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董仲舒的故事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144724.html 在 2019-07-30 20:33:4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董仲舒的故事|【儒家文化】山东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www.univs.cn)
【儒家文化】山东大学
董仲舒的故事
10-08-24 作者:幸福的银 搜集   编辑:校方人员

a众儒之首推崇皇帝

汉惠帝四年,即公元前191年,汉王朝废除了秦朝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董仲舒家有大批藏书,因此他从小就潜心于钻研儒家学说。他阅读了大量的经传著作,而且对《公羊春秋》下了很大功夫。
到他30岁时,已成为对《春秋》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他并没有走上仕途为官的道路,而是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有些人认为他是“汉代孔子”。于是董仲舒招收大批学生,宣扬儒家经典,开始传播他的思想。董仲舒教出了大批学生,他的思想也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当时新兴起来的一批学者,董仲舒已成为最著名的一个。他成了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汉景帝时,董仲舒做了博士。尽管这不是一个政治性的职位,但使董仲舒能够进入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并且为以后他以自己的主张影响皇帝打下了基础。这一个时期,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他以后的经历,都是在完善和推行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董仲舒不但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且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在董仲舒的思想进一步成熟之时,西汉王朝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封建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他们希望“有为”,需要比黄老之学更合适的旗帜。而儒术一向主倡一统、仁义、五伦,显然是最佳选择。董仲舒作为当时的鸿儒,又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与皇帝接触的机会,自然是首倡统治者与儒术结合的最佳人选。

天人三策儒家六艺

汉武帝刚一即位,就命令群臣选出“贤良文学之士”,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他以皇帝的名义提出问题,叫那些“贤良”们对策。他在回答汉武帝的奏章中更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与天的意志结合起来。对刑罚提出看法,又大肆宣扬了一番儒家思想。
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他向汉武帝提议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化万民。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思想基础。于是他对董仲舒十分满意。董仲舒也由此进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然而,由于汉初以来崇尚“黄老之学”,执引无为的政策,而且当时,太皇太后---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还没有去世,她十分喜欢和坚持黄老之学,所以汉武帝的“有为”的方针政策还是有一定的阻力的。
因此,汉武帝特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第二次“册问”,要贤良们再对策。董仲舒又写了一篇近两千字的“对策”之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然而字里行间,无处不充溢着儒家的思想。并花了大部分篇幅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有为政策,更系统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对汉武帝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他还顺承在头一次奏章中的提议,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派明师。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而且还建议改革吏制,让诸候,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每年选择两人推荐给皇帝,选得好的官员有赏,惩罚选择了坏人的官员。这样,天下的贤士都可被发现,授之以官而使其材。董仲舒的两次“对策”逐渐深入而明确地提出了尊儒兴教,德刑并施的主张,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
汉武帝不久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册问,主要是关于天人感应的问题。这一次,董仲舒的对策中,不但宣扬了天人感应,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尤其独特的是,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罢百家尊儒术,“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罢百家尊儒术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汉武帝由此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切都源于董仲舒所提供的思想基础。

两任国相称病辞职

董仲舒与汉武帝一问一答之间,十分投机,通过这“天人三策”,董仲舒促成汉武帝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而他自己则被汉武帝任命为“江都相”。董仲舒离开当了几年的“博士”之位,前去江都(今属江苏)做江都王刘易的国相。
董仲舒当了9年的江都相,出色的措施不多。相反,他以《春秋》为依据,经常推演阴阳的运行,搞一些求雨祈神之类的事,然而没有多少成效。可是,董仲舒仍然热衷于神学的一套。高园“火灾”,他上奏章说,这火灾是上天发怒,汉武帝大怒,要问罪董仲舒,甚至处死。幸亏他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弟子等人求情。最后虽未被杀,却被贬为中大夫,丢掉了江都相的职位。
董仲舒又教了10年的《公羊春秋》。10年后,丞相公孙弘推荐董仲舒担任胶西王刘瑞的国相。实际上,公孙弘嫉恨董仲舒。他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相,是想借胶西王之手杀掉董仲舒。董仲舒无可奈何,只好受命上任。这时董仲舒已54岁。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当代大儒,对他还比较客气。董仲舒却觉得自己已经年老,又有了一次教训,成天唯唯诺诺,只求尽职尽责。不过他始终担心待久了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在他58岁(公元前121年)时,称病辞去了胶西相的职务,从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今文经学《春秋繁露》

董仲舒辞去胶西相位之后,回到家里埋头著书研学,从不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董仲舒总结了自己治学50余年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公羊》《春秋》的研究,写成了十七卷八十二篇的《春秋繁露》。他继续从事对《春秋》微言大义的研究,从《春秋》的某些语言作出很神秘而又实有所指的解释。这就是汉代兴盛的“今文经学”的初期,董仲舒也写了不少“今文经学”的文章。
所谓今文经学,是用秦汉以来流行的隶书写的解释《春秋》的文章,首先作这种文章的就是董仲舒。除了这类研究经学的文章,董仲舒还整理了各次上疏的文章和其他一些议论性的文章。史书上说他一共写了一百二十三篇,然而到现在大部分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有十余万字左右。《春秋繁露》大致上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然而他在书中掺杂了不少神学内容,从头至尾都贯彻着他的神学观。重复了自己关于阴刑阳德的说法。
从儒家的思想出发,在《春秋繁露》中表达了“仁义”的改良主张。董仲舒还把“天人感应”的思想也融进了文章中。他说王者能起参天地的巨大作用,广大“民”“众”也能影响上天。更重要的是,他把“四权”和“三纲五常”在书中归纳了出来,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上天的意志。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阐说了“三统说”。三统从黑统开始,经历白统到赤统,又复归黑统,他认为这就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三代改制》质文)。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在书中得到了进一步总结。在《实性》篇中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在《竹林》篇中说人的节情、化性、正命最终都依赖于圣人和天意。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终年75岁。董仲舒的墓地在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那儿,特意下马致意。故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从一位杰出的学者到皇帝的智囊。从当相国到著书立说,他主要是作为一名思想家渡过一生的。他的廉洁正直,刻苦钻研精神,得到了后人的赞美,他得到了后人的推崇。而司马迁和王充则批判了他的神学唯心主义。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倡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浏览(6582) 举报
通用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