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ln.people.com.cn/n/2015/1211/c346452-27296371.html 在 2018-03-07 17:11:0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从《金枝欲孽》到《芈月传》 “宫斗剧”魅力何在?--辽宁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金枝欲孽》到《芈月传》 “宫斗剧魅力何在?

2015年12月11日10:46    来源:大连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2年,郑晓龙的《甄嬛传》火遍国内各大卫视。此后数年间,一轮轮的播放都没能完全熄灭这部电视剧的火爆。这部因制作精良而获得口碑与收视率双赢的“宫斗剧”,为之前红火一阵却乱作一团的各种“宫斗剧”正了名--“宫斗剧”也不是只有胡编乱演的“戏说”,“宫斗剧”也可以用严肃的方式认真演绎。

2015年11月30日,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月为主人公的历史剧《芈月传》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开播,收视率稳定在2%以上,并引发新一轮的热议风潮。《芈月传》开播还未过半,剧作的优劣之处还不宜妄下定论。但由《甄嬛传》和《芈月传》引发的“宫斗剧”热播现象倒是值得探讨。

宫斗剧”是

中国传统“权谋文化”的文艺表现

2004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清代古装剧集《金枝欲孽》播出。此剧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被戏称为“宫斗剧”的“始祖”。此后,各电视台陆续播出了《大清后宫》、《宫心计》、《美人心计》、《美人天下》、《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倾世皇妃》、《武则天秘史》等等以宫斗题材为主的电视剧集,至《甄嬛传》时达到顶峰。

所谓“宫斗剧”,基本是以中国古代宫廷中的“后宫”为戏剧背景,以女性群像为主要刻画对象,情节以后宫女性之间勾心斗角的各种权谋为主,常常表现出“以恶制恶”的思想倾向。“宫斗剧”被许多观众认为是中国传统“权谋文化”的一种文艺表现。而当下对《芈月传》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尽管导演郑晓龙强调其创作《芈月传》的初衷“就是想展现出一个女人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的成长过程”,是想创作一部严肃的历史剧,但已经播出的剧集以及曝光的整个剧情来看,《芈月传》并未脱离“宫斗剧”的窠臼,仍旧是一部以女人为爱、为权争个你死我活为主线的后宫戏。

“小格局中求细腻”

到“大格局中求严谨”

金枝欲孽》到《甄嬛传》、《芈月传》,“宫斗剧”的发展呈现出由“小格局中追求细腻”到“以美女明星为卖点”的粗制滥造,再到“大格局中追求严谨”的创作走向。

在最早的《金枝欲孽》中,受拍摄条件的限制,剧中的场景主要都限制在室内,不多的外景也有严重的“舞台布景”感。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利益之争也甚少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欣赏过《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等严谨、大气的历史剧的内地观众,《金枝欲孽》式的“宫斗戏”实在难掩其场景的失真与格局的狭窄。但这部电视剧在内地网络媒体上却赢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其原因在于导演精心架构戏剧结构,细致编织故事情节使其环环相扣,并且特别注意对人物情感与心理变化的细腻刻画,使得人物“由好转坏”的过程逐步呈现,人物性格发展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因此,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逐步被角色的性格魅力“抓住”,而忽略其在史实、真实性等方面的缺陷。《金枝欲孽》由此得以在小格局中获得大成功。

而其后许多跟风之作则显示出一种创作上的不严谨甚至敷衍。很多“宫斗剧”情节一味重复、复制,姐妹反目、慢性毒药、苦肉计策、牺牲感情等大同小异的故事设置毫无新意,剧情注水、拖沓现象严重,剧中的历史背景也一味地胡编乱造、随意肢解。一些剧作仅仅依靠几个大牌明星支撑而不顾及品质,在电视剧市场上浑水摸鱼。大批粗制滥造的“宫斗剧”的播出不仅使观众对此类题材作品审美疲劳,更导致观众对“宫斗剧”品质的失望,一些剧作的收视率创新低。

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甄嬛传》初播时,尽管有郑晓龙的金字招牌,但很多观众仍旧不看好此剧。这部电视剧的口碑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直至爆发的。这部剧既吸收了《金枝欲孽》中对人物情感心理与性格变化进行细腻表现的优点,同时又在场景、服装、习俗、礼仪等多方面下足功夫,力求还原真实情境,并在后宫“女人戏”中增加了一些政治事件与背景,将宫闱之争向外进行了一定的延展。这种处理使得这部“宫斗剧”在“戏说”之外具有了一定的严肃意味。如果说《金枝欲孽》作为“宫斗剧”是古装版的言情剧,《甄嬛传》就是“宫斗剧”中的正剧,虽为演绎却不轻浮。

郑晓龙及主创人员在关于《芈月传》的各种媒体访谈中所谈及的内容看,这部电视剧沿用的仍旧是《甄嬛传》的创作思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场景的还原中,以后宫女人的“权”、“爱”争斗为核心情节,以女性角色的心路历程及宫闱争权中的人性异化为情感与思想主线来演绎一场“宫斗剧”中的“正剧”。至于作品是否真如主创所希望的那样,还需要后面播出的剧集来证明。

宫斗剧”缘何能在电视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04年到2015年,“宫斗剧”在电视荧屏上伴随了观众近12年。其间,不少粗制滥造的“宫斗剧”播出时,曾有过观众“边骂边看”的现象。2012年,随着广电总局对“宫斗剧”、“穿越剧”的一纸禁令,“宫斗剧”迎来了一个冰封期。2015年岁末,随着《芈月传》的开播,“宫斗剧”的第二个收视高潮似乎又到来了。几起几落中,“宫斗剧”缘何能一直在电视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认,带有“戏说”性质的“宫斗剧”有其自身魅力。

首先,“宫斗剧”的“戏说”模式就决定了这类电视剧在故事情节的编撰上比历史正剧有更大的创作空间。编导可以在历史真实之外通过不同的情节设置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其“戏说”的本质特点又使得很多“巧合”、“传奇”都可以被观众接受,成为剧情发展的“情节点”,进而吸引观众。

其次,“宫斗剧”中女性人物是核心,男女爱情纠葛也是重要看点。因此,“宫斗剧”很容易利用明星效应,通过男女明星的组合来实现其商业宣传的目的以及吸引明星粉丝的观看。

第三,“宫斗剧”中的勾心斗角,尽管在思想上因其宣扬“以恶制恶”的“权谋之术”而被诟病,但围绕“斗”字却容易形成剧情的紧张、激烈,有利于悬念的制造。这一点符合部分以娱乐性为观看目标的观众的需求。而一些“宫斗剧”在“斗”的问题上做文章,宣称是古装版的“职场宝典”也迎合了部分观众在职场压力中寻求宣泄的潜在心理。

此外,“宫斗剧”因为表现的是古装宫廷生活,因此在人物的服装、首饰上极尽华美,有较强的视觉审美效果。《甄嬛传》等“宫斗剧”还涉及到一些古代礼仪、饮食与文化现象,包括引起争议的《芈月传》中对“六艺”、“三礼”、“六乐”等知识的传播,对“风雅颂”、“诗言志还是诗言情”的探讨,尽管有“掉书袋”之嫌,但也的确引起部分观众的兴趣。因为每次这些剧集播出时,都会有一批观众会对其中的衣、食、住、行、言等细节进行“考据”式的查证。

宫斗剧”得以流行并重新成为观看焦点的另一原因多少有些吊诡。因为几乎在全部的“宫斗剧”中都会有一种模式:无论在后宫争斗中多“恶”的女人,一定有她死心塌地爱的男人,她所有的恨与恶都由嫉妒而生,而嫉妒的背后却是爱(无论这种爱的缘由是什么)。而剧中的女主角几乎都是由单纯、天真的善与美的代表经过爱恨情仇之后割舍真爱而登上权力的顶峰。由此,反面人物常常有让人怜惜之处,比如《甄嬛传》中的华妃,正面主角又常让人扼腕叹息其人性的失去。这种人物形象处理上的“灰色”化,显示出人物的复杂性,多多少少击中了现代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游离于好与坏之间的迷失感与分裂感。

(责编:孝媛、汤龙)

推荐阅读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热门资讯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