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在核心景区田园中的观峰路上左右环视,山上酸枣、枧子、石榴、车桑……等红、黄、绿、粉相间的树叶星罗棋布,锥状峰林、小桥流水、自然田园、房屋炊烟,构成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水长卷。“这是我们实施保护万峰林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的显著效果。”对保护开发万峰林付出辛劳的原下午屯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兴义市政协副主席谢春激动地说。
2005年2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省兴义市纳灰村过大年时说“万峰林是一棵摇钱树,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好、绿化好。”总书记语重心长,寄予厚望的亲切交谈,一直激励着兴义的决策者和万峰林景区的人民群众。
为此,兴义7年先后筹资12亿多元,州市共建,办村联动,齐心协力,吹响了“跳出万峰林,保护万峰林,开发万峰林”的集结号。
保护实施硬举措
“保护万峰林不能盲目,得科学、合理。”按此指导思想,兴义聘请贵州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关专家,编制了包括则戎、敬南部分村寨近200平方公里区域的《万峰林景区规划设计》等6个设计规划,并经过多方论证,为长期实施“保护、开发行动”制定了可持续发展依据。
恢复拓展植被,让万峰林更美。面对岩石裸露现状,从当年的3月12日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和雨季,兴义辖区的州市直机关干部、驻地武警官兵,青年、学生、职工志愿者共6000多人到万峰林栽树、播种、除杂、追肥。退耕还林面积还向景区倾斜,发动农民在退耕地上大种枇杷、桃子、李子等生态、经济双赢的果树,并在景区上空飞播车桑子等适应树种。目前,已植树造林7248亩,退耕还林20000亩,飞播10375亩,绿化覆盖率达36.18%,比2004年净增8个百分点。同时,在纳灰河两岸栽柳种树,在30多公里河岸、16公里游道实现美化、亮化。
面对景区民房买卖升温等现象,景区街道办按照自然遗产保护有关规定进行合理保护,农民折旧翻新,屋高两层半,保持农家原有特色,新建必须到指定规划区域进行。组建“执法队”依法依规对万峰林100多平方公里内的砖厂、纸厂、骨焦厂、铁厂等一批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对18个砖瓦窑、砂石厂进行封闭,对与景区形象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进行了拆除。
保护万峰林决不能“向钱看”。2006年,有客商两次看好区内一片荒山,投入近七千万元建设“富人公墓”区被拒之门外。
开发挥出大手笔
有序开发,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景区,打造国家级旅游目的地,是落实总书记指示的重中之重。为此,兴义市通过精心论证,立项上报,多方筹措奖金达10亿元。新建了20多公里景峰大道、旅游观峰环线、徐霞客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四星级公厕和地质公园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旅游观光车由2004年的4辆增加到30辆,日运送旅客能力从100多人上升到1000多人。
在鱼龙、乐立、上纳灰、中纳灰、下纳灰、落水洞等7个布依村寨美化民居500多栋,把15公里“水泥路”改造成有标线的“等级路”,形成“线与点、山水田园与民族风情组合的特色旅游景观。
他们还聘请铁凝、高洪波等众多重量级作家、摄影家、歌星、著名主持人到万峰林考察、采风,在北京、成都、广州、昆明等地举行推介会,广泛在媒体上传播。诚邀《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等一批电影、电视剧到万峰林拍摄。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十月》杂志社到万峰林举办座谈,将万峰林定为创作基地。今年8月,兴义市还与华铁传媒合作,把广州至昆明往返的“K363、K481和K364、K482”次列车定为“兴义旅游宣传专列”。把景区的自然美景、浩瀚景观通过图片展现给更多乘客,让更多人走近认识万峰林。
民族文化增灵气
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靠“灵气”提升景区品位和影响力,是万峰林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筹资500多万元,到巴结、兴仁、贞丰等地聘请民间艺人和高校艺人,组建“万峰林演艺公司”,收集、整理、传承民间文艺。国家非物质遗产《八音坐唱》,反映布依婚恋的《浪哨》等10多个民族文艺节目,以其独有的原生态歌声和舞姿,吸引众多游客。
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铜像下的《徐霞客游记·盘江考》“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引人注目。利用自然环境,中国唯一“天然洞穴万佛寺”,众多旅客前往,瞻仰佛教文化。
兴义是中国奇石之乡,竖立在景区广场的30尊奇石形态各异,盛称兴义奇中精品,加上沈鹏题写的“万峰林”和行书“国家地质公园”,拓展了奇石文化的外延。万峰林街道办还抓住“贵州第六届旅发大会”召开的机遇,举办影展,200多幅峰林照,为景区注入了文化。
《中国国家地理》专家委员会、中国电视旅游协会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授予万峰林“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两大品牌。国家旅游局考察后,将万峰林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黔西南州的空白。众多国内外游客因此纷至沓来。今年1至11月,万峰林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旅客20多万人,景区、乡村旅游产品、生活日用品销售收入3100多万元,是2004年的1.7倍和6.2倍。3000多农民在保护、开发中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