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 |
|
|
|||||||||||||||||||||||||||||||||||||||||
黄药眠(1903年1月14日-1987年9月3日),原名黄访、黄恍,笔名有达史、黄吉、番茄等,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新闻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他以鲜明独立的政治观点,民主的作风,富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和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
黄药眠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没落的商绅家庭。中学时期,喜读《楚辞》、《庄子》。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议运动,任岭东学生联合会梅县分会的秘书长,是非常活跃的学生骨干,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醉心于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1921年,黄药眠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英文系。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名著,并开始了新文学的创作。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不久,黄药眠逃亡上海,经成仿吾、王独清介绍参加了创造社,发表了《晚风》、《我死之夜》、《黄浦滩的中秋》、《握手》、《五月的歌》等着名新诗,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花岗上》,从而奠定了他浪漫派诗人的地位。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充满诗意、激情的文艺论文,如《梦的创造》、《非个人主义文学》、《文艺家应当为谁而战》等,为探讨当时创造社文学发展方向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使他在文艺理论界展露头角。在创造社,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翻译了拉贝里拉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于19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曾与夏衍等多次商讨筹办“左联”事宜。
1929年秋冬,黄药眠被派往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1933年冬,黄药眠放弃了莫斯科平静的生活,绕道海参崴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向上海党中央局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之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不久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并被判处10年徒刑。
抗战爆发后,黄药眠由八路军办事处保释出狱,即奔赴延安,在新华社工作。1938年到武汉养病。后撤往长沙,加入“青记”,并同范长江、胡愈之等一起创办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
黄药眠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抗战文艺战士,他除了创作了大量的饱含悲愤之情的抗战诗歌,对民众中的抗战热情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外,作为中国文协桂林分会的常务理事兼秘书,他实际上负责着除四川之外的西南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理论导向工作,发表了《抗战文艺的任务及其方向》、《目前文艺运动的主流》等长篇论文。他还负责组织了桂林文化界“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经常组织举办有关诗歌创作、诗歌形式的研讨会,并发表了大量的关于诗歌批评的论文,像《诗歌的民族形式之我见》、《论诗歌的创作方向》、《论诗歌的手法及其它》、《论诗底美、诗底形象》等,对当时中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业余他还举办各种文学讲习班,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因而在当时的桂林文化界被人们称为黄大师。
皖南事变后,黄药眠逃亡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常为《国际时事论丛》、《华商报》撰稿。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黄药眠回到家乡梅县,潜心着述,为《当代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撰稿,写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文艺论集《诗论》、译有俄文诗选《莎多霞》等。1943年再度回到桂林,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文艺创作活动。1944年日军南侵,他撤往成都,为《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文艺副刊撰稿,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黄药眠再度赴香港,主编《民主与文化》,兼农工民主党机关刊物《人民报》主笔。后为培养革命人才,与友人创办了达德学院,任文哲系主任。同时,黄药眠兼做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宣传工作,主编《光明报》。并活跃在香港进步文坛上。这一时期,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论文集《论约瑟夫的外套》、《走私的哲学》,小说集《暗影》、《再见》,长诗《桂林的撤退》,散文集《抒情小品》,政论集《民主运动讲话》等,并兼任中华文协香港分会的主席。
1949年春,黄药眠应邀来北平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建国后,黄药眠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整风期间,任民盟中央宣传部长,是民盟的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民盟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六教授成员之一,著名的大右派。
黄药眠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1987年9月3日黄药眠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诗歌
散文集
文艺论文集
小说
纪实文学
时事评论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