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沪西高级住宅街   愚园路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71994/node71995/node72000/node72014/userobject1ai77381.html 在 2018-04-27 11:34:1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全文检索:
高级检索 帮助
 上海概况  大事回眸  申江新潮  浦东开发  世博园地  长三角联动
 上海之最  名镇名街  名胜古迹  漫步申城  人物述林  海上剪影
特色志 >> 上海名街志 >> 四、历史名街 >>


沪西高级住宅街--愚园路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扩张势力范围,自清咸丰一年(1861年)起,租界当局强行在沪越界筑路。愚园路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公共租界工局部越界填浜筑路,以路东端常德路口的著名园林“愚园”命名。由于东邻市区,西通郊区,交通便利,地价低廉,又西临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中外达官商贾以及一些公司、银行纷纷在此择地建造洋楼别墅,使愚园路一带成为沪西高级住宅区之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花园别墅、公寓住宅,既融入了近代西方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又体现出上海的地方特色,同时它们也是上海城区建设发展的历史印证。诸多中外名人在此居住和生活所留下的生动的历史故事,为今天的愚园路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岁月的长廊里刻下不灭的痕迹。

    亨昌里 位于愚园路1376弄的亨昌里属典型的旧式里弄建筑。1925年,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资兴建3层新式石库门住宅,分列5排,共25幢,南北两弄口各有过街楼1间,分别通向愚园路和长宁路。建筑总面积3584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供两公司高级职员居住。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常委决议,在上海创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于该弄48号(今34号)。编辑部旧址建筑面积136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有假三层。楼下前客堂是会客室,室内以沙发等西式家具布置,后客堂是餐厅,两间由拉门隔开。二楼南间为郑超麟的办公室兼寝室,一派富贵人家的布置,当时常以搓麻将作为瞿秋白等党内领导人来编辑部见面开会的掩护。北间是黄 GAB64然的办公室兼卧室,陈独秀、罗亦农等也在此住过。常来编辑部的有周恩来、王若飞、罗亦农、谢觉哉、罗绮园等人。《布》刊从1927年10月24日创刊至1932年7月1日出版最后一期,在4年9个月的时间里共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1年4个月中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编辑部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宁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瑞兴坊 瑞兴坊(今愚园路1315弄)4号是新西兰共产党员、著名作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故居。这幢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1912年,东西向而建,露天水泥台阶可直达二层,屋内设施齐备。底层为汽车间和厨房,上层左侧是艾黎的卧室,中间为会客室和工作室,客房在右侧一间,东面庭园种植了主人喜爱的花卉草木。路易·艾黎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里,1927年来沪,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职,1932年起居住在此。1933年,艾黎加入上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结识了马海德、史沫特莱、艾德加·斯诺、宋庆龄等著名人士和潘汉年、冯雪峰等中共党员,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在他的掩护下,该寓所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见面地点和避难所。抗战期间,艾黎和朋友们积极开展工业合作社活动,组织生产自救,支援抗日战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曾3次会见艾黎,对他的工作深表赞赏。艾黎还创办了培黎工业学校,翻译了大量中国故事和现代诗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艾黎对中国的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都作出有益贡献,受到邓小平、李鹏等领导同志的称颂。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7年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路易·艾黎在沪寓所举行了勒石纪念仪式。1992年6月,愚园路1315弄4号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市级纪念地。

    岐山村 位于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宽敞的弄堂两侧是砖木混合结构的联体式三层花园住宅,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和一些富商分别投资建于1925~1930年。建筑墙面有清水砖墙和水泥拉毛两种,室内布置考究,洋松打蜡地板,壁炉、卫生设施皆有。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曾长期居住于岐山村。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识派”和“心理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的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于松江,大学里师从瞿秋白、田汉,同学中有丁玲、王剑虹等进步人士。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著名爱国志士杜重远在上海时也寓居岐山村,当时结识了沈钧儒等爱国人士,并与邹韬奋结为莫逆之交,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前他多次和张学良、杨虎城在上海秘密会见,商谈抗日大计,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愚园新村 位于愚园路750弄的愚园新村属西式里弄民居。此处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921年建造的“游存庐”旧址。1913年,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晚年在愚园路构筑了花园住宅以颐养天年。园内有池有水,水上有桥,假山有亭,植有樱花、桃花、红梅等1200多株花树果木,并驯养了孔雀、金丝猴、麋鹿等动物,其布置十分豪华。当时,康有为还利用沿愚园路的一幢西式楼房开办了“天游学院”,园内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延香堂”。后面有一平房,是康有为根据《荀子·札论》中“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之义而命名,专门用以供奉祖宗。另一座木结构的“竹屋”,外形使用竹材,室内陈设雅致,是康氏休息和招待客人、亲友和弟子的地方。康有为在“游存庐”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7年时光,在花园落成时,他作有“自有天游人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的诗句,可谓其闲度隐居生活时心情的真实写照。1930年,由浙江兴业银行购地建造了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均有煤气、卫生设备。民主革命时期“七君子”之一的民主斗士沈钧儒先生曾居住在愚园新村11号,这幢寓所也是其长子沈谦行医的诊所,现仍由其子孙居住。

    新华村 愚园路1320弄是中共长宁区委、长宁区政府机关所在地,有5幢建于1925年的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该处原为新华村,系外商私人产业,后曾几易其主,其中1号楼曾为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女士一家居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董竹君生于上海洋泾浜(今延安西路一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大革命时期曾与进步人士交往,同情革命,思想先进。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上海的反革命势力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为掩护这些革命同志,董竹君将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与凡尔登花园两幢洋房顶出,用此款项买进新华村1号这幢大花园洋房,这里便成为地下党员们经常会面的地点。至1950年,董搬离新华村,后迁居北京。

    西园公寓 愚园路1396弄内的西园公寓(今西园大厦)建于1912年前后,属英式近代公寓建筑。大厦及其附属建筑面积约2384平方米,建筑结构坚固考究,楼内有电梯和疏散回旋式扶梯,钢窗、柳安地板、壁炉、水汀、大小卫生俱全。大楼二至九层为16套独立居室套房,每层东西两部各有2套,室内设大客厅、起居室和寝室,每套建筑面积约118平方米。车房、储藏室和佣工卧室建于底层。楼前的大花园面积为大厦占地的两倍,环境舒适。公寓由外侨、富商租房居住,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创始人之一邓仲和先生也曾长期居住在此。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公寓为沪西地区最高的建筑物,解放初期是沪西地区人民防空的制高点,在顶层装有警报器和高射机关炮,用以还击美蒋飞机的侵扰。西园公寓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严家花园 位于愚园路699号的严裕棠、严庆祥故居是愚园路上保存较好的近代西式花园住宅之一。该住宅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的北欧独立式花园住宅,由一名德国医生建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被严家购买。严家花园住宅面积约54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7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900平方米。建筑为平瓦陡坡屋面,干粘鹅卵石外墙,南侧阳台上有落地长窗,室内硬木地板,木扶手楼梯,卫生、煤气、水电设施齐全。清代中叶,严氏祖辈由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移居上海。严裕棠在杨树浦与人合办大隆机器厂,后其长子严庆祥继承父业。严庆祥虽是一个普通的工商界人物,但他为人急公好义,热心赞助民主革命,并深得章太炎、李根源、张一麟三位大师的赏识。严宅客厅内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所书“博爱”和“后来居上”的手迹,以及宋庆龄赠送的亲笔签名照片,还挂有章太炎、黄炎培等的墨迹,其中有张一麟写的“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座右铭。

    联安坊 位于愚园路1352弄联安坊是1926年建造的砖木结构独立型花园住宅。4幢坡瓦屋顶,清水墙面的假四层楼房,总建筑面积为1428平方米,房屋结构坚固,室内开间宽敞,装饰典雅。楼前的庭园内砌有花坛,以花木山石点缀。1946年5月,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重庆迁沪,中央机关即设在联安坊11号。次年2月,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和市党部机关设在此处,农工民主党执行主席章伯钧也居住在此。解放后,这些当年愚园路西段的高级住宅改为长宁区人民政府机关使用。

    王伯群故居 愚园路1136弄31号是已故前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在沪的私人府邸,现为长宁区少年宫。这座城堡式花园住宅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2588平方米。主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班牙式造型。有大小厅房30余间,客厅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梁柱平顶,施以彩绘,配以壁画,地坪采用柚木镶嵌成芦席纹图案。起居室则用西班牙古典装饰。花园占地达10亩,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给人恬静闲适之感。整个住宅坐落于宽敞的弄堂深处,巨大的铁门将其与喧嚣的市井隔绝,豪华气派又颇显神秘,在全市私人住宅中堪称一流。当年王伯群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时为续娶学校一女生而耗巨资营建此新婚住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眷随国民党政府内迁,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将住宅占用,作为其在沪官邸,称“汪公馆”。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国民党军统组织使用。此后,又几经周折,直至上海解放,该住宅才回到人民怀抱,最终成为培育祖国花朵的“苗圃”。

    中山公园 上海市著名的近代公共园林中山公园位于愚园路东端。清同治年间,随着殖民者越界筑路的延伸与租界范围的不断扩大,土地和房产日益成为外商资本投机对象。上海西区地旷人稀,地价低廉,吸引外商竞相沿马路建造花园洋房别墅,辟建公园。英商霍格兄弟乘时局动荡,以低价“永租”吴家宅大片土地,建造乡村别墅,俗称极司非而花园,因霍格经营兆丰洋行,亦称兆丰花园。1914年,上海公共娱乐场基金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议,购买兆丰花园一带土地,建成租界西部花园。同年3月20日,在原有树木和绿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易名为极司非而公园,亦称兆丰公园。建园初期,公园仅供外侨游玩,不准华人入内,后经过人民的斗争,于1928年开始向华人开放。1934年,江青曾在此被捕。1941年,为纪念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公园。公园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园林艺术特点,今公园占地面积20.9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2.0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1.22万平方米。其布局主要延续了英国乡村园林的风格,种植了260余种4万余株乔灌木,有英国栎、日本榧等珍稀植物,还有一株130年树龄、华东地区最大的悬铃木,4000多平方米的花坛内植有牡丹、樱花等70余种珍贵花卉。此外,园内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露天音乐台、大理石亭、日本山水式假山造景等都保存完好。

(徐婷)



上一页:报馆街--望平街
下一页:沪西商业闹市--大自鸣钟

Copyright By www.shto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E-mail:web@shto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