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发热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dayi.org.cn/doc_symptom/1008249.html 在 2018-03-19 17:31:3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发热-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微信公众号 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发热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

发热(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中文名称
发热
发病部位
全身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黏膜)、骨髓穿刺
英文名称
fever,pyrexie
相关疾病
感冒、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盂肾炎、疟疾
主要病因
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症状起因

(一)长期“不明原因”的中、高热

这是指发热在38℃以上、持续两星期或更长,以发热为主诉,在住院一星期内经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化验而病因不明者。

1、感染

(1)全身性:见于粟粒型结核与播散性结核、伤寒与副伤寒、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其他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

(2)局限性:见于肝脓肿、阿米巴性与细菌性、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腹腔内脓肿如肝下、膈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盆腔脓肿等。

2、恶性肿瘤 

见于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各种白血病、其他各种实质性癌肿,如肺癌、肾癌、结肠癌等。

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

4、其他

如肉芽肿性肝炎、药物热、假热、体腔积血如血胸、血腹、肺梗死等。

(二)长期低热

凡口腔温度在37℃以上至38℃左右、持续在一个月以上者,称为长期低热。长期低热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

1、器质性低热

(1)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肝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感染以及各种病灶感染(鼻窦炎、牙根脓肿、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肛门周围脓肿等)。

(2)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4)恶性肿瘤:早期淋巴瘤、实质性癌肿转移等。

2、功能性低热

(1)生理性低热: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等。

(2)神经性低热:夏季低热、原发性口温增高等。

(3)感染后低热。

(三)超高热

超高热是指发热超过41℃以上,主要见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包括中暑或日射病,脑部疾病,如严重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与脑肿瘤等,输血、输液污染引起严重热原反应与败血症,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临终前超高热等。

(四)反复发热

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病因都可引起反复发热,但以下列疾病较多见。

1、传染病:疟疾、回归热、黑热病、布氏杆菌病、伤寒复发等。

2、细菌性感染:间歇性胆管热、泌尿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等。

3、肿瘤:淋巴瘤引起反复发热与周期热等。

4、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并发感染等。

常见疾病

皮肤炭疽、消化道炭疽、吸入性炭疽、禽流感、感染性和炎性疾病、川崎病、李斯特菌感染、猴痘、肿瘤、鼠疫、Q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横纹肌溶解症、立夫特山谷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天花、斑疹伤寒、西尼罗河脑炎、土拉菌病、体温调节功能异常。

诊断

(一)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如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有无与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并注意发病的季节与地区。
(二)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病程度。长期发病多见于伤寒、结核等病。起病急多见于感染、中暑、中毒、脑出血等。感染时发热较高,而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为低热。
(三)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根据热型来协助判断疾病的种类。

(四)伴随症状

1、伴寒战: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钩端螺旋体并、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伴意识障碍: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3、伴咳嗽、咳痰:多考虑肺、支气管炎症。

4、伴腹泻:要考虑肠道感染,如肠炎、痢疾等。

5、伴尿频、尿急、尿痛:常考虑尿路感染。

6、伴皮疹:应急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或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及药物热等。

7、伴口唇单纯疱疹: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8、伴眼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9、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癌等。

10、伴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等。

鉴别诊断

(一)出疹性传染病伴发热

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有定期出现的皮疹。柑橘皮疹性质、出现日期与分布可有助于诊断。如麻疹、风疹、猩红热、天花、水痘、斑疹伤寒、伤寒、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长期原因不明发热

发热在38℃以上,持续2~3星期以上,于入院一星期内经一般检查与化验未能确定诊断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其病因主要可分为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三大类。

1、感染:发热常是感染性疾病中最初见、最突出的症状。原因不明的发热应首先想到感染。

(1)全身性感染:以伤寒、副伤寒、粟粒性结核、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常见。

(2)局部性感染:局部性感染有无脓肿形成是长期发热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肝脓肿、胆道与泌尿生殖道感染以及腹腔内脓肿较多见。但有不少病例,虽有长期发热,而缺乏定位的症状与体征。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也是长期发热的常见原因。发热高低与热型不规则。就国内而言,恶性肿瘤中最常引起发热者以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与白血病为常见,其次为实质性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是引起长期发热较常见原因之一,大多伴有关节痛、皮肤、心、肾等多系统病变所引起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但少数病例在典型症状出现前数星期或数月前可出现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斯蒂尔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4、其他:其他因其长期发热的疾病等,如药物热、加热、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三)长期低热

1、器质性低热:以感染性低热较多见,如结核病、肝病、结缔组织疾病、隐形泌尿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病灶。

2、功能性低热:除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功能性低热可分为神经功能性低热与感染后低热。

(1)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长期低热可达数月。体温在一昼夜内波动幅度小,往往不超过0.5℃,而且口腔、腋窝与直肠温差不大。

(2)感染后低热: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痊愈后,少数患者仍有低热持续数星期,如无其他原因可见,应考虑感染后低热。

(四)超高温发热

人的体温调节有一个安全阀。当体温高达其临界水平时,通过出汗、呼吸与血管舒张可使其散热骤然增加,因此体温很少达到超高热水平。只有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时,才引起超高热。超高热是指体温高达41℃(106℉)以上的危象。超高热对人体各器官尤其对脑细胞有严重损伤,引起细胞变性,患者进入昏迷状态,于数小时内死亡。引起常见的病因有:中暑或热射病、脑部疾病、输液与输血污染、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温、临死前超高热等。

(五)反复发热

许多疾病尤其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热,其间歇的无热期可长短不一。复发热以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细菌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较多见。

检查

(一)观察面容

高热者可为急性热病容;伤寒为无欲状面容;休克时面容呈死灰色;结核病人为慢性面容;破伤风时则可出现特殊苦笑面容。

(二)重点检查  

皮肤、淋巴结、心、肺、肝、脾和神经系统。注意有无皮疹、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等。

(三)实验室与器械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增加,多考虑细菌性感染、白血病等;白细胞减少,多考虑病毒感染、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及各种慢性炎症等。

2、尿常规检查:注意尿蛋白及红、白细胞,怀疑尿路感染是应作中段尿培养。

3、粪常规检查:必要时做致病菌的培养。

4、有指征时作血涂片查疟原虫、回归热螺旋体、狼疮细胞等,或进行伤寒、钩端螺旋体等免疫学检查。

5、必要时做血培养、脑脊液检查、鬼祟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

6、疑为呼吸道感染应摄X线胸片,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肝、胆、胰、肾等脏器病变的诊断、浆膜腔积液或深部脓肿等可进行诊断性穿刺。

治疗

1、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要急于退热
对热度不高且发热原因不明者,通常不主张急于退热,以免掩盖病情,降低机体抵抗力。应集中精力尽早找到病因。
2、宜及时退热的几种情况
体温过高,如达39℃以上,特别是小儿因为易发生热惊厥,可考虑退热。 肿瘤性发热将加重患者体内物质的消耗,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如遇到这些病例也可及时退热。
3、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期间应补充易消化的营养食物,要给予足够的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尤其要补给充足的水分,预防脱水和虚脱的发生。
4、选择适宜的退热措施
发热不是孤立的症状或病理过程,所以必须针对发热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致热原性发热,应根据发热机制及解热剂药理特性,选用合适的解热措施。

临床表现

(一)发热分度

根据口腔温度, 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下列四度:

1、低热 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 体温为38.1℃-39℃。

3、高热 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脉搏和呼吸通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般说来,体温升高1℃, 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临床上表现为疲乏、不适、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等症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可有惊厥。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败血症、输液反应等。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般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心率增快。此期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

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或药物的应用,使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为患者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伴有大汗。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②渐降,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是将患者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描记在体温单上,用蓝线连接起来形成的体温曲线。热型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和疗效。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 重症肺结核、 风湿热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临床意义

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对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在许多急性传染病时,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若感染严重而发热不明显者,则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不良,预后差。但体温过高或持续高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因为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能量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应采取积极、慎重的处理原则,首先要寻找发热的原因,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治疗;对非高热或尚未查明发热原因的患者,不要盲目退热;对于发热过高或持久的患者,适当退热则是必要的。

注意事项

定期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图上,以便观察体温变化曲线。增加液体和营养摄入量。使用退热处方药时遵循常规剂量时间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寒战及出汗。保持室温恒定,并且定期更换衣服及床单以使患者感觉舒适。进行相关化验,如血常规、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

日常护理

1、评估并确认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患者对发热知识的知晓程度等。

2、密切监测体温。

3、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有无高热惊厥、心律失常。

4、监测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监测出入量,皮肤不显性失水情况,皮肤颜色、温度。

5、环境管理。调节室温,注意通风,使用电风扇增加空气流通。

6、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适当活动。取患者感觉舒适的体位。

7、高热者可用毛巾包裹的冰袋冰敷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局部乙醇。擦浴或将患者放置在降温毯上,使用降温毯时监测降温速度、皮肤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8、体液管理。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000ml左右为宜,必要日时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9、适当时给予退热药物。药物降温时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出现虚脱或休克。

10、适当时根据原因进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11、保持口腔清洁。危重、卧床患者给予口腔护理,观察治疗后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等。

12、皮肤护理。监测皮肤颜色和温度;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根据情况给患者洗头、洗澡、抹身;协助卧床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

13、安全护理。监测患者有无发生高热惊厥、躁动不安、谵妄等,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加床栏、约束带约束患者;观察降温后效果,防止发生治疗导致的低体温。

14、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

15、做好记录。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意见反馈服务协议

指导单位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数据支持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技术支持 : 北京国管百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6 www.sart.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504675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