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崇左市风土人情概览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ongzuo.gov.cn/zjcz/jjcz/ftrq/201504/t20150402_12206.html 在 2018-03-22 14:36:4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崇左市风土人情概览_中国崇左

崇左市风土人情概览

发布日期: 2015-04-02 00:00                

崇左采茶舞
采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钦州一个打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也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从此以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4、5代人的传教,流行崇左的采茶戏,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
采茶舞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间采茶队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采茶舞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采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唢吶为主,再伴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随着社会发展,采茶舞由原来群众自发组织发展到乡镇、县文艺团体来排练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龙摆尾』的采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1981年以后,经过艺人改编的采茶剧《改风水》、《绿叶扶花》、《选女婿》等节目先后参加南宁地区、自治区文艺大会演出。《绿叶扶花》还获得南宁地区1985-1986年剧本创作三等奖。崇左采茶舞现在仍不断创新,但其音乐曲调、表演动作、服装道具均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抢花炮
抢花炮是崇左市左州镇人酷爱的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左州镇开展抢花炮活动历史悠久,其起源于左州镇一座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兴建的金山观音庙的传说。传说这座金山观音庙能显灵,凡是到庙里祈祷的都能消灾解难。人们为报答观音恩赐,从道光年间起,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在金山脚下举行抢花炮、舞狮、舞龙、舞麒麟活动。年复一年,农历二月十九便成为当地传统节日。左州镇抢花炮一般进行三场,第一场抢头炮,又名『丁炮』,寓意人丁兴旺;第二场抢二炮,又名『财炮』,寓意财源茂盛;第三场抢三炮,又名『贵炮』,寓意加官进爵。新中国成立后,破除了其中的迷信观念,并进行了改良,形式上仍有头炮、二炮、三炮之分。现在,『花炮』为一圆形铁环,置于送炮器上,靠送炮器引爆的冲力将铁环射到高空。参战的队伍每队10人。抢炮前,各参赛队站立场中,裁判以哨声为令。令下,送炮器将铁环射向数十米高空,各队蜂拥而上,队员配合默契,用挤、扳、钻、藏、护、传、拦等技巧,经长时间争夺后送到裁判席为胜。20世纪90年代,抢花炮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壮族花朝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 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著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壮族斗牛
西班牙斗牛在世界久负盛名,而壮族也有斗牛的习俗,且毫无逊色于西班牙斗牛,别有一番情趣。与西班牙人牛相斗的方式相比,壮族斗牛是两牛角斗,常常是两头大牯牛相斗,可以是水牛相斗,也可以是黄牛相斗。壮族斗牛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一般在秋收后至立春前,具体时间由各村代表商议而定。看斗牛如同赶歌圩,届时,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均云集斗牛场,各自带上铜鼓、唢吶来为自己的参赛队吶喊助威。斗牛场一般选择在四面是山坡,中间有块平地或者河滩的地方,比赛地点不固定,一般每年轮流在一个乡或一个村进行。一般情况下,每个村寨派一至两头牛参赛。赛前的大牛牯有专人饲养两三个月,期间给它喂蜂蜜、猪油、盐水、烧酒等物,故参赛的大牯牛每头都是非常剽悍强壮。参加角逐前的大牯牛要经过裁判分门别类量出级别后,在同级别中通过抽签确定对手和比赛顺序,一场别开生面的争斗才能开始。只听『嗵!嗵!嗵!』三声铁炮声响,两头斗牛的主人各自撒缰放绳,只见早已迫不及待的斗牛红着眼径直逼近对手,两头牛角『咔嚓、咔嚓』地互相碰撞。这时,四周的人海中,锣鼓喧天,吶喊阵阵,人群随着斗牛移动而团团转,场面紧张而激烈,精彩迭出。若两头牛势均力敌,长时间相斗还难解难分时,小伙子们便取来牛绳,栓住两斗牛的后脚,把互不相让,斗红了眼的两斗牛拉开,休息几分钟后再继续角斗。两牛相斗,除了抵角外,可互攻其头部、脖子等部位,只要能把对方赶跑或顶倒,就算稳操胜券。获胜的大牯牛以红绸披挂牛角或牛颈,人们放鞭炮拥牛回村,是夜,全村男女老少和牛主人的亲朋好友,通宵达旦地欢歌畅饮,以庆胜利。斗牛是壮族古老的一种传统竞技方式,传说在宋朝已经盛行,它不仅是人们的竞技娱乐,而且是为褒奖养牛能手。因此,在斗牛比赛中能折桂摘冠的牛王,其主人不仅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励,而且还因其为全村增添荣誉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慕,如是青年的小伙子还会受到年轻貌美姑娘的青睐。
南路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慢板类);采花、喜调(中板类);快喜调、高腔(快板类);哭调、寒调、诗调(散板类)等。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剧目有《解臼》、《双状元》、《双花配》、《宝葫芦》、《百鸟衣》等。
壮族的『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熟知的中元节。但在壮族地区,壮人却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有关而得名。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都变成鬼,并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在忙于筹办给祖宗(家鬼)祭拜的活动。至于无家无亲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就听说谁谁在荒山上听到『鬼哭』,谁谁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托生』……
祭拜『家鬼』,这是人们对祖宗寄托思念的活动,情深义重,理所当然。至于『野鬼』之说,那便是无稽之谈了。但是,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的: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跌河而死;『野鬼』之说,便是告戒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别乱到山溪、河流附近去游玩。
各地过『鬼节』的节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特别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时言行中注意礼节,切忌骂人、闹架(给祖宗回家有个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让祖宗能够乘兴回来,放心回去);把供品备好,如喂肥鸭子(因每家必杀鸭,故又称『鸭儿节』)、备足猪肉、酿好醇酒、选好糖饼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能干的治家本事。此外,还要用纸做的房子、衣服、元宝等供与厅堂。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十四、十五两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相当于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动,包括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进行热闹的聚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别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举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理由是防『野鬼』跟随祖宗进家,传说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静。不过以卫生的视角来看,也许这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活动猖獗,所以人们就乘清早天气清爽、蚊蝇尚未出来活动之机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动。十五晚上为『送祖』日,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十六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经有了儿女的通常都要统统带回来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亲。如果有几位姐妹已嫁出去,这天可谓是『不约而同』聚到一起了,而众『表』们(各兄弟姐妹的儿女们)也难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着热烈而和睦的祥和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便给壮族『鬼节』的这一天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主办:广西崇左市人民政府

承办:广西崇左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邮箱:

崇左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桂ICP备:15007125号 网站标识码:4514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