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东山曲艺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fj.xinhuanet.com/zb/2007-06/14/content_10301400.htm 在 2017-03-06 13:51:1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新华直播: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现场直播 -> 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 -> 网上东山
东山曲艺
  2007-06-14 17:03:15 来源: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潮剧

潮剧,俗称潮音,是东山主要剧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中叶已形成,嘉靖年间有潮剧剧本流传,现存的嘉靖刻本《荔镜记》等。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遗音。其声腔受弋、昆、汉等剧种的影响颇大。音乐唱腔以联体为主,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式,是一种综合性声腔,即有一人唱而众人和及帮腔的形式。保留了许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并不断吸收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的营养。曲调优美动听,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转折,清丽悠扬。音乐结构分成若干定型的类别,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绕调”4类。音乐曲牌非常丰富,仅唢呐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谱,不下千首。乐队分武场和文场,分别置于舞台左右两侧。文右武左。武场乐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场乐器分别由二弦、笛子、唢呐领奏,形成三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
潮剧的行当过去只有南戏的生、旦、净、外、贴、末,现已发展到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分行很细。各个角色有齐唱、独唱、帮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语言使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潮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一部分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等,还有一部分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清乾隆年间,潮剧传入铜山,一些爱好者常在家里、店里习唱。民国年间,城关、前何、钱岗、白埕等地民众先后组织潮剧曲馆、曲间、乐室,学习潮州乐曲、潮州锣鼓,演出潮剧。建国后,经常举行潮剧会演,先后有马銮、钱岗、康美、前梧、古港、下湖、前何、后林、岐下、大山产、石埔、白埕、铜陵、樟塘、西埔、探石、湖塘等业余剧团及县剧团、县二团、青年剧团等进行演出活动,至今潮剧仍是东山主要剧种。

潮州锣鼓

潮州锣鼓是东山岛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民间吹打乐,几乎村村都有潮州锣鼓班(队),每当节日或婚丧喜庆,就有潮州锣鼓班出现。
潮州锣鼓的发展与潮剧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潮州锣鼓不少套曲直接取材于潮剧的情节和音乐。从演奏形式上看,潮剧有文戏、武戏之分,伴奏音乐上又有小锣鼓、大锣鼓、苏锣鼓等组合特点,与目前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完全相同。
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有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鼓乐、庙堂乐等多种,其中以大锣鼓的演奏形式最具有代表性。大锣鼓演奏按传统习惯分文套、武套两类。文套多为叙事性的抒情乐曲;武套大多描绘战争场景。武套用打击乐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锣(又称曲锣,使用锣8至24面不等,但必须双数)、深波、钦仔、抗锣、苏锣、大钹、小钹。文套所用打击乐器与武套同,管乐器有小唢呐、笛子;弦乐器有扬琴、椰胡、三弦、琵琶、提胡、大胡等。
潮州大锣鼓的演奏风格浑厚雄健,刚劲激昂,传统乐曲许多是表现历史战争题材的,很有气魄。
潮州小锣鼓的特点是不用大鼓和斗锣,改用苏锣,其它与大锣鼓同,代表性乐曲有《画眉跳架》。

潮 乐

潮乐是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东山岛主要的民间音乐。
潮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棚顶乐”两种。“儒家乐”的演奏者,一种是由上层社会资助扶持的乐队,另一种则是自发性的群众自由集社组织,如农村、城镇的“曲间”或称“曲馆”,就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娱乐组织。“儒家乐” 演奏风格纤细雅致、悠扬婉转、重视神韵,除自娱外,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棚顶乐”(“棚顶”是戏台的俗称)则主要用于戏曲舞台,为渲染剧情服务,有时也独立演奏,风格简朴、粗犷。目前流行民间的传统潮乐,多具“儒家乐”的风格。
传统的潮乐用古老的二四谱演奏,其演奏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加轻三六、重三六、反线、活五来进行转换和变奏,达到旋律的不断变化。轻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旋律轻快明朗;重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深沉含蓄;反线的特点与轻三六相同,但音调高4度;活五调式最富特色,善于表达哀怨或悲愤的情绪。
著名的潮乐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大八板》、《平沙落雁》、《凤求凰》、《玉连环》、《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为三六乐曲,后5曲均为轻三六乐曲。其他流行的潮曲还有《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千家灯》、《粉蝶采花》、《红梅头》、《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
东山潮剧、潮乐界的杰出者,是“南洋戏王”蔡锦上(湖塘村人)和潮乐演奏家陈华(东陂村人)(陈华是上《中国戏曲志》人物)。
潮剧、潮乐在海外特别是台湾、南洋扎下根,它不仅能满足远居异域的东山人欣赏乡音、慰藉乡思的渴望,而且也逐步融入当地文化。潮乐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台湾东山籍乡亲成立了台北市中华潮乐团,在基隆成立“基隆闽南五团”。他们自己组织,自我娱乐,还多次参加台湾的民间节日庆典联欢活动,成为联络乡亲和增进骨肉感情的娱乐工具。
潮乐传乡音,骨肉情更深。台湾的东山潮乐团多次回家乡访问。1990年元宵佳节,以林向瑞先生为团长的“东山旅台同乡潮乐访问团”一行8人首次从台北回到东山岛进行访问联欢,这是40年来第1个到东山访问的台湾民间音乐团体,他们受到热烈和隆重的欢迎,先后在东山、云霄访问半个月,联欢演出7场。以后林向瑞先生又多次带领台北、基隆的潮乐团到东山进行交流,为增进海峡两岸的骨肉情谊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昆 曲

东山昆曲(昆腔)的流传,始于清道光十年(1831),铜陵人林阿哥由广东碣石传入。至光绪十六年(1890),东山始建昆曲馆,馆名“枕云天”,主其事者为举人马兆麟及其子马徵祥,此外尚有东山盐场姓海的,人称海老爹的人。以后参加学唱昆腔的人日益增多。
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经商时,时上海泉漳会馆戏台经常演出昆曲,他爱上了昆曲,在上海购得昆曲《六也曲谱》回东山,聘请昆曲票友谢腾飞任教习,改“枕云天”昆曲馆为昆曲传习所。习艺者30多人。
稍后,昆腔在东山产生了两个艺术流派,除昆曲传习所外,又组织了“国乐研究会”,会员有30多人。1925年,昆曲传习所衰落,东山昆曲爱好者就在“国乐研究会”基础上,聘请昆曲票友孙金浦任教习,并改名为“洞天和”昆曲馆,经常到九仙石室、虎崆滴玉、风动石等处作演奏或演唱。在全盛时期“洞天和”昆曲馆先后传授昆腔曲牌100 多首。
建国后,昆曲馆虽然不复存在,但业余的昆曲活动没有中止。1956年还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传》、《醉打山门》等昆曲片断。1957年,东山昆曲代表队曾参加龙溪地 区戏剧会演,得到好评。1980年曾录音,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台播送。
现在昆曲老艺人还有健在者,还保存一对清道光年间向“苏州周兰所”购买的昆曲竹笛。

汉 剧

东山汉剧是清代从广东梅县传入的,俗称“外江”。民国时期,城关、铜钵、东沈、下湖、马銮、后林、西埔、陈城等地组织汉剧团,其中城关有“赛成堂”汉剧团、“玉和成”汉剧班。1950年后,“赛成堂”汉剧团改名为“城关业余汉剧团”。此后新成立的有九街业余汉剧班。

芗 剧

芗剧是漳州地方剧种,1950年5月以后传入东山,当时漳州芗剧团常来东山县演出。1952年,城关创办“群艺”业余芗剧团,至今还经常演出。
芗剧唱词通俗,曲调优美,易唱易学,唱腔自由活泼,质朴流畅,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南国情调。腔调主要分为七字调、哭调、台湾杂含调、内地杂调和来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剧种的唱腔等 5大类。

南 音

南音,也称南乐、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南洋群岛侨居地。东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网师傅来东山传授的。第一代传给朱狗舌,第二代传给陈金,第三代传给张卖等人,现传到第四代,现有一班艺人及古柏板、曲册。曾经到漳州、闽南、泉州、菲律宾等各地演唱。
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36大套,后来发展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每一套又可分为若干节,而每一节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每一首套曲的乐谱包括工尺谱和骨(演技法的标记)两个方面(没有唱词)原有13大套,后来发展为16大套。每套内均包括3至8个曲牌。内容大都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曲。
曲,即散曲,俗称草曲。它数量最多一流行最广。其结构简短、词曲活泼,内容多为抒情、写景与叙事之类。
东山南音主要使用乐器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唢呐、拍板。号演出时必定撑起一支三层黄凉伞,凉伞上题书“天子同乐,御前清曲”;并排有八件东西:书、笔、手帕、扇、素珠、拂尘、桃花、柳枝。
东山御乐轩南音班演出的剧目有《陈三五娘》、《金花赶羊》、《李三娘》、《吕蒙正》、《昭君和番》、《杂货记》、《龙井渡头》、《打花鼓》等。东山南音社在铜陵镇东坑口称“御乐轩”,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歌册

歌册又称“潮州歌”、“潮州歌文”,是流行于东山的曲艺曲种。由潮汕地区传入,用潮州(闽语)方言说唱。说唱者多为妇女,原名叫“潮州歌册”,传入东山后称“东山歌册”。
据传,它的形成受到北方的评话、弹词的影响。是由演唱者手持歌册(唱本)说唱故事的一种娱乐形式,是民间说唱文学。文体属长叙事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诗行有韵,大体有七字句,五字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句等。
东山歌册说唱时,只需一个人或几个人进行,而且在厅堂、庭院、街头就可进行。东山歌册这一说唱艺术在明、清时代就在岛上的城镇、渔村流行。唱本有《狄青平南》、《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双白燕》、《崔鸣凤》、《陈世美》、《万花楼》等传统唱本。建国后,新编唱本有《红珊瑚》、《红灯记》、《白毛女》、《李双双》、《箭杆河边》等。1963年全县建有近百个唱歌册场,组织群众唱、听。
东山歌册旋律简单而动听,县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册,配上唱本,参加省汇演,如《织网歌》、《渔家女》等,其中《山顶青松根连根》等5首被选 入《中国民歌集成》。

责编: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8 新 华 直 播  
    新华网是我国重点网站,具有全球影响力,网络技术平台先进安全。根据广大用户对宽带多媒体服务的需求,新华网面向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媒体网络直播服务。新华网福建频道是新华网在福建地区唯一分支机构,负责新华网在闽的新闻采编、发布,及为福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网站建设、推广、网络供稿、多媒体网络直播等各项服务。
联系电话:0591-87849684
0591-87850466
0591-87381613
E-Mail:xhfj@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