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磷虾目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blueanimalbio.com/bugs/ruanjia/index.htm 在 2021-02-21 10:10:5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软甲纲 Malacostraca 蓝色动物学
 

 



   

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软甲纲

软甲纲(Malacostraca)为甲壳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形态结构最复杂的一纲。身体基本上保持虾形,或缩短为蟹形。有些类群头部与胸部全部或大部分体节愈合,形成头胸部,外被头胸甲(十足目、磷虾目,包被全部胸节;糠虾目、涟虫目、口足目,覆盖部分胸节;叶虾目,呈介壳形),形状变化很大;有些类群头部仅与胸部第1节或前2节愈合,不构成明显的头胸甲(如等足目、端足目、山虾目、原足目等)。躯干部(包括胸部、腹部)一般由15节构成,极少数为16节(叶虾目),其中胸部8节,腹部7节,个别8节(叶虾目),最末节为尾节,除叶虾目外均无尾叉,除尾节外,其余各节都有附肢1对。第1触角常为双枝型。第2触角外肢有时特化为鳞片,有时全缺。大颚多分化为切齿部和臼齿部,其间可能有带齿的活动片(囊虾总目),外侧常有触须。与低等甲壳类的显著区别是:它们的躯干部附肢分化为两类:胸肢8对,单枝或双枝型,原肢2节,内肢一般分5节,外肢有或无,腹肢6对──多为双枝型。两性生殖孔都在胸部,雌孔在第6胸节,雄孔在第8胸节。头部常有成对的复眼(有柄或无柄),少数种退化或全缺。发育过程中一般有幼体变态。刚孵化的幼体可能是无节幼体(如磷虾目、对虾类),或是溞状幼体(如真虾类、蟹),有些类群者与成体相似,只是附肢可能少1或2对(如囊虾类各目,部分淡水虾蟹)。内部器官变化较大。一般前肠具有构造较复杂的胃,胃分贲门部和幽门部,内有脊、沟和许多小骨片。消化腺通常为肝胰脏,开口于幽门部。口足目和叶虾目的心脏自胸部延长到腹部,心孔数目多;其他各目心脏一般较短(在胸部),心孔数目少。自心脏向前和向后各有一支大动脉。主要为海生,少数栖于淡水,也有完全陆生的(等足目)。海生类型自潮间带到深海底都有分布,已知最大深度超过1万米(端足目、等足目、涟虫目)。大部种类为底栖型,部分为浮游型,栖息环境和生态特点有极大的差异。等足目的许多种营寄生生活。
 
真软甲亚纲 Eumalacostraca
 
为软甲纲中最高等及最大的亚纲,包括了3/4的种类,约21000种,对虾、沼虾等及各种蟹类均属此亚纲。腹部均为6节,背甲之间无闭壳肌,胸部附肢有分化。
 
Ⅰ. 真虾总目 Eucarida
 
体呈虾形、蟹形或介于虾蟹之间。头胸甲与全部胸节愈合,复眼有柄,第2触角原肢2节。大颚无活动片。胸肢在第4~5节间屈曲。雌性胸肢内侧无复卵片,鳃附于胸部附肢基部或侧甲上。腹部具有6对腹肢,内附肢有或无。许多种类腹部退化,折于胸部下面,腹肢数目减少、体呈蟹形。心脏短在胸部背面。肝盲囊多分枝。发育过程中有变态,须经若干幼体期发育为仔稚期。共有3目:磷虾目约90种;十足目约1万多种;异虾目1种。异虾目过去作为十足目中真虾派的一科或与真虾类并列,最近,由于它具有几点重要特征:头胸甲与变形的第1腹肢构成胸部育卵囊;仅其1对颚足;成体雌性有不起作用的摄食器官和消化管;退化的胸足、退化的鳃)而被提为与十足目并列的目。
 
十足目 Decapoda
是甲壳动物亚门中最大的一目,共约9000多种。其中主要是虾和蟹。它们的特征是保持虾形或变为蟹形。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发达的头胸甲,腹部发达(虾类)或退化而折于头胸甲下(蟹类)。第2小颚外肢发达,形成颚舟叶。胸肢前3对特化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鳃数列,着生在胸肢基部﹑胸部侧壁或其间的关节膜上。大多数种类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变态,刚孵化的幼体是无节幼体或原溞状幼体 (protozoea)。主要为海产,少数种类栖于淡水,如沼虾﹑米虾﹑蛄﹑华溪蟹等;个别为陆栖,如椰子蟹﹑地蟹等,但繁殖时,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有些种类则仅栖于河口半咸水域,如白虾﹑长臂虾。一部分游泳生活的虾类,步足没有爬行能力,其边缘具有长刚毛,只适于漂浮游泳,如樱虾科﹑莹虾科及部分对虾科和长额虾科的种类,其馀都是底栖。毛虾和莹虾都生活在近岸浅海,樱虾则栖于深几百米到几十米的深水层中。海产种有些在表层至中深层水体中昼夜垂直移动。底栖种中,有的潜居底土内,但能作一定游泳活动。有些种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如对虾。它们虽然也能潜入海底泥沙表层,但在一定时期(主要是春季繁殖期和秋冬水温降低时期)作长距离洄游。许多种类是优良的食用种,有的产量很大,在渔业捕捞或养殖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对虾类是海产虾类中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的类群,特别是浅海产的对虾属﹑新对虾属等大中型种,鹰爪虾﹑长臂虾﹑白虾属﹑褐虾属等小型种。此外更小的毛虾属在较温暖的近岸海域产量特大。目前,全世界虾蟹渔获总产量达200多万吨。近年来海产虾类如对虾属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褐对虾﹑斑节对虾等;淡水大虾如马来沼虾及其近似种和青蟹等,已经大量进行商品养殖,产量正在迅速增加。龙虾﹑螯龙虾也开始了养殖。目前厄瓜多尔﹑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等养殖对虾年产量都已超过 2万吨。1987年世界养殖对虾产量约40多万吨,中国产15万吨,居世界首位。中国台湾省产量最多。在中国,有些虾﹑蟹和寄居蟹还作为中药材使用。淡水产的溪蟹类﹑螯虾类等是肺吸虫的中间宿生,生食后有可能感染肺吸虫,十分危险。
 

龙虾科:杂色龙虾 Panulirus versicolor
 

长臂虾科: Periclimenes colemani
 

方蟹科:细纹方蟹 Grapsus grapsus
 
磷虾目 Euphausiacea
外形酷似小十足虾类,体长6~95毫米。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各体节完全被头胸甲所覆盖,头胸甲两侧下缘光滑或有侧齿。腹部分7节,有的种腹节背面有刺或脊、尾节末端两侧有1对片状刺。附肢共19对,第一触角双枝型,柄部3节,各节形态因种类而异。第2触角有发达的鳞片。大颚分门齿突和臼齿突直接相连,成体无活动片,但多有触须。第1小颚原肢2节,第1节外侧扩大为外叶外肢,内叶1节较小。第2小颚原肢2节,内肢不分节,外肢较小,与十足目显著不同。胸肢8对,基本相似,双枝型,原肢2节,基部具分枝的足鳃。内肢5节,末2对或1对退化或全缺,线足磷虾亚科(Nematoscelinae)中的属第2或第3对胸足中有1对内肢特大变形为掠肢。外肢基板粗壮,鞭毛多节。内外肢都有羽状刚毛,游泳能力较强,雄性第1、2腹肢内肢变形为交接器,其结构因种不同,是鉴定种的重要根据之一。腹肢发达,双枝型。磷虾的消化管较简单,分枝的肝胰脏为消化腺。心脏多角形,心孔3对,血液循环为开放式。排泄器官为触角腺。复眼发达、柄短,捕食性种类的复眼角膜常由大小不等的两叶构成。除深海磷虾属外,有 5~10个发光器。一般在眼柄上面,第2及第7胸足基部各1个,第1~4腹节腹甲中央各1个。Stylochecion属仅眼柄,第7胸肢及第1腹节具发光器5个。发光器由发光细胞、反射器和晶体组成,都有神经相连,眼柄上的结构不同。磷虾发射蓝色冷光。雌雄异体、间接发育。精子排于精荚内。自由产卵种类的受精卵孵化为无节幼体,经两次蜕皮,成为后期无节幼体;抱卵种初孵化时已是后期无节幼体;它蜕皮进入节胸幼体,并开始摄食,也分3期,第3期节胸幼体蜕皮为带叉幼体,可分为4期;再发育为节鞭幼体,它基本上与成体相似,唯个体较小,性未成熟,这阶段实际为幼后期。磷虾的食性因年龄而异,幼体滤食硅藻和有机碎屑,成体捕食桡足类和其他小型浮游动物。滤食性种类由胸肢上的刺毛构成过滤器。当杂食性种类从滤食改变为捕食时,清滤率大为减少。捕食性的种类一般第2或第3胸肢特别发达。磷虾的呼吸率通常与其身体表面积成比例。冷水性磷虾的生活周期较长。在鄂霍次克海,磷虾在第1年生长较快,以后逐渐缓慢。磷虾的生长期与硅藻的春秋高峰是一致的。但在卵巢成熟时,生长几乎停止。生殖量随年龄(体长)而增加,到一定年龄之后,产卵量反而减少。发育率因种而异,如挪威磷虾无节幼体需3~4天,而拟缨磷虾则需7~9天,雌性南极大磷虾需25个月才发育到性成熟(雄性需22个月)。磷虾常大量集群,在水体中又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夜晚上升到水表层,清晨则下降。全是海生种,分布广,数量大,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南极磷虾的资源丰富,估计南大洋有若干亿吨。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目前年产量50多万吨。中国产量最大的是黄海的太平洋磷虾。磷虾有明显的集群性,是形成声散射层的主要浮游动物,在海洋水声物理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再者,某些磷虾的分布又与一定水团、海流有关,在海洋学研究中也有一定意义。
 

北方磷虾 Meganyctiphanes norvegica
 

南极大磷虾(大磷虾、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磷虾群体
 
异虾目 Amphionidacea
仅1种,即Amphionides reynaudii。过去作为十足目中真虾派的一科或与真虾类并列,最近,由于它具有几点重要特征(头胸甲与变形的第1腹肢构成胸部育卵囊;仅其1对颚足;成体雌性有不起作用的摄食器官和消化管;退化的胸足、退化的鳃),而被提为与十足目并列的目。
 
Ⅱ. 囊虾总目 Peraeurida
 
种类繁多,体形结构多样。头部至少与第一胸节或与几个胸节愈合,头胸甲有或无。体躯延长,略呈虾形,侧扁或平扁。第二触角原肢由3节构成。大颚切齿突与臼齿突间有一带小齿的活动片。胸肢发达,在第5~6节间曲屈。雌性部分或全部胸肢基部内侧有复卵片(板),构成育卵囊,囊虾类由此得名。受精卵保存在囊中,孵出的幼体与成体相似,仅缺一对附肢。腹肢无内附肢。心脏通常延长,占胸部大部,或延长至腹部。 腹部6或7节,尾节常与第6节愈合,常与尾肢形成尾扇。本总目共有6目:穴虾目(Spelaeogriphacea)、糠虾目(Mysidacea)、涟虫目(Cumacea)、端足目(Amphipoda)、等足目(Isopoda)、原足目(Tanaidacea),共约18000种,迄今还不断发现新种。
 
涟虫目 Cumacea

体延长,略呈虾形。头胸部较粗大,腹部纤细,略呈链状。头部与胸部前3节或4节愈合,背面由不太大的头胸甲所包被,胸部有5或4个自由体节,腹部6或7节,尾节有时全无。头胸甲两侧紧包头胸部,其前缘、两侧缘与头部腹面前缘,胸部腹甲两侧缘及附肢基部完全愈合,形成封闭的鳃室;前侧缘向前突出,形成假额角,向前常超出额缘前端。复眼无柄,互相结合,位于背面前端中线上。全部为海生种,栖所自潮间带至大洋深渊底。深洋近年来发现大量新种。全世界共有8科102属约800种。中国海已知数十种。涟虫类自由胸节短而宽,腹部体节间的关节能向背腹两面屈 涟虫目曲,似蝎形。尾节如有,则末部常较窄而有小侧刺,许多种属尾节完全消失。第1触角柄短小,柄部3节,鞭仅几小节,单枝或双枝。第2触角强大,柄部粗单枝,无鳞片,触鞭在雄性较细长,有时超过体长;雌者短小,仅4、5节。有的如丽涟虫(Lampropus),雄性第2触角特化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抱住雌性。大颚切齿突与臼齿突间有一带小齿的活动片,但无触须。第1、2小颚构造较简单。第 1颚足发达,宽而大,上肢坚硬扩大,向外侧后方伸出,上附多片鳃叶,伸至鳃室,为呼吸器官,适应潜居泥沙底内的生活方式。第2、3颚足常具外肢,雌性第3颚足和第1、2步足基部有扩大的复卵板,形成育卵囊。腹肢构造简单而小,双枝,原肢2节,内肢2节,外肢1节;雌性者完全失去附肢(游泳肢)。尾肢窄长,双枝型,原肢为细长的柄,内肢1~3节,外肢1节,无游泳功能。

 

涟虫 Bodotria scorpioides
 

Diastylis aevis
 

涟虫
 
原足目(异足目)Tanaidacea

体略呈长筒状,平扁,虾形;体长约10余毫米。头部与第1或前2胸节愈合,形成小的头胸甲。胸部自由体节占全体的大部。腹部较短小,共6节,末节与尾节愈合。复眼常生于不能转动的眼柄上。有些种无眼(特别是深海种)雌雄同体两性异形,差别很大。幼体发育共经4个幼体阶段,称曼卡幼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之一,少数为底栖,浅海到大洋深渊都有。全世界约有350种。

 

原足总科 Tanaidacea
 

原足总科 Tanaidacea
 

原足总科 Tanaidacea
 
等足目 Isopoda

一般身体平扁,左右对称,少数种类如淡水产的扁水虱类,身体为侧扁,也有呈圆筒形的(如背尾科),寄生类中雄雌性个体形状不同,雄性很小,附于雌性体上,左右不对称。等足类体长一般为5~15毫米,深海种如巨大深水虱(Bathynomus giganteus),最大体长可达42厘米,宽15厘米,多数体色为土褐色,各种灰色或黄色,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一致。自由生活者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小,胸部十分发达,共57节。腹部各节较短,正常情况分为6节,但常有愈合现象,第6节与尾节愈合。有些种类如栉水虱亚目,腹部愈合为一大节。营寄生生活的种类体形变化很大。复眼在头部两侧的背面或背腹两面,一般不具眼柄。第1触角很小,单枝,柄部3节。陆生种类如鼠妇亚目中退化,仅留有痕迹。第2触角长度变化很大,多为单枝,柄部5节。少数种类的栉水虱有一很小的外肢,自柄部第3节生出。大颚切齿和臼齿突间有带小齿的活动片。触须或有或无。第1小颚多为两片、窄而长,末端内缘具有小刺。第2小颚原肢2节,呈片状,末端另有1个或2个小片,鼠妇类仅有一大片。口器用来切咬及咀嚼食物,寄生种类的口器常变为吸吮型。胸肢8对,均为单肢型,第1对胸肢较宽扁,特化成颚足,基部常具1片状上肢,形成盖状,用以保护口器部分。其他各对胸肢形状相似,称为步足,共有7对,适于爬行,有些种类中缺少最末1对。胸肢的底节与体壁侧甲板不同程度愈合,扩大形成底节板,雌性个体的胸部腹面具有育卵囊,多由5对复卵片组成(也有7对或仅有1对者)。复卵片自步足基部内侧的体壁上生出,受精卵保存于育卵囊中, 直至孵化。腹部具5对腹肢,原肢短而宽,内外肢都很宽大,为游泳及呼吸器官。雄性的第1对或前2对腹肢常常变形,为交接器。第2对内肢内缘多具棒状附肢。尾肢1对,其形状及位置变化很大,如在扇肢亚目中尾肢多与尾节形成尾扇,游泳用。在盖肢亚目中则折向腹面,用来盖住全部腹肢。大多数为海产,不少种陆栖。生活方式多样,水生种类多数为底栖,在水底沙、泥上生活,善于爬行,有些种类能游泳。多为杂食性及腐食性,也有肉食性的,如浪漂水虱。海岸水虱生活在潮间带,爬行十分迅速,喜食紫菜,为养殖敌害。拟棒鞭水虱,常在海藻上爬行、并以藻类为食。生活于潮间带岩石下或浅海海底的种类很多,如棒鞭水虱。多种水生等足类为穴居,有的种类可在木材中穿孔,如蛀木水虱和团水虱,可损害海中木材,对海港木质建筑及木桩等造成大面积危害。陆生等足类多生活于阴暗潮湿处,如鼠妇和潮虫等,能团成球状,可用来御敌及防止水分散发。寄生种类寄生于鱼类的身体表面、口腔、腹腔中,如缩头鱼虱、鱼怪,影响鱼类的发育及生长。有的种类寄生于虾、蟹类的鳃腔中,如鳃虱,影响寄主的生成熟。可分9个亚目。

 

潮虫亚目(潮虫科):壁潮虫 Oniscus asellus
 

潮虫亚目(球鼠妇科):球鼠妇 Armadillidium vulgare
 

扇尾水虱亚目:巨大深水虱 Bathynomus giganteus
 
端足目 Amphipoda

体多侧扁。头部与第1或前2胸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通常有6节,但末端2或3节有时愈合,尾节明显,有时裂开。有的类群(麦秆虫亚目)腹部退化,仅留痕迹。主要为海生,淡水中有少数种。全世界已知6000多种。复眼无柄。有些种构造简单,角膜为简单的小透镜,共有2对(如双眼钩虾科)。第1触角单枝或双枝。外鞭较长,内鞭称为副鞭,有时仅1节或数节。第2触角单枝(无外肢),柄部多为5节(较粗大)。蜾蠃蜚科第2触角特大,呈足状,触鞭特化为防御器官。大颚切齿和臼齿突变化很大,有的种退化。下唇在大颚后方,常为瓣状突起,各类不同。第1小颚一般由2小片构成,外片末端有时有触须,随种类而有较大变化。胸肢8对,都呈单枝型。第1对为颚足,底节左右愈合,基节和座节内缘扩大,突出为内叶,其余各节数目有变化,多为3~5节,称为触须。端足类的受精卵在雌体育卵囊内发育,离开母体时幼体与母体相似。共分为4亚目:[虫戎]亚目(Hyperiidea)、钩虾亚目(Gammaridea)、英高虫亚目(Ingolfiellidea)、麦秆虫亚目(Caprellidea)。许多端足类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是[虫戎]亚目常密集成群,如细足拟长[虫戎],在黄海常为鲐鱼群所追逐捕食;钩虾亚目的许多种都是鱼虾的天然饵料,蜾蠃蜚及其近似种近年来又作为养殖对虾的活饵,可大量人工繁殖。但有些种大量繁殖时可危害养殖的海藻。食木跳虫大量成群可危害海上建筑木材。

 

钩虾科:淡水钩虾 Gammarus pulex
 

麦秆虫科:麦秆虫 Caprella sp.
 

鲸虱科:鲸虱 Cyamus sp.
 
混足目 Mictacea

为1985年建立起来的一个目,是分布于深海和anchialine洞穴中的虾形动物。由Hirsutiidae和Mictocarididae两个科组成。

 

混足目 Mictacea
 

疣背糠虾目 Lophogastrida
 

疣背糠虾目 Lophogastrida
 
疣背糠虾目 Lophogastrida

体细小虾形。头胸甲大,被覆大部分胸节,但只于1~4雄节愈合。第2至第7胸肢具有发达的鳃,第8胸肢退化或无。第一胸肢粗壮,变成颚足,外肢退化或无,上肢很大,伸入鳃室。腹肢两性都很发达,双肢型,具有游泳功能,雄体无特化的腹肢。雌体有7对抱卵板。由长桡糠虾科Eucopiidae和疣背糠虾科Lophogastridae两个科组成。

 
糠虾目 Mysidacea

体虾形。头胸甲发达,前端背面突出,形成额角或额板,背面有明显的颈沟;后端背面前凹,末4胸节游离,不与头胸甲愈合。腹部7节,各节无明显的侧甲板,尾节末端完整(尖,圆或平直)或有缺刻。有带柄的复眼,少数种无角膜,眼柄圆、扁或愈合为一宽板。少数种有双角膜。第1触角柄部3节,双鞭。雄性柄末端腹面有带密毛的角状突。第 2触角有发达的鳞片,无触鞭,鳞片有时分2节,两缘或内缘有羽状刚毛,个别属(如蛛糠虾属)外肢刺状,无鳞片。上唇前缘中央圆形或有尖刺突。大颚切齿突与臼齿突间有一带齿突的活动片,触角发达。第1小颚3节,第1、3节向内扩展成内小叶。第2小颚原肢3节,第1节很小,第2节内侧扩大,为内小叶,内肢2节、为触须,外肢宽叶片状。胸肢外肢强壮,为游泳器官,第1对或前2对内肢变形,宽阔而短,成为颚足。第1对胸肢基部外侧有一发达的片状上肢(但蛛糠虾属Arachnomysis上肢很小)。有的种类如褶糠虾科Lophogastridae和柄糠虾科Eucopiidae第2~8对胸肢基部有分枝的鳃。其他属种仅靠头胸甲内面软膜表面(有鳃的功能)进行呼吸。胸肢内肢的主关节在腕掌之间,掌节常再分为若干小节(2~10)。成长的雌性胸肢基部内侧有2、3对或7对(Lophoyastridae、Eucopiidae、Petalophthalmidae)复卵板,构成育卵囊(育室)。 糠虾目腹肢形态变化很大。有的类群,如褶糠虾科,桡足糠虾科,两性个体都有发达的腹肢,粗壮的原肢具分节的内、外肢。其他类群仅雄性发达,分内外肢,雌性腹肢多退化,多为不分支小片,如节糠虾和囊糠虾亚科,有不少种雄性第4腹肢或第2对细长、针状,为交接器。尾肢内、外肢都发达,与尾节构成尾扇。许多种(如糠虾科)内肢基部有一封闭型平衡囊。糠虾类在交配时产卵受精,卵产出后抱在雌性胸部的育卵囊内发育,初孵化的幼体形状与成体相似,仅缺少一对胸肢。 糠虾类许多种能生活在低盐水或半咸水中。许多种为浮游生活,但有不少种在海底栖息活动,常潜入海底泥沙中。多数种栖于浅海,不少种为深海产。大多数种为杂食性,主要以滤取水中有机碎屑为生,也有肉食种。糠虾在温暖季节繁殖生长迅速,一周即可成熟产卵,有些种在浅海或河口附近大量成群,近海定置网具常大量生产。营养价值高,味美、可鲜食或发酵制成虾酱,也可作养殖鱼虾的饲料。本目下分2亚目:褶糠虾亚目(Lophogastrida)仅2科,褶糠虾科和柄糠虾科,多为深水种,以胸肢的鳃呼吸;糠虾亚目(Mysida)共4科,糠虾科(Mysidae)、鳞糠虾科(Lepidomysidae)、瓣眼糠虾科(Petalophthalmidae)、冥糠虾科(Stygiomysidae),以头胸甲内面的软组织进行呼吸。除孑遗糠虾一种生活于淡水外,其他都为海产。全世界约有120属800多种,中国约有100种,目前仍继续发现新种。浅水糠虾(特别是新糠虾属和刺糠虾属)中有些种数量很大,如黄、渤海的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东方新糠虾、长额刺糠虾等种,有较重要的经济价值。

 

糠虾科: Hemimysis anomala
 

糠虾科:新糠虾 Neomysis integer
 

糠虾科:新糠虾 Neomysis integer
 
温泉虾目 Thermosbaenacea

体呈圆筒形,略平扁。一般体长3~5毫米。头部与第1~3胸节愈合,形成小的头胸甲。胸部自由体节短。腹部只6节,前5节短,尾节与第6节愈合,显著大。步胸足双枝型,腹肢仅有第1、2对,单枝不分节。尾肢双枝型。生活于海水、淡水或温泉中,底栖或潜于沙间。包括4科:Halosbaenidae、单显科Monodellidae、温泉虾科Thermosbaenidae和Tulumellidae,共4属9种。

 

温泉虾目 Thermosbaenacea
 

温泉虾目: Stygiomysis cokei
 

洞虾目:鳞眼洞虾 Spelaeogriphus lepidops
 
洞虾目(穴虾目)Spelaeogriphacea

头胸甲小,仅与第1胸节愈合,两侧形成鳃室,后端覆盖第2胸节大部。额角稍突出,头胸部间有颈沟。触角包括第一触角和第二触角。第1胸肢变形为颚足,近似等足类;上肢大,杯状,为呼吸器,突出于鳃室内,与原足类相似;触须(内肢)5节。其余7对胸肢为步足,仅基节可见,似等足类;后3对外肢囊状,为鳃。雌性胸部有5对复卵板,构成育卵囊。与原足类、等足类近缘。仅有鳞眼洞虾Spelaeogriphus lepidops1种,1957年被发现于南非洞穴内,水深约200米。因栖息环境完全黑暗,故眼已退化。在水中游泳,速度很快。

 
Ⅲ. 合虾总目(原虾总目)Syncarida
 
包括2目:山虾目Anaspidacea和地虾目Bathynellacea。种数较少。为较原始的一类。体形狭长,呈虾形,分节明显。头部小与第1胸节愈合,其间有明显的颈沟,不形成头胸甲。前端背面复眼一对有柄或无柄(山虾目),或无眼(地虾目)。胸部共7或8个自由体节,较短。腹部7节或6节,发达,其中尾节短小,或与第6腹节愈合(地虾目)。第1触角双枝或单枝,柄部3节,基节有时有平衡囊(山虾目)。第2触角原肢由2节构成,双枝,外肢鳞片状或鞭状。大颚由切齿部。臼齿部和触须构成,无活动片。胸肢为双枝型,有时末对或末2对为单枝,前6或7对各具发达的上肢1或2片,具鳃的功能,内肢发达,在第4~5节间曲折。雌性胸内肢基部内侧无复卵片(板)。腹肢共6对,前5对为游泳足,第1、2对变型,为双枝型,其余各对无内肢。无内附肢。地虾目仅有第一腹肢(2节,片状),无其他腹肢,尾肢发达,双枝型,常与尾节形成尾扇。
 
山虾目 Anaspidacea

体略呈长圆柱状,虾形。无头胸甲,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背面可见颈沟。复眼有柄。胸部其他各节分界明显。腹部共6节,前5节侧甲板稍发育,尾节短小。第1触角双枝型,触鞭发达,原肢3节,第1节背面有一小裂口,内为平衡囊。第2触角原肢2节,有时有鳞片状外肢;内肢基部2节显著粗大。大颚有切齿部和臼齿部,无活动片,有3节构成的触须。第1小鄂原肢2节,发达,内肢仅有痕迹。第2小颚原肢3片,内肢1小节,无外肢。8对胸肢结构相似,除末对或末2对外,都有强大分节的外肢;内肢分为6节,末节有爪状端刺数个;底节外侧有2片状上肢,有鳃的功能;座节常与基节愈合。腹肢外肢强壮,分节,内肢退化或全缺。雄性第 1、2腹肢内肢变为交接器。尾肢发达,与尾节构成尾扇。山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真软甲类(Eumalacostraca)。共4科11属16种,全为淡水产,底栖于沙间。山虾属产于大洋洲南部塔斯曼岛4000米高山上的小池中;古钮虾产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地下水中。

 

山虾目:山虾 Anaspides sp.
 

地虾目:迈氏拟地虾 Parabathynella miurai
 

地虾目:地虾 Bathynella natans
 
地虾目 Bathynellacea

体形狭长,呈虾形,分节明显。头部小与第1胸节愈合,其间有明显的颈沟,不形成头胸甲。无眼。胸部较短,分节明显。腹部7或6节,发达,其中尾节与第6腹节愈合。栖于地下水,沙间。仅2科:地虾科Bathynellidae和拟地虾科Parabathynellidae,共38属约130种。

 
掠虾亚纲 Hoplocarida
 
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复眼。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与腹部最后1对附肢构成尾扇。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起源于古生代的侏罗纪。现存仅1目。
 
口足目 Stomatopoda

通称虾蛄或螳螂虾。中等大小的海产种类,约有300余种,我国有80余种。身体背腹扁平,背甲小,楯形,仅与第1~2胸节愈合,第3~4胸节退化,第5~6胸节分节清楚。腹部及尾节均很发达,且分节清楚,整个背部具嵴或棘。第一对触角三叉型,第二对触角具宽大鳞片。前五对胸足具螯,其中第二对胸足特别发达,形如螳螂的前足,其活动指常折入前一节的槽中,故名螳螂虾。后三对胸足细长无螯,腹部发达,具鳃,这是很特殊的。体表一般有明亮的颜色。雌性亦有携卵习性,可将产出的卵粘成球状携带在附肢上或背甲上,孵化时幼虫具很大背甲,数月后变态成成虫。大多数种类为穴居,或生活在岩石下、珊瑚礁中,穴深可达1米,通常等在穴口,见食物后立即伸出第二对胸足以捕食。常见的如虾蛄(Squilla)、指虾蛄(Gonodactylus)等。

 

齿趾虾蛄科:雀尾螳螂虾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琴虾蛄科:琴虾蛄(斑马虾)Lysiosquilla scabricauda
 

虾蛄科:口虾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
 
 
叶虾亚纲 Phyllocarida
 
有独特的介壳形头胸甲,双瓣宽大,覆盖体躯大部(胸部和前部腹节),仅与头部背面愈合、有闭壳肌、前缘有能活动的片状额角。腹部具有7~8个体节。仅1目。
 
狭甲目(叶虾目)Leptostraca

又称藻甲目(Leptestraea)、薄甲目(Leptostraca)。仅包括20多种小型海产种类,最大特征是腹部具有7~8个体节而不是6个体节,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软甲类。胸部及部分腹部包有2枚介形背甲,之间具闭壳肌。胸部附肢均叶状,腹部前4对附肢为游泳足,第5~6对附肢很小,第7对无附肢。卵携带在胸部附肢上,多数浅海生活。代表种为:叶虾Nebalia。

 

叶虾科:叶虾 Nebalia borealis
 

叶虾科:叶虾 Nebalia bipes
 

叶虾科:叶虾 Nebalia bipes
 
 
纲 Class
亚纲 Sub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软甲纲 Malacostraca
叶虾亚纲 Phyllocarida
狭甲目(叶虾目)Leptostraca
叶虾科 Nebaliidae
大叶虾科 Nebaliopsidae
拟叶虾科 Paranebaliidae
掠虾亚纲 Hoplocarida
口足目 Stomatopoda
单盾亚目 Unipeltata
深海虾蛄总科 Bathysquilloidea
深海虾蛄科 Bathysquillidae
印度虾蛄科 Indosquillidae
大趾虾蛄总科 Gonodactyloidea
宽虾蛄科 Alainosquillidae
半趾虾蛄科 Hemisquillidae
大趾虾蛄科 Gonodactylidae
齿趾虾蛄科 Odontodactylidae
原趾虾蛄科 Protosquillidae
假虾蛄科 Pseudosquillidae
卓虾蛄科 Takuidae
红虾蛄总科 Erythrosquilloidea
红虾蛄科 Erythrosquillidae
琴虾蛄总科 Lysiosquilloidea
冠虾蛄科 Coronididae
琴虾蛄科 Lysiosquillidae
小虾蛄科 Nannosquillidae
方虾蛄科 Tetrasquillidae
虾蛄总科 Squilloidea
虾蛄科 Squillidae
宽虾蛄总科 Eurysquilloidea
宽虾蛄科 Eurysquillidae
副虾蛄总科 Parasquilloidea
副虾蛄科 Parasquillidae
真软甲亚纲 Eumalacostraca
合虾总目(原虾总目)Syncarida
山虾目 Anaspidacea
山虾科 Anaspididae
掘虾科 Koonungidae
Psammaspidiae
Stygocarididae
地虾目 Bathynellacea
地虾科 Bathynellidae
拟地虾科 Parabathynellidae
囊虾总目 Peraeurida
洞虾目 Spelaeogriphacea
洞虾科 Spelaeogriphidae
温泉虾目 Thermosbaenacea
Halosbaenidae
单显科 Monodellidae
温泉虾科 Thermosbaenidae
Tulumellidae
疣背糠虾目 Lophogastrida
长桡糠虾科 Eucopiidae
疣背糠虾科 Lophogastridae
糠虾目 Mysidacea
鳞眼糠虾科 Lepidomysidae
糠虾科 Mysidae
瓣眼糠虾科 Petalophthalmidae
Stygiomysidae
混足目 Mictacea
Hirsutiidae
Mictocarididae
钩虾亚目 Gammaridea
-
麦秆虫亚目 Caprellidea
麦秆虫下目 Caprellida
麦秆虫总科 Caprelloiea
麦秆虫科 Caprellidae
热带麦秆虫总科 Phtisicoiea
热带麦秆虫科 Phtisicidae
鲸虱下目 Cyamida
鲸虱科 Cyamidae
[虫戎]亚目 Hyperiidea
箱体[虫戎]下目 Physosomata
锥[虫戎]总科 Scinoidea
-
小矛[虫戎]总科 Lanceoloidea
-
箱头[虫戎]下目 Physocephalata
路[虫戎]总科 Vibilioidea
-
慎[虫戎]总科 Phronimoidea
-
拟狼[虫戎]总科 Lycaeopsoidea
-
宽腿[虫戎]总科 Platysceloidea
-
英高虫亚目 Ingolfiellidea
-
坑水虱亚目 Phreatoicidea
Amphisopodidae
Nichollsiidae
Phreatoicidae
Amphisopidae
Nichollsidae
Phreatoicopsidae
背尾水虱亚目 Anthuridea
Antheluridae
Anthuridae
Hyssuridae
Paranthuridae
小角水虱亚目 Microcerberidea
Microcerberidae
扇尾水虱亚目 Flabellifera
Aegidae
Ancinidae
Anuropidae
Argathonidae
Bathynataliidae
Bathynomidae
Cirolanidae
Corallanidae
Cymothoidae
Excorallanidae
Hadromastacidae
Keuphyliidae
Limnoriidae
Phoratopodidae
Plakarthriidae
Serolidae
Sphaeromatidae
Tecticipitidae
Tridentellidae
栉水虱亚目 Asellota
Acanthaspidiidae
Antiasidae
Asellidae
Atlantasellidae
Dendrotiidae
Dendrotionidae
Desmosomatidae
Echinothambematidae
Eurycopidae
Gnathostenetroididae
Haplomunnidae
Haploniscidae
Ilyarachnidae
Ischnomesidae
Janirellidae
Janiridae
Abyssianiridae
Acanthomunnopsidae
Jaeropsididae
Janierellidae
Microsomatidae
Joeropsidae
Joeropsididae
Katianiridae
Macrostylidae
Mesosignidae
Microparasellidae
Mictosomatidae
Munnidae
Munnopsidae
Nannoniscidae
Paramunnidae
Pleurocopidae
Pleurogoniidae
Protallocoxidae
Protojaniridae
Pseudojaniridae
Pseudomesidae
Santiidae
Stenasellidae
Stenetriidae
Thambematidae
Vermectiadidae
大尾水虱亚目 Calabozoida
Calabozoidae
瓣尾水虱亚目 Valvifera
Amesopodidae
Arcturidae
Austrarcturellidae
Chaetiliidae
Holognathidae
Idoteidae
Pseudidotheidae
Xenarcturidae
甲虱亚目 Epicaridea
Bopyridae
Cryptoniscidae
Dajidae
Entoniscidae
Hemioniscidae
潮虫亚目 Oniscidea
瘤水虱下目 Tylomorpha
瘤水虱科 Tylidae
海蟑螂下目 Ligiamorpha
Actaeciidae
Armadillidae
球鼠妇科 Armadillidiidae
Balloniscidae
Bathytropidae
Berytoniscidae
Buddelundiellidae
Cylisticidae
Dubioniscidae
Eubelidae
Halophilosciidae
Hekelidae
Irmaosidae
海蟑螂科 Ligiidae
Mesoniscidae
Olibrinidae
潮虫科 Oniscidae
Philosciidae
蚁虱科 Platyarthridae
鼠妇科 Porcellionidae
Pseudarmadillidae
Pudeoniscidae
Rhyscotidae
Schoebliidae
Scleropactidae
Scyphacidae
Spelaeoniscidae
Stenoniscidae
Styloniscidae
Tendosphaeridae
Titaniidae
Trachelipodidae
毛潮虫科 Trichoniscidae
Turanoniscidae
原足目(异足目)Tanaidacea
原足亚目 Tanaidomorpha
原足总科 Tanaoidea
-
副原足总科 Paratanaoidea
-
新原足亚目 Neotanaidomorpha
-
长尾虫亚目 Apseudomorpha
-
涟虫目 Cumacea
Bodotriidae
Ceratocumatidae
Diastylidae
Gynodiastylidae
Lampropidae
Leuconidae
小涟虫科 Nannastacidae
Pseudocumatidae
真虾总目 Eucarida
磷虾目 Euphausiacea
深海磷虾科 Bentheuphausiidae
磷虾科 Euphausiidae
异虾目 Amphionidacea
异虾科 Amphionididae
十足目 Decapoda
芒虾科 Aristeidae
深海芒虾科 Benthesicymidae
对虾科 Penaeidae
钳指虾科 Sicyoniidae
管鞭虾科 Solenoceridae
萤虾科 Luciferidae
樱虾科 Sergestidae
腹胚亚目 Pleocyemata
俪虾科 Spongicolidae
猬虾科 Stenopodidae
原虾总科 Procaridoidea
原虾科 Procarididae
铠甲虾总科 Galatheacaridoidea
铠甲虾科 Galatheacarididae
玻璃虾总科 Pasiphaeoidea
玻璃虾科 Pasiphaeidae
刺虾总科 Oplophoroidea

刺虾科 Oplophoridae

匙指虾总科 Atyoidea
匙指虾科 Atyidae
臂虾总科 Bresilioidea
Agostocarididae
Alvinocarididae
臂虾科 Bresiliidae
圆趾虾科 Disciadidae
Pseudochelidae
长足虾总科 Nematocarcinoidea
背膝虾科 Eugonatonotidae
长足虾科 Nematocarcinidae
动额虾科 Rhynchocinetidae
Xiphocarididae
剪足虾总科 Psalidopodoidea
剪足虾科 Psalidopodidae
棒指虾总科 Stylodactyloidea
棒指虾科 Stylodactylidae
弯背虾总科 Campylonotoidea
深长臂虾科 Bathypalaemonellidae
弯背虾科 Campylonotidae
长臂虾总科 Palaemonoidea
Anchistioididae
阔颚虾科 Desmocarididae
Euryrhynchidae
叶颚虾科 Gnathophyllidae
海星虾科 Hymenoceridae
Kakaducarididae
长臂虾科 Palaemonidae
Typhlocarididae
鼓虾总科 Alpheoidea
鼓虾科 Alpheidae
Barbouriidae
藻虾科 Hippolytidae
长眼虾科 Ogyrididae
异指虾总科 Processoidea
异指虾科 Processidae
长额虾总科 Pandaloidea
长额虾科 Pandalidae
小海虾科 Thalassocarididae
宽背虾总科 Physetocaridoidea
宽背虾科 Physetocarididae
褐虾总科 Crangonoidea
褐虾科 Crangonidae
雕褐虾科 Glyphocrangonidae
雕虾总科 Glypheoidea
雕虾科 Glypheidae
真额海螯虾科 Enoplometopoidea
礁螯虾科 Enoplometopidae
海螯虾总科 Nephropoidea
海螯虾科 Nephropidae
锯指螯虾科 Thaumastochelidae
正螯虾总科 Astacoidea
正螯虾科(蝲蛄科)Astacidae
螯虾科 Cambaridae
副蝲蛄总科 Parastacoidea
副蝲蛄科 Parastacidae
海蛄虾总科 Thalassinoidea
海蛄虾科 Thalassinidae
玉虾总科 Callianassoidea
玉虾科 Callianassidae
拟玉虾科 Callianideidae
Ctenochelidae
泥虾科 Laomediidae
Thomassiniidae
蝼蛄虾科 Upogebiidae
轴鞭虾总科 Axioidea
轴鞭虾科 Axiidae
Calocarididae
Micheleidae
Strahlaxiidae
拖鞋虾总科 Eryonoidea
多钳虾科 Polychelidae
龙虾总科 Palinuroidea
龙虾科 Palinuridae
蝉虾科 Scyllaridae
Synaxidae
澳洲寄居蟹总科 Lomisoidea
澳洲寄居蟹科 Lomisidae
铠甲虾总科 Galatheoidea
辉虾科 Aeglidae
柱臂虾科 Chirostylidae
铠甲虾科 Galatheidae
瓷蟹科 Porcellanidae
蝉蟹总科 Hippoidea
管须蟹科 Albuneidae
蝉蟹科 Hippidae
寄居蟹总科 Paguroidea
陆寄居蟹科 Coenobitidae
活额寄居蟹科 Diogenidae
石蟹科 Lithodidae
寄居蟹科 Paguridae
拟寄居蟹科 Parapaguridae
守门寄居蟹科 Pylochelidae
绵蟹派 Dromiacea
人面绵蟹总科 Homolodromioidea
人面绵蟹科 Homolodromiidae
绵蟹总科 Dromioidea 绵蟹科 Dromiidae
绒毛蟹科 Dynomenidae
人面蟹总科 Homoloidea 人面蟹科 Homolidae
蛛形蟹科 Latreilliidae
Poupiniidae
真短尾派 Eubrachyura
蛙蟹亚派 Raninoida
蛙蟹总科 Raninoidea 蛙蟹科 Raninidae
Symethidae
圆关公蟹总科 Cyclodorippoidea 圆关公蟹科 Cyclodorippidae
刺额蟹科 Cymonomidae
叶鬼蟹科 Phyllotymolinidae
异孔亚派 Heterotremata
关公蟹总科 Dorippoidea 关公蟹科 Dorippidae
虎头蟹科 Orithyiidae
馒头蟹总科 Calappoidea 馒头蟹科 Calappidae
肝蟹科 Hepatidae
玉蟹总科 Leucosioidea 玉蟹科 Leucosiidae
Matutidae
蜘蛛蟹总科 Majoidea 短突蟹科 Epialtidae
Inachidae
Inachoididae
蜘蛛蟹科 Majidae
宝石蟹科 Mithracidae
豆眼蟹科 Pisidae
Tychidae
膜壳蟹总科 Hymenosomatoidea 膜壳蟹科 Hymenosomatidae
菱蟹总科 Parthenopoidea 檐甲蟹科 Aethridae
Dariridae
Daldorfiidae
菱蟹科 Parthenopidae
幽灵蟹总科 Retroplumoidea 幽灵蟹科 Retroplumidae
黄道蟹总科 Cancroidea 近圆蟹科 Atelecyclidae
黄道蟹科 Cancridae
角螯蟹科 Cheiragonidae
假面蟹科 Corystidae
仿黄道蟹科 Pirimelidae
欢乐蟹科 Thiidae
梭子蟹总科 Portunoidea 巨神蟹科 Geryonidae
梭子蟹科 Portunidae
毛趾蟹科 Trichodactylidae
Bythograeoidea Bythograeidae
扇蟹总科 Xanthoidea 瓢蟹科 Carpiliidae
隐蟹科 Eumedonidae
长脚蟹科 Goneplacidae
六足蟹科 Hexapodidae
哲蟹科 Menippidae
Panopeidae
毛刺蟹科 Pilumnidae
扁扇蟹科 Platyxanthidae
Pseudorhombilidae
梯形蟹科 Trapeziidae
扇蟹科 Xanthidae
Bellioidea Belliidae
溪蟹总科 Potamoidea 管孔蟹科 Deckeniidae
Platythelphusidae
溪蟹科 Potamidae
非洲溪蟹科 Potamonautidae
拟束腹蟹总科 Pseudothelphusoidea 拟束腹蟹科 Pseudothelphusidae
陆溪蟹总科 Gecarcinucoidea 陆溪蟹科 Gecarcinucidae
束腹蟹科 Parathelphusidae
隐螯蟹总科 Cryptochiroidea 隐螯蟹科 Cryptochiridae
胸孔亚派 Thoracotrenmata
豆蟹总科 Pinnotheroidea 豆蟹科 Pinnotheridae
沙蟹总科 Ocypodoidea 猴面蟹科 Camptandriidae
和尚蟹科 Mictyridae
沙蟹科 Ocypodidae
丝足蟹科 Palicidae
方蟹总科 Grapsoidea 地蟹科 Gecarcinidae
Glyptograpsidae
方蟹科 Grapsidae
斜纹蟹科 Plagusiidae
相手蟹科 Sesarmidae
弓蟹科 Varun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