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16/c83084-25025310.html 在 2019-09-15 09:45:1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独家专访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新闻报道-人民网
七一社区        注册

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独家专访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

任春

2014年05月16日08:52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

欧阳夏丹,央视《新闻联播》里最年轻的“国脸”。

从“海漂”到“北漂”,一路打拼,“阳光”是她的标签。

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她是幸运的,是成功的一种模板。

可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坐得住“冷板凳”守住初心,在看不见未来时积蓄能量,于热闹纷纭中保持清醒……这是欧阳夏丹的青春选择。

在不少人追求速成、不甘于等待、耐不住寂寞的当下,欧阳夏丹的成长经历,是种启示。

与她整天为伍的是剪刀、尺子和修正液

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坐在《新闻联播》直播台上、受亿万观众瞩目的欧阳夏丹,当年做的第一份工,竟是装订人事档案。

那是1999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优秀毕业生,欧阳夏丹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意气风发的她,满心想着可以拿起心爱的话筒,一展才华。

可那时新闻频道每个岗位都有了主持人,台里安排她先到行政办公室帮忙,工作内容是装订人事档案。

每天早上八点钟,她准时上班,打开抽屉,一页一页检查员工档案,看看有没有写错或者遗漏信息,发现了就动手改正或填补。

剪刀、尺子、修正液,那段日子,欧阳夏丹整天和这三样为伍。

3个月过去了,同事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身背双肩包、扎着两根小辫子、笑起来声音很响的姑娘。

可下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爱笑的姑娘却笑不出来。焦虑一点点吞噬耐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头啊。

和她同时进入电视台的同学,已经陆续有了属于自己的栏目,干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整天干着不相干的事。能不急吗?

可以诉说苦闷的,只有远在桂林当医生的妈妈。读高二那年,爸爸因病去世后,妈妈撑起了家。

电话那头,妈妈语重心长:谁规定年轻人刚进单位就一定要被安排到对口的岗位上?挑大梁的想法没错,但要看机会。没准儿领导就是在考验你,看你愿不愿意干小事,能不能先把小事干好,看看你是不是一个眼高手低的孩子。

妈妈的话,让她心里见了亮。

“小事做好才能成大事。”开开心心上班,把订档案这活儿干利索,有机会就实地去观摩前辈们怎么主持。这样一想,“冷板凳”倒坐得热乎起来。

不久,电视台策划搞一场华人新秀歌手大赛,决定女主持人启用“新面孔”。有人和导演提议:台里分进来个扎辫子的小姑娘,整天乐呵呵的,看着蛮有灵气,可以找她试试。

导演找到订档案的夏丹,聊后,当场定下她来主持。

彩排时,当化好妆、穿上晚礼服的夏丹走到导演面前时,导演急了:“谁把我定的人给换了?!”

“上妆”的欧阳夏丹不仅在外表上变了个人,专业素养上的出彩发挥更令在场的同行和观众惊艳。

晚会顺利播出以后,新闻频道的领导对她说:准备准备,上节目吧。

别人逛街、唱卡拉OK、旅行时,她仿佛一个绝缘体,安静地活在自己的节目里

“阳光”是欧阳夏丹的标签,细数她做过的节目,却多是在寂静的黑夜中开始的。

1999年的9月23日,欧阳夏丹在《上海早晨》开启了她主播生涯的首秀。

《上海早晨》是一档从早晨七点到七点半的直播节目,作为一个新人,要身兼播报、读报和访谈三项任务,压力可想而知。“感觉自己还没在游泳池里适应,便被一下子推进了大海。”

闹钟是她的伙伴,一个不够,她在床头摆了两个。每个工作日的凌晨3点45分,震耳的铃声都会把她从睡梦中拖拽起来。

因为太早,那时没有专门为早班播音员化妆的化妆师,欧阳夏丹就睡眼忪惺地对着镜子自描自化。

4点多钟,外面天还黑着,她已经摸进了办公室,对着电脑检索新闻流程单;刚送来的报纸摊了一桌子,通过快速阅读,她和同事们圈出当天读报的重点;而在前一晚,她已经在睡前做好了翌日将要面对面访谈环节的功课。

一周5天,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她似乎与晨间节目有缘。后来到央视,担任《第一时间》的主持人,一干就是6年,和她做伴的还是闹钟。

刚开始的两年,没有替补主持,欧阳夏丹最怕的就是生病,病了也要挺着。

做新闻直播,耽误不起。为了确保早晨上节目的状态,她推掉了几乎所有晚上的邀约和应酬,给自己立下了死规矩;晚上9点半前,必须躺在床上。

主持人听起来是个热闹的行当,她却过得异常清静。

当别人逛街、唱卡拉OK、旅行时,她仿佛一个绝缘体,安静地活在自己的节目里。二十几岁、性格活泼、爱玩爱笑的欧阳夏丹,过着不像那个年纪女孩的生活,早睡早起,更多地与自己相处。

算下来,《上海早晨》两年,《第一时间》六年,2000多个日子,美妙而又躁动的青春,她都是这样静静度过的。

寂寞吗?有点。苦吗?不苦。

“有那么多观众陪着我呢!”说完,招牌笑声响了起来。

接触过欧阳夏丹的人,都知道她的笑实在有特色。她在《第一时间》的搭档、主持人马斌总结得最到位:“(那笑声)直通通地,仿佛直接打心底里迸发出来似的,一听这笑声就觉得这人特别豁朗实诚,不藏小心眼儿。”

北京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流鼻血。她“没心没肺”,乐呵呵地和朋友说:这叫开门红

机遇如阳光,人皆想得。可是,想沐浴阳光,就要不停歇地追逐太阳。

在上海工作了四年,欧阳夏丹凭着努力从订档案的小姑娘成了电视台的当家花旦之一,声名鹊起,不但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果丹皮”粉丝,还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日子过得舒心安逸。

“海漂”不漂了。一切,裕如不迫。

这时,在央视经济频道任职的一位校友向她发来英雄帖:“我们正在组建一档全新的晨间节目,需要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女主播,要具备将观众从被窝里唤醒的感召力,我觉得你特合适,速来试镜。”

试就试呗,她跑去北京录了影。

一直惦记着找阳光型主持人的制片人,一看见她的名字就笑了,“欧阳夏丹”,简直就是“夏天红彤彤的太阳”嘛;再看她的主持,更是喜出望外,“太契合了,你就是我们需要的阳光”。

可真到了做抉择的时候,就像一块大石头投进了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真要放弃上海安稳的生活、渐起的名声,去北京重新开始吗?好不容易结束了“海漂”,苦日子熬出了甜头,再去当“北漂”?如果跑到北京,发展得不好怎么办?

一个个大问号,压在心里,沉沉的。

大学班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问谁都不管用,问问你自己的心,到底是安于目前的舒适稳定,还是趁着年轻再去闯一闯?

2003年8月,拖着四只大箱子,欧阳夏丹只身来到了北京。

第一天,北京干燥的气候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流鼻血。她“没心没肺”,乐呵呵地和朋友说:这叫开门红。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漂泊,不易。尤其是放弃了优渥的条件,再一次,从头开始。

《第一时间》初创之际,团队里的同事个个如同打了鸡血,玩命儿地干,都奔着“打造国内最棒的晨间节目”这个目标往前冲。

“新北漂”夏丹,也拼了。

晚上8点半,台里碰头会,负责人将第二天要播的新闻列成表格,人手一份。主持人马斌、夏丹一起讨论: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什么反应,如何去聊这个话题。两个人“过堂”后,赶快休息。

凌晨4点起床,早晨7点,夏丹便会带着她阳光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准时出现在《第一时间》,“以资讯唤醒每一天”。

夏丹清新的播报、马斌诙谐的读报,让《第一时间》一推出就受到欢迎,收视率一路飙升。

观众留言:看到主持人夏丹充满阳光的笑脸,感觉一天都有好心情。

而给观众带来阳光的背后,是她与黑夜、与孤独、与自己的战斗。

刚开始,她不是央视正式员工,没有通行证,每天凌晨到台里上班,都要先去传达室敲窗户,将里面睡得正香的看门人唤醒,为此常遭白眼。两年后,她终于有了证件,证件发下来的那天,她如释重负,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再也不用去敲传达室的窗户了。

水土不服,再加上高密度的工作节奏,令欧阳夏丹体力透支。到北京的第一年,她总是莫名低烧,常常一个人夜里去医院挂点滴。

租住在上世纪80年代造的老房子里,孤独不时来袭,委屈的泪也曾不由自主地挂在脸上。

可再难,她也没想过放弃。她喜欢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2007年,带着阳光的笑容,欧阳夏丹收获了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

“时间白白流过去了,可惜,不学点什么,心里发慌”

欧阳夏丹总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因“幸运”,其实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寂寂执守。

这位当年北京广播学院的高才生,爱学习是出了名的。

在《上海早晨》那段时间,下了早班,夏丹不是选择回宿舍休息,也不去逛街,而是到英语口语培训班去学习。

每天一下班,她连妆都来不及卸,骑上自行车,花上半小时一路狂奔到学校。中午因为要为《午间新闻》配音,而英语课要到12点才结束,她只能11点多请假离开,然后再骑车赶回电视台。

这个来去匆匆的学生,给当年的英语老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多年后再相逢时,老师还是感慨,“夏丹你身上有股不寻常的劲儿”。

回忆起那段“赶场”学习的经历,夏丹又是呵呵地笑:那时候多年轻呀,力气用不完。

很多人问她,你这么奔波图啥?要出国,还是考职称?

“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觉得时间白白流过去了,可惜,不学点什么,心里发慌。”

无用,即有用。

在一次双语晚会主持中,夏丹准确漂亮的英语发音,令来自外语频道的男搭档赞叹连连:真没想到,你英语那么棒!

“什么都不白学,总有一天都会用上。”

夏丹平时订阅了十多份报纸杂志,每次做专题前,她都会查阅相关资料集中“进补”;同行的经验,她更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分享和研究,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郎永淳的《爱,永纯》、芭芭拉·沃尔特斯的《试镜人生》……都摆在案头。

2011年9月25日,经过中央电视台公开选拔,欧阳夏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新闻联播》历史上最年轻的“国脸”。

“那些我采访过的有故事的普通人,成了照亮我的阳光”

每天压力那么大,为什么还能阳光拂面?夏丹说,她有自己的“光源”。

2013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中心着力推出了一个报道新品牌--《夏丹追新闻》。白天,她奔波于“两会”会场,捕捉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精彩瞬间;晚上,她又赶赴白岩松主持的《两会1+1》,结合白天对代表和委员的采访:从一张面孔、一个观点入手,延展至当日热门话题与白岩松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主持人、评论员,《夏丹追新闻》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腿脚快,更要脑子快,善于发现热点,驾驭话题。

进入央视10年来,那是她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体力、心力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连着几晚睡不着,怎么办?夏丹索性在脑海中“回放”那些在采访中遇到的特别有力量的人物和声音,给自己打气。

多年的采访,让夏丹拥有不少来自基层一线最普通的劳动者朋友:洗脚妹、高速公路收费员、乡村医生、保安师傅……在他们身上,夏丹感受到的是韧劲,是情怀,是一种特殊的能量。

“那些我采访过的有故事的普通人,成了照亮我的阳光。”

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湖北村官王金初大姐。

声音沙哑、卷着裤腿、走路像小跑、手机斜挎在肩上,像当年八路军背匣子枪一样的王金初,在夏丹心中,是“最阳光、坚强的大姐”。

几年前,夏丹贴身采访了这位村支书。王金初任职的百丈河村,10年前是湖北省英山县最贫困的一个村子,全村209户分散居住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她提出让乡亲们改走种茶致富的道路,反对的村民竟然点着了她家的屋顶,家里的锅被砸破,圈中的猪被毒死,可这丝毫没有动摇王金初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她照样起早贪黑,为乡亲们奔走操持。

整整一个星期,夏丹住在王大姐家,和她一起生火做饭,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下田干活,一起坐着摩托车颠簸着去大山里走访特困户,一起和村民比赛采茶……

最令夏丹难忘的,是和这位村官大姐并排躺在小院里的竹榻上,两个人脸对着脸,掏心掏肺。

“村民都把你家锅砸了,你还干这个村官,带他们致富,图啥?”

“那只是个别人起初不理解,既然我这个小村官是大多数村民选出来的,我就得凭良心干,要不然,就看着村里人这么一茬茬穷下去啊,说不过去哩。”

夏丹佩服这个瘦得像根柴似的中年女子,因为她有着压不垮的筋骨。

在王金初的努力下,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十倍,如今的百丈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示范村。

临别时,夏丹晒成了“黑妹”,村民们送给她的鸡蛋快要撑破了她的行李包。从此,她在百丈河村多了不少“亲戚”,其中最亲的,当然是王大姐。

“我遇到沟沟坎坎,就会想想王大姐,那么难她都过来了,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夏丹他们做的报道播出后不久,王金初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来北京开会的时候,她都给夏丹捎来小米、绿豆和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垫,每次她都会把嘴凑到夏丹耳旁,悄悄地问同一个问题:“妹子,嫁出去了没?”

解放周末,思想阅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解放周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