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国人民大学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498/20001020/279057.html 在 2020-05-12 14:32:4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人民网-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国人民大学

 
2000年10月20日06:12


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国人民大学
 任达

    

    中国人民大学是由1937年我党在延安亲手创办的第一个高等学府---陕北公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6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经过一代代教职员工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国家在上述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60多年的历史,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关怀联系在一起,与众多历史伟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与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联系在一起。 
    一、毛泽东同志关心、爱护陕北公学,为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批热血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全国各地和海外汇聚到延安。当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一所大学,吸收广大有志青年,为抗战培养大批急需的干部人才,承担起为民族解放事业造就革命先锋的任务。中央委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筹建陕北公学,并由成仿吾担任校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的建立和发展非常关心,对陕北公学的青年学子非常爱护。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来到陕北公学发表演讲。著名的《论鲁迅》(1937年10月19日)和《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4月1日)两篇著作,就是根据他在陕北公学的两次演说整理的。后来他在给陕北公学的题词里,又概括地表述了陕北公学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解决。”这段话成为一批批陕北公学热血青年的座右铭。
    1937年到1939年两年间,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入党。毕业生高呼“毕业上前线”,分赴抗日前线,点燃起全民抗战的烈火。毛泽东充满激情地说,陕公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这些话,极大鼓舞了陕公师生。毛泽东同志还亲自为陕北公学规定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 
    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的关心和厚爱,为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倾注了心血,而且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校和发展规定了方向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直至后来的华北大学,这所学校发展和壮大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心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等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随后任命原华北大学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澜、林伯渠、何香凝、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亲临成立大会。刘少奇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其它的大学。”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校目的和办学任务。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把中国人民大学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为两点:第一,为国家培养建设骨干;第二,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这所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给予了无比关怀和大力支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悉心关怀和指导,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办学形式、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50年建校之初,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经费占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部概算的1/5。1954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高等教育部除对高等学校进行一般领导和管理外,应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工作重点,取得经验,推动全面。1954年12月,高等教育部发文,第一次确定6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名列第一。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倾注了心血,而且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规定了方向。从1950年到1965年的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大影响的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很好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生命,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生并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革”期间,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中国人民大学停办8年之久。“文革”之后,百废待举,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办学殚精竭虑,特别是复出之后主持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更是积极主张恢复中国人民大学。他曾经多次指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并指示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69页)。他还对中国人民大学过去的工作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他的亲切关怀下,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恢复。
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就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1978年,国务院在批准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同时,将中国人民大学列入重点大学之列。1980年、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均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生并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复校以后至今的20多年,中国人民大学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不断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一时期成为学校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学校在学科设置、专业布局、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赋予中国人民大学新的生机,中国人民大学正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走进新时代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1997年校庆时,江泽民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保持文科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提出了殷切期望。李鹏、李瑞环、李岚清也曾题词,勉励中国人民大学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勿忘实事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过去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办学方针、任务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江泽民、朱镕基、李岚清等还多次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前去讲课,或就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征询意见。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大学的关心、信任和所寄予的殷切希望。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得到了党和政府更多的支持。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当前国家正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又列入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之列,获国家重点支持。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人民大学继承和发扬学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始终牢牢把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在当代中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学、新闻学、金融学、清史等一批学科在国内居于一流水平,学校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在全国高校文科学科中居于前列。中国人民大学组建50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人才16万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切,都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期望是分不开的。
面向新的世纪,人大师生正抓住机遇,励精图治,致力于把中国人民大学办成一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大学,办成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为主,适当发展理工科,文理渗透,结构合理,多数学科具有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正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走进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00年10月20日第四版)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2000年-今)

订汇市短信 通财富之路
第一时间获得精辟、独到的各币种直盘或交叉盘实盘即时操盘建议,可随时退订。
字号 】 【关闭窗口
打印版 察看感言 Email推荐

热门评论文章

请 注 意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关键词: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