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内蒙古文化你了解多少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northnews.cn/2016/0615/2199494.shtml 在 2017-07-05 14:34:5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内蒙古文化你了解多少_旅游_正北方网

正北方网 > 新闻 > 旅游 > 正文

内蒙古文化你了解多少

作者: 责任编辑:Jerry 2016-06-15 09:20:00 来源: 正北方网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邻,总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简称“蒙”,省会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

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高原为主,大多数的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通称为内蒙古高原。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以及东胡人在此过着游牧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惯。蒙古人喜欢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人或是交往中有着献哈达的礼节,往往还会伴随着吟唱和祝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精确的概括为“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

【传统民俗】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

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传统技艺】

“搏克”是蒙古语,有着结实的意思,被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之一,属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搏克发展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流行,元朝时开展最为广泛,到清代时在草原上已经广为流传。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演变的阶段。搏克运动有着古朴而庄重的比赛形式,都会在激情悠扬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的场地没有特殊要求,一块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质地面就可以了。选手们均身着特制的“卓得戈”,挥舞着壮实的手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动物形态的舞步入场。比赛的规则更是简单明了,没有时间限制,参赛者也不分体重,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

【传统舞蹈】

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誉,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大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文化,进而孕育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会在节庆或是闲暇的时候进行,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合,成群的人们载歌载舞。安代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入场欢跳,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根据音乐的节奏与领唱的歌手相应和即可。

在安代舞发展的几百年来,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性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爱戴,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内蒙古地区,在蒙古族的宗教仪礼以及“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

【传统音乐】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乌力格尔是一种集蒙古说唱艺术之大成的曲艺形式,蒙语意为“说书”,民间称为“蒙古书”、“蒙古说书”或是“蒙古琴书”,其主要流传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集的地区。

乌力格尔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口头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被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另外一种便为有乐器伴奏的。在乐器伴奏中使用马头琴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潮仁乌力格尔”,而采用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胡仁乌力格尔”。乌力格尔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成吉思汗时代便出现了这种艺术形式,起初表演的题材大多为神话故事,后逐渐丰富。乌力格尔对于广大的蒙古族人民众来说,已经不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更是他们用以学习知识以及培育精神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乌力格尔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文化】

    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将“中国马都”荣誉称号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成为中国唯一“马都”。从此,“中国马都”成为锡林郭勒盟旅游最牛名片,锡林郭勒盟各地旅游景区挖掘马文化内涵、开展马种改良和马产品开发、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马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性空前高涨。

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和马文化历史悠久,历史资料显示,自1732年索伦部定居于呼伦贝尔草原开始,马产业就始终伴随着草原儿女的生产生活。如今,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完美融合。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马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笔者在鄂温克旗走访时发现,当地牧民开始对马匹饲养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马制品销售、马术训练、马业协会等新兴马产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骑马乘驼、马拉爬犁、马术表演等旅游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马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牧民养马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据了解,2010年鄂温克旗马匹数突破3万匹,2014年已升至38532匹。

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业主斯仁达瓦介绍说,马作为我们草原儿女的朋友,在过去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家庭牧户游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不仅兴旺了自家的旅游点,还带动了周边许多牧民家庭的养马育马热情,感染大家都来从事旅游活动,转变仅仅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大家都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来内蒙古拍马、骑马、感受草原马文化是游客不二的选择。内蒙古正在以新型旅游业态产品为载体,充分发挥摄影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建立马文化、马运动、马旅游平台,激发群众对马文化旅游的兴趣,营造全区范围马文化旅游氛围。

今天,一个《千古马颂》的草原创造,圆了草原一个梦,纵情“中国马都”锡林浩特造型独特的阿金奈马文化演艺厅,回溯久远的时空,感悟着天与地的草原,倾听着人与马的传奇。

“《千古马颂》填补了自治区马文化全景式演出的空白,凝聚了马背民族几代人的夙愿,堪称国内首创;是一部将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充分彰显内蒙古民族文化优势,展现草原人民自强不息时代精神的驻场演出。” 项目创意策划相关负责人说。

QQ截图20160615091243

 

欢迎加入"99街"微信报料,微信公众号:nmg_99jee

新闻热线:0471-663512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电话:0471-6635129 | E-mail:north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