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海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Haiti)
【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1804年)
【国旗日】5月18日。
【海地发现日】12月5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国家政要】总统米歇尔·马尔泰利(Michel Martelly),2011年4月当选。总理洛朗·拉莫特,2012年5月就职。
海地总理拉莫特宣布辞职 海地总统马尔泰利身患肺动脉栓塞
【自然地理】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东邻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隔风向海峡与古巴和牙买加相望。是东加勒比海岛国,海岸线长1080余公里。75.8%的国土为山地,
该国所在的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境3/4为山地,仅沿海与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全国最高峰为拉萨尔山脉的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该河谷地为重要农业区。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5℃。
【人口】1032万(2013年)。95%为黑人。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农村中盛行伏都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全国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人口约247万(2012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6℃。
太子港始建于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独立,太子港成为首都。太子港饱经地震、飓风和战火破坏,发展缓慢。城市的建筑为圆梯形,由低处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狭窄,港口商业区街呈拱式。
海地遇7.0级地震 太子港将加入伊比利亚美洲首都城市联盟 海地震后这一年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0省,省下设区,区下设市镇。

|
每年的7月17日,成千上万的海地人来到一个名为圣水的小镇,在瀑布下沐浴祈祷,庆祝传统的宗教节日。 |
【简史】原为美洲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被哥伦布发现,先后沦为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1790年爆发反法独立战争。1804年1月1日独立,定国名为海地,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1915~1934年被美国占领。1957~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实行独裁统治。1988年举行首次民主选举。2004年爆发动乱,阿里斯蒂德总统流亡国外,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进驻。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22.3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10月起爆发霍乱,截至2013年1月,共造成7000多人死亡、60万人感染。
联合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联合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始于1993年。1991年9月29日海地发生军事政变,尽管国际社会作出了各种努力,让· 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总统的合法政府仍未能恢复。1993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成立联合国海地特派团。但是由于海地军事当局不予以合作,联合国海地特派团当时无法充分部署和执行任务。1994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940号决议,授权部署一支编制为2万人的多国部队,帮助维持海地的安全和稳定环境。1995年3月31日,以美国为首的驻海地多国部队向联合国海地特派团移交了维和使命。>>
2004年2月,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下台流亡后,联合国安理会向海地派遣了维和部队以帮助稳定当地局势。近来,海地反政府示威活动不断,暴力和袭击事件时有发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