关的诗文。

[ 汤显祖 ] (1550-1616 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土、清远道人,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万历十一年( 1583 年)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降职为广东徐闻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被议免官,未再出任。其一生著作甚丰。汤显祖因与铜陵人佘翘父子交往过甚,多次来过铜陵,留下《过铜陵》、《答佘聿云》等数篇诗作。

[ 王守仁 ] (1472 — 1529 年),字伯安,明朝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哲学家、教育家。曾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人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于正德年间( 1506 — 1521 年)以“宸濠之变”邂逅铜陵,登五松山乐之游咏累日,留诗 3 首。

[ 徐一科 ] (生卒年不详),字伦盈,江西弋阳人,举人,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年)任铜陵知县。据乾隆《铜陵县志》记载,他任知县期间,能谨恭职守,为百姓谋利益。万历四十一年( 1613 年)铜陵涨水,堤圩尽溃,他率民筑堤埂八十余里,保障了民众安全,铜陵百姓感激他的德行,将他筑的埂称为“徐公堤”,并立有“徐公堤碑”。其在铜陵任期内,留下多首诗作。

[ 陈  ] 明朝浙江慈溪人,举人。成化六年( 1470 年)任铜陵知县。据嘉靖《池州府志》和乾隆《铜陵县志》载:他在任铜陵知县期间,减轻徭赋,兴办学校,并留下诗作数篇。任职期间,铜陵“人才勃兴,户口日增”。

[ 蒋应仔 ] 清朝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贡生,顺治二年( 1645 年)任铜陵知县。时铜陵刚遭兵难,百姓流亡,城廓倒塌。蒋应仔率众修筑城廓,安抚流散百姓,使黎民恢复家园,深受百姓爱戴。他在铜陵期间留下了不少诗赋、文章,并于顺治十二年主持编修了《铜陵县志》。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