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刘半农   是真名士自风流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7/14/content_1599881.htm 在 2017-07-13 13:18:5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刘半农:是真名士自风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 | 财经 | 体育 | 台湾 | 法治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IT | 文娱 | 论坛 | 视频 | 音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读书频道 >> 人物链接

刘半农:是真名士自风流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7月14日 16:31:15 来源:新京报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叫我如何不想她”的词作者刘半农

刘育伦:刘半农之子,生于1920年,与其妹刘育敦为龙凤胎,至今双双健在,颇为自得。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6年于电力工业部核电局退休

    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到了英国

    说起我的父亲刘半农,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当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化名王敬轩和钱玄同表演的双簧戏,另外则就是他创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了。这第一个事发生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他创作“叫我如何不想她”是在1920年,那时我刚刚出生,自然是一点也不记得。

    1920年2月,父亲被北京大学派到英国去留学。因为他走了之后家中无人照顾,所以父亲就决定把母亲和姐姐一起带到英国。当时我和我的妹妹,还在母亲怀孕的肚子里。

    到了英国之后,父亲在伦敦大学上课,在那里呆了大约有一年的样子。在英国的1920年8月,我和妹妹出生了,是龙凤胎。在这里我多插一句,我和妹妹现在都活到了84岁,我觉得在国内也算是少有的。我们的降临自然给家庭带来了欢快和惊喜,但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经济拮据,父亲不得不考虑换个地方留学。他听说法国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需要的钱少。父亲就又带着我们一家五口人,漂洋过海从英国到了法国。在法国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工作。到了1925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就回国了。

    当时实在是太小了,对英国和法国竟然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姐姐比我大四岁,她对于那里是有很多记忆的。

    呜呼三月一十八

    从法国回国之后,我们先是回到了老家江阴,没有几个月,就又到北京大学去报到了。

    到了北京之后,我们家住在协和医院旁边的帅府园。

    1926年3月18日,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到二叔家里,姐姐小蕙那时已经在孔德小学上学了,父亲则去了北京大学。不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在二叔家里听说外面出事了。二叔就和母亲商量着去学校接我的姐姐,在这个节骨眼上,姐姐自己回来了。那时我们也闹不清外面到底出了什么事。到了后来才知道是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我记不清父亲那天是什么时候回到二叔家里的,只记得他匆匆忙忙地来去了几次,脸色阴沉,忿然。

    在二叔家吃完晚饭,父亲母亲还有我们兄妹几个坐了三辆人力车回家。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我倚在父亲的膝上,感觉到萧瑟不安。第二天,我们从母亲那里知道父亲一夜没睡。他怀着很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呜呼三月一十八》。教我们在家里反复背诵着,我到现在还能记得:“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自己做的照相机

    小时候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父亲教我们摄影了。

    父亲非常喜欢摄影,当时我们家里有暗室,可以自己冲洗照片。父亲曾经自己给我们做过一个照相机。那个照相机不像现在的照相机,是拿硬纸壳做成的,镜头也不是玻璃的,而是一个针孔,利用针孔来成像。照相机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们小孩子晚上早早的就睡觉了,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捣鼓。那种照相机当然是十分简陋的,但是也能照出相片来。

    那时候我们住在大阮府胡同,他和我们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照相机去到院子里。对着静止的事物,拿着照相机对着那个事物放好,打开快门,过个二三十分钟关上,照片就算照好了。那时候胶片也不像现在的胶卷,是一张一张往外抽的,我也说不大清楚。后来在照相馆里还用这种照相机,不过像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可能没有见过了。

    “我们的刘半农先生”

    我再长大一些,大概是我十四岁,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就去世了。我记得当时他是到内蒙古去考察方言。从内蒙古回来之后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当时就以为是感冒之类的小病。在我们家当时住的大阮府胡同请了一个中医,看了两次没有好转,又请了一个姓梁的西医,但是还是没有看好。于是胡适建议我们到协和去医治。

    当时我们家里人是很不愿意到协和的,因为我的二叔刘天华还有他的一个女儿都是因为得了“猩红热”在协和去世的。因为这个顾虑,我们都不愿意让父亲住到协和去。但是当时协和医疗条件是最好的,最终我们还是把父亲送到那里去。协和的规定是很严格的,病人进去之后,要先洗脚,然后把胡子头发都剃掉,就这样一折腾,父亲上午住进去,下午两点就去世了。那一天是7月14日。

    父亲去世之后,蔡元培先生为他做了三件事,一是为他写了墓志铭,一个是写了两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另外一件就是为父亲的讣告拟定了标题。

    在父亲身后众多的人对他的评价当中,我以为蔡先生的评价最为精当,他说:自然科学家习惯于机械的实验、数字的统计,虽有时也大胆的假设,而精神是收敛的;文学家习惯于高尚的理想、菽妫的语言,虽有时也是严格的写实,而精神上是放任的。两种长技,不易并存。培根以科学者而为莎士比亚编剧本,歌德为文学家而于植物学上有所发现,张弛自由,最为难得。我们的刘半农先生就是这一样的典型人物(大意)。这里面不免有长辈对于晚辈的溢美之辞,但是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父亲作为文学家和学者的两个方面。

    在刘半农短短的一生中,他在音韵、语言、考古、音乐、摄影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人物档案

    刘半农

    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1891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口述:刘育伦 采写:记者陈远  本版照片由刘育伦提供)


(责任编辑:沙白)
  相关新闻/图片:
· 《福布斯》俄文版总编中弹身亡
· 读书人语:圣人到底有没有德行
· 当代汉语贡献榜
· 王元化两部新著问世
· 国学大师网上纪念园
· 邹韬奋遗嘱原始版本首次面世[图]
· 学界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 白先勇:姹紫嫣红间流年似水
· 布卢姆日:爱尔兰纪念乔伊斯达顶点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新 华 网 检 索
国内新闻排行
1 外交部:无须任何人为两岸“传话”
2 上海的一天:37℃高温 20毫米暴雨 10级狂风
3 东山岛军演震动台湾
4 重复反思到何时?北京市政府顾问谈北京7•10雨灾
5 挥霍公款百万包养八情妇 四川一银行巨贪被枪决
国际新闻排行
1 传核战能力世界第四 以色列核基地拒绝巴拉迪
2 我不是“走狗”-中国记者专访巴前总理阿巴斯
3 “空军一号”座机再出故障 左翼“密谋”?
4 《财富》新列全球公司500强 中国公司升到15家
5 日报评论:确保能源 中国开展活跃的资源外交
最新图片

夏威夷火山公园:体验火山的魅力[组图]
新华网友评论
- 共产党员经常想想“我是谁”
- 李显龙访台可能是美国导演的
- 贪官情妇是现代“妲己”?
- 考生“状元宴”与猪崽“满月酒”
- 与高木探讨:用互联网监督官员腐败
- 官员文凭为什么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