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印家坑蓝氏   定居奉化的   山哈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fh.cnnb.com.cn/system/2014/06/06/010973811.shtml 在 2017-02-08 03:40:4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印家坑蓝氏:定居奉化的“山哈”--奉化新闻网
    新闻检索
印家坑蓝氏:定居奉化的山哈
http://www.fhnews.com.cn 奉化新闻网 14年06月06日 08:28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尚田镇印家坑村蓝家,这里是奉化乃至宁波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近日,记者走访了蓝氏后人发现,一座清代的古墓,几段残留的墙基,数幢古旧的民居……这几乎就是畲族蓝氏现存的所有印迹。本期《每周关注》———

定居奉化近300年

在前往尚田镇印家坑村途中,离村口约1000米处左侧的毛竹山上有一座墓。拨开墓碑前的几缕青草,“清故佩伟蓝公德配毛氏孺人之墓卒于乾隆26年”字迹清晰可见。

蓝佩伟何许人?他就是印家坑村畲族蓝氏的先祖。

蓝氏后人、今年54岁的蓝丁畅告诉记者,先祖蓝佩伟1731年从福建武平原籍迁徙而来。至于为什么迁移?上辈一代一代传下来说法有3种:一说,先祖的表兄触犯王法,被朝廷处以极刑并灭族,故逃难至此;二说,先祖违反族规,被逐出族门,遂迁移至印家坑村定居;三说,先祖响应朝廷“重农业、促经济、融满汉”的号召,迁移至奉化。但三种说法现均无从考证。

蓝方三是蓝丁畅的堂叔,他倾向于第三种说法。他说,听上一辈说,先祖蓝佩伟家财颇丰,在此地购田置地多达近百亩,整个印家坑村加起来,还不如他富有。

据记载,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时期。他们到达那里时,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因此,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蓝佩伟选择奉化山区的印家坑村作为自己的定居点,确实符合畲族的传统生产方式。

蓝方三说,他的堂兄蓝亦芳小学毕业,是他们这一辈中最有文化的人,而且非常能干,一手毛笔字写得很漂亮,而且会左手打算盘,这在当时没有几个人。他早年就外出学做生意,对祖辈的事情了解比较多,可惜已于多年前去世了。

蓝家目前最年长的老人叫蓝康定,今年82岁,也是蓝方三的堂兄,原印家坑村第九生产队的会计。老人身体倒还不错,但令人遗憾的是耳聋厉害,难以接受采访。

畲族风俗全无印迹

在察看了先祖蓝佩伟的墓之后,蓝丁畅陪着记者在蓝家转了一圈。蓝丁畅告诉记者,蓝家现在共有17户78人,属印家坑村第九生产队。他是生产队长,所以这里的情况数他最熟悉。他说,因为山林和田地的收入不高,大多数村民在附近的企业上班。

走进一个石头垒作围墙的院子,里面是一排5间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蓝丁畅说,这是目前蓝家保存最为完整的老屋了,至今有200多年了。记者发现,从围墙到柱子再到门窗,蓝家老屋与当地的民居毫无二致。蓝丁畅指着柱子上方的建筑木构架说,他以前做过30多年的泥水匠,从来没见过上面雕刻的图案,但是否与自己民族的风俗有关,他也说不上来。

从院子里出来往左走,沿路有不少残破的房屋,有的只剩下一段墙基。行了约30米,就到了蓝丁畅的老屋。老屋破旧得厉害,已经不能住人了。他隔壁住的就是蓝康定,老人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养神。蓝丁畅说,现在住在老屋的村民已不多了。

继续前行,一座名为“西兴庙”的小庙赫然入目。据介绍,西兴庙是200多年前蓝姓和印姓两家共同筹资建造的,是两家长期以来和睦相处的见证。可惜多年之前被毁,眼前的西兴庙是新修的,难已见当年的风貌。

至于畲族的风情风俗,可以说影迹全无。蓝丁畅说,这么多年下来,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全和当地村民融合了,只有这个“蓝”字,还在提醒自己是畲族的。

畲族蓝家少为人知

在奉化,很少有市民知道,印家坑村还聚居着一个少数民族———畲族。这可能和蓝家人口稀少有关。

据蓝丁畅所知,蓝家移居到城里厢有1户,锦屏街道西圃村1户,江口街道朱应村1户。另外移居鄞州区梅墟1户。加上住在村里17户,在奉化,蓝家总共也就百来口人。

外地畲族蓝姓、雷姓的倒是经常找上门或打来电话联系。

去年10月,温州瑞安市汀田中心小学教师雷本科辗转找到了蓝丁畅家。雷本科现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以挖掘、传播畲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四处搜集畲族始祖龙麒的故事,著有畲族儿童文学作品《少年龙麒》。他和蓝丁畅聊了数个小时。今年2月,雷本科又寄来《少年龙麒》一书相赠。

雷本科为什么会找上蓝丁畅,只因“蓝雷钟三姓,本是一家人”。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他们始终认为本民族三大姓,即蓝、雷、钟,本为一家人。正如畲族史诗《高皇歌》所云:“蓝雷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那么,与古时相比较,现在为何没出现盘姓?各地蓝氏宗谱均有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盘王驶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无传(可能漂居海外)。从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说明宗谱的这一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蓝丁畅告诉记者,祖辈似乎有什么隐讳,很少和晚辈说起先祖的事情,这样一代代下来,他们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家族的事几乎都是从网上获知的。

寻根认祖出现转机

知道先祖蓝佩伟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蓝丁畅萌发了去武平寻根认祖的念头。但是,在网上查阅后,他发现困难不小。

一是武平蓝氏分居四处,先祖到底来自哪个镇哪个村,难以确定。寻根不知从何处下手,犹如大海捞针。

二是由于文革时蓝氏宗谱被毁,现在大部分蓝氏后人都没有见过蓝氏宗谱,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就连排行都搞不清楚了,无法和武平那边的排行对接。蓝丁畅所知道的排行只有“家、亦、秀、明、旺”5个,他是“秀”字辈的。他说,他在网上查了武平蓝氏的排行,却对不上。据传,1901年印家坑村蓝氏曾修补了蓝氏宗谱,如果蓝氏宗谱当年送去武平祖庙保存的话,两地的排行才有可能对接上,再查询当地的蓝氏宗谱,就有可能找到先祖蓝佩伟的线索。

今年5月16日-18日,首届中华蓝氏宗亲联谊会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会在安徽六安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各界蓝氏宗亲代表4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应组委会的邀请,蓝丁畅和哥哥蓝忠畅、儿子蓝武林3人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蓝丁畅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来自福建武平县大禾乡源头村蓝礼永告诉他,曾听长辈讲起过有一位先祖迁往奉化的事。蓝丁畅喜出望外,马上把印家坑蓝家的情况向他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托他到武平寻访,双方互留了电话。蓝丁畅盼望着早日踏上寻根认祖的路。

建个畲族特色文化村如何?

据2009年6月的调查数据表明,奉化有回、满、藏、彝、壮、苗等22个少数民族,2986人,分布在全市11个镇、街道。但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后来从外地迁入或者是散居的,而印家坑村是畲族蓝氏近300年的聚居地,她具有其他少数民族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在奉化乃至宁波市都是唯一的。

因为唯一才有价值。建立畲族特色文化村,不仅对于印家坑村畲族蓝氏,而且对于奉化旅游,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那么,畲族特色文化村怎么建?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畲族蓝氏文化遗迹,除了蓝佩伟墓、上百年的几幢老房子,已很难找到其他印迹了。当务之急是要通过保护、挖掘、引进等办法,不断充实畲族蓝氏文化。一是要严格保护好现有的几幢老房子;二是蓝氏家族新建房屋须在原宅基地上统一规划,按照原来的布局和式样建造;三是要搜集蓝氏家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包括农具、家具、器皿、服饰等,也可前往外地蓝氏家族聚居地引进。

在采访中,蓝丁畅向记者透露了建一个畲族蓝氏陈列馆的想法,但苦于缺乏资金,一直未能启动。他希望有关部门或者企业界的有识之士一起参与开发建设。

相关链接

◇畲族起源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云南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有学者认为,畲族与瑶族同源于湘鄂一带的武陵蛮、五溪蛮;也有认为是古代闽越族遗民的后代。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文化艺术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山歌是畲族文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在畲族民间广泛流传,它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述了畲族始祖龙麒降生、平番、封侯的故事。

◇传统节日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初三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初三定为节日。这一天,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举行祭祖活动。

稿源: 奉化日报 编辑: 陈楠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访客留言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C) 2005-2010 www.fh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奉化市委宣传部主办 奉化日报社承办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支持
浙新办[2005]31号  浙ICP备06017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