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香港曾是亚洲娱乐产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也是偶像的制造基地。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于内地娱乐土壤的贫瘠,人们对一个可以仰慕、追随乃至朝拜的万人迷,露出了越来越大的渴望,这时,正是香港流行文化为内地供应了一个个的偶像。
从雏形到巅峰
“说起粤语流行音乐,第一代偶像应该是陈宝珠和萧芳芳吧。”回顾香港乐坛偶像史,潘国灵将源头触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他认为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尤其是经过披头士的洗礼,香港出现了大量的青春歌舞片,里面的歌被大众传唱,于是流行歌曲出现了。演唱主题曲的电影明星很快就红遍全港,可以说是乐坛偶像的雏形。当时,香港乐坛还没有完整出现,但是萧芳芳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已经冲击到了日本。
紧随其后的70年代,粤语歌曲成为真正的主流,香港乐坛开始蓬勃发展。潘国灵将许冠杰、罗文、关正杰、叶振棠等奉为这一时期偶像的代表人物。其中,许冠杰成为粤语流行曲的开山鼻祖,是香港乐坛第一位天皇级巨星。这时,香港出现了第一次组建乐队高潮,莲花(主唱许冠杰)、温拿(谭咏麟、钟镇涛等)的主要成员日后都成为香港乐坛的重量级人物。
上世纪80年代是乐坛偶像时代的真正开端。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以这三大巨星为代表的香港乐坛呈现出蓬勃的力量。这时期唱片业发展迅猛,各种销售方案和策划都得到想象和运用;演唱会更是异军突起,成为扩大偶像效应的有力手段。潘国灵把这段时间看作是香港乐坛的最高峰,因为粤语歌曲的影响力已经开始突破香港的地域限制,席卷整个华语圈。偶像群的出现更是香港乐坛顶峰最显著的标志。“除歌手外亦出现短暂的乐队潮,达明一派、Beyond、太极乐队也有不少粉丝”,这是香港的第二次乐队组建高潮。
偶像走下神坛
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四大天王的时代,粤语歌曲的发展进入稳定时期。但是潘国灵指出,这是香港乐坛偶像年代最后的光彩,因为“受经济、科技等因素影响,90年代唱片业已经开始出现萎缩”。
进入二十一世纪,四大天王退潮,新世代歌手旋转木马登场。“偶像开始分众,出现质变”,大浪淘沙后还有广大听众的,大概只有陈奕迅一人。然而,与前辈歌星相比,陈奕迅却也没有了以往偶像的派头,他更亲民、平常,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率性的宣泄,这是偶像从“神化”到人化的过程。2002年4月,在台湾宣传国语专辑的陈奕迅做了一场校园秀,唱到最后时,他走向台前想抛帽子给台下的歌迷,不慎一脚踏断音箱的支撑架,整个人从台上摔下,撞伤大腿内侧和右睾丸,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缝补手术。对于这件“窘事”,陈奕迅非但没有逃避,还常常自嘲为“单蛋王”。至此以后,大众恍然醒悟,原来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舞台下无论品格、德行和私生活都宛若圣人的偶像,其实也是有下半身的,跟我们身边的人并没有区别。
走下神坛的偶像,与我们越来越靠近,近到后来,已经没有了距离感所能带来的崇拜感。于是,偶像光辉渐渐减弱,而潘国灵对香港乐坛偶像史的梳理也到此而止。
偶像变质的三个原因
“偶像和歌迷的距离开始消失”,潘国灵认为这是现在香港乐坛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认为偶像并没有灭绝,只是产生了质变,现在已经难有万人瞩目、高高在上的偶像了。原因有三:
第一,从娱乐产业方面而言,香港乐坛从当初的培养歌者,到现在生产歌手,“歌手只是整个商业市场运作中的一环”。音乐收益下滑,使歌手在唱歌之外,还要代言广告、参拍电影、做show等。歌手精力分散使其在音乐专业领域上难有作为,歌者时代一去不再。
第二,随着文化普及、民主化发展,人们也不再用仰视和期望的目光看待偶像。再加上狗仔队的出现,偶像的私生活每刻都被观看,持续不断的负面描写使明星光环褪落,歌迷对偶像不再有距离感。
第三,从科技角度来说,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今日再也没有绝对主导性的媒体,电视剧歌曲成为集体记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互联网普及,大众有更多的渠道和可能性来自我展示,“人们现在已经习惯免费文化,习惯偶像随找随有,不需要期待和仰望”,偶像和歌迷的距离越缩越短了,歌手也从高处坠落──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瞬间”歌手“。
这是一个“再没有偶像是只属于舞台”的时代。“我想以后的偶像可能只是一撮年轻人追捧的偶像,不像以往的巨星,可以跨代以至成为整个城市的集体现象和符号象征。” 文/本刊实习记者 江叶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