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聊城市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liaocheng.gov.cn/col/col3201/index.html 在 2018-03-13 12:14: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聊城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首页
> 聊城概况 > 历史沿革
聊城市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15-01-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聊城市史志办字号:[ ]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西汉(前206年-公元24年),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东汉(25年-220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三国(220年-265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西晋(266年-316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南北朝(420年-581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平原郡(治聊城,今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韩集乡高垣墙村)济北郡(治临邑,今东阿铜城镇),高唐属济州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治清河,今临清市内),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济北郡(治东阿,今东阿县铜城镇),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

       隋朝(581年-618年),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618年-907年),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五代(907年-960年),藩镇节度使(道)、府(州)、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聊城、茌平、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先后属河北道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冠县先后属河北道魏州、广晋府、大名府,莘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属天平节度使郓州。

       北宋(960年-1126年),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辽、金(916年-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朝(1206年-1368年),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明朝(1268年-1644年),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曾为临清州,治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清朝(1644年-1911年),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属鲁西北第六区;临清、高唐时属鲁西北第四区。1938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西部独立自主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据地分属鲁西区运西(第二)、鲁西北(第三)、运东(第四)专区。1941年7月,鲁西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二、三、四专区,9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十八、十九专区,1942年12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运)、十七(运西)、十八(鲁西北)专区,1943年7月部分地区改属冀南区第七(鲁西北)、第六(卫东)专区。1944年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三(邯郸)、第四(南宫)、第六(卫东)、第七(鲁西北)、第八(运西)专区。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分为冀鲁豫、冀南两区后,境域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八(运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运东)、第二(运西)、第八(直南)、第九(濮范)和冀南区第一、二专区。1949年8月,华北行政区划调整后,境域设平原省聊城专区,辖聊城、茌平、博平、阳谷、寿张、东阿、高唐、清平、堂邑、莘县、冠县等11个县,朝城、观城、濮县、范县等4个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2个县和临清市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1956年,德州专区撤销,将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6县及德州市划归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寿张、范县、馆陶、平原、禹城、齐河、夏津、武城、德县17个县及德州、临清2个市、360个乡。1958年12月,将原属泰安专区的东平、平阴、肥城及惠民专区的商河、临邑、乐陵、济阳划归聊城专区,撤销临清、莘县、阳谷、东阿、馆陶、禹城、德县、乐陵、济阳、平阴、武城11个县建制,其辖区并入其它县市,聊城改县为市,辖冠县、茌平、高唐、夏津、商河、临邑、东平、肥城、寿张、范县、齐河、平原12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165个人民公社。1960年,商河、临邑县划归淄博专区,东平、肥城分别划归菏泽、泰安专区。冠县、茌平、高唐、夏津、范县、寿张、平原、齐河8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1961年,德州专区恢复,夏津、平原、齐河3个县及德州市回归,同时恢复莘县、阳谷、东阿、馆陶4个县的建制。聊城专区时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馆陶、寿张、范县9个县,聊城、临清2个市。1963年,聊城、临清改市为县。1964年,撤销寿张县建制,将寿张、范县金堤以南地区合并为范县,连同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1964年,将馆陶县建制和馆陶、临清卫运河以西地区划归河北省,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83个区、508处人民公社。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撤销人民公社规模,县以下设145个人民公社。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1996年,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1998年3月,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1999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7个乡(镇、街道)。200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9个乡(镇、街道)。2001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6个乡(镇、街道)。2005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4个乡(镇、街道)。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责任编辑:史志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