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概念总结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docin.com/p-466788015.html 在 2018-03-07 08:06:2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概念总结 - 豆丁网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概念总结

1.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 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 3.T 细胞决定簇(T 细胞表位)T 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 将抗原加工处 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 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 所识别。 4.B 细胞决定簇(B 细胞表位)BCR 能与未经APC 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 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 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由B 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 细胞 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由多个重复B 细胞表位组成,可 分为TI-1Ag 和TI-2Ag。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 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8.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 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也称为表位(epitope). 9.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能与多数 细胞,产生很强的刺激效果,故称为超抗原。 10.抗体(antibody, Ab)是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 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 1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分泌型(secretedIg, sIg) 膜型(membrane Ig, mIg) 12.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指表达IgG Fc 受体的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 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 抗体的Fc 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由30 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 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 14.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 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 15.公有链:一条肽链参与多种 CKR 的组成,称为“公有链”,主要与信号转导有关。特异 性配体结合链称为“私有链”。CK 功能的重叠性主要是由CKR 公有链决定的。 16.分化群(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能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多种单克 隆抗体归为同一个分化群,并以序号表示不同的分化群。分化群(CD)识别的分化抗原称 CD 分子。 CD 是指单克隆抗体群,但在实际研究中若无特别说明,CD 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即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1-247)。 17.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 结合的一类分子,多为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分布: 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 细胞表面,也可成为可溶性的黏附分子. 18.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器官移植时诱发排斥反应的抗原,是决定 受者与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即受者接受供者移植器官的能力。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 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小鼠称为H-2。通常把引起急而快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 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它在排斥反应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反之则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一方面他编码抗原在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他是由多个功能相近的基 因座位构成的一个复合体。 20.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或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人类MHC 基因编码抗原。其决定人类器官移植的相容性。 21.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定义:一类或一群特 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可被非特异性 免疫细胞所识别。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PGN)、甘露糖、细菌 DNA、双链RNA 和葡聚糖等。 PAMP 的特征: 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2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定义: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 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 的识别分子。 PRR 的生物学特征: 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几类重要的PRR:MBL、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 样受体 23.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 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cell)。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DC 由美国学者Steinman 于1973 年首次在小鼠淋巴结中发现,因其在成熟 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状突起而得名,是迄今所知的以抗原提呈为唯一功能,且提呈能力最强大的抗原 提呈细胞。 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能组成性表达MHC类分子和T 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强,包 括巨噬细胞(Mφ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和B 细胞等。 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诱导性表达MHC-II 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 细胞、上皮细胞等。 问答 1.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肿瘤发生 持续病毒感染。 2.T 细胞和B 细胞抗原表位特性比较 细胞决定基识别受体 TCR BCR MHC 分子 必需 不需 表位性质 必须要加工处理成小肽片段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8-12 氨基酸(CD8+T)12-17 氨基酸(CD4+T) 5-15 氨基酸、5-7 单糖或5-7 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3.抗原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包括 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 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只引起与它相应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 巴细胞;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指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 4.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构象决定基和线性决定基;T细胞决定基和B 细胞决定基;半抗原决 定基与载体决定基;功能性和隐蔽决定基 5.抗原分类: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病原微生物、类毒素等不同种族之间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存在于同一种族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如HLA,ABO 血型抗 原,Rh 抗原, MHC 自身抗原(Autoantigen):自身成分,分为隐蔽的自身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等。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存在于不同人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等表面无种属 特异性的共同抗原。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抗原性)的抗原。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当其与相应的载体结合后即 可获得免疫原性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非APC 自身所产生的抗原。天然抗原(natural Ag)人工抗原(artificial Ag)合成 抗原(synthetic Ag) 6.免疫球蛋白结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 肽链分子。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 区):位于Ig 分子N 或1/5;不同抗体其 IgV 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超变 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VL 和VH 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高度可变,此为HVR。轻、重链各有3 个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 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此为CD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 区中非HVR 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 和VL 各有 个FR。恒定区(constantregion,C 区):位于Ig 分子的C 和重链3/4(IgA、IgD)或4/5(IgM、I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 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 列比较恒定。介导 Ig 多种生物学功能。铰链区位于 CH1 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 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 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 IgG的特性和功能: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寿期长(20-23 天);出生后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 类是唯一能 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 作用和结合 SPA 等;参与型、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 抗体也属IgG。 8.IgM 的特性和功能: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个体发育 中最先出现的 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 IgM 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 胞病毒感染等);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 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 是IgM;未成熟B 细胞仅表达mIgM,记忆B 细胞mIgM消失。 9.IgA 的特性和功能: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分泌型IgA 主要由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 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 sIgA 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 作用;调理吞噬、中和毒素 10.IgD 的特性和功能:血清中含量低(1%),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 可作为B 细胞分 化成熟标记,成熟B 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 11.IgE 的特性和功能: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Ig;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 胞产生;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 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 12.补体的功能:细胞毒及溶菌、溶解病毒作用;调理作用(opsonization);C3b 参与清除循 环免疫复合物(IC);炎症介质。 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作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桥梁; 参与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系统与凝血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13.细胞因子分类和命名:按其来源可分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和单核因子(monokine) 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 14.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CK 作用的高效性;CK 作用的局限性;CK 作用的短暂性; CK 作用的复杂性(1)多样性(2)交叉性(3)多效性(4)重叠性(5)拮抗性与协同性 (6)双向性(7)网络性 15.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介导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 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16.粘附分子的类别及主要功能: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依赖粘 附素;其它粘附分子。参与炎症反应: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 渗出;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活化;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粘附分子与肿瘤;参与伤口愈合和 血栓形成。 17.经典的HLA-I/II 类抗原:分子结构(1)肽结合区(2)Ig 18.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递呈 MHC 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以MHC 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 细胞限制性识别:双识别及限制抗原递呈的细胞类型 由抗原提呈衍生的其他功能:参与 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19.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内部屏障 (2)参与天然免疫的分子:防御素;补体;溶菌酶;炎性介质 (3)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NK 细胞、gdT 细胞、B-1 细胞 肥大细胞 20.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识别特点 识别特点 天然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识别抗原种类 仅识别微生物 既可识别微生物分子抗原 和靶分子结构 及其产物的组分(PAMP) 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 识别的特异性 泛特异性 高度特异性 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不同抗原表位 识别受体基因 在胚系中编码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 (BCR 体细胞基因突变) 识别受体分布 非克隆化 克隆化 21.天然免疫的生物学功能:抗感染;抗肿瘤;维持自身耐受;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特异 性免疫的启动,影响特异性免疫的强度,影响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22. 成熟DC 与非成熟DC 比较: (1)组织中未成熟DC (2)淋巴组织中成熟DC 强吞噬和吞饮作用 不再有吞噬能力 处理抗原能力强 表达共刺激分子 (B7-1, B7-2) 低水平的MHC 高表达MHC 和黏附分子 缺乏共刺激分子 抗原递呈能力强 递呈抗原能力弱 23.DC 的生物学功能:(1)抗原提呈:强的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FcR/CR/ 甘露糖 受体)吞噬作用表面捕获(FDC)FcR C3bR(2)免疫调节:激活初始 细胞,启动免疫应答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分泌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 胞利用未成熟DC诱导免疫耐受 24.溶酶体途径: 25.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 外源性抗原 新合成的MHC-II 类分子 (内质网中) 吞噬小体 li 占据抗原结合槽 溶酶体 蛋白酶 MIIC 吞噬溶酶体 li CLIP 蛋白酶作用 DM 降解成 CLIP脱落,暴露抗原结合槽 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 表面,供CD4+T 细胞识别 吞噬、内吞、吞饮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 抗原肽(含8-13 个AA) 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形成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递呈给CD8+T 细胞识别 26.T 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1)表面受体 细胞抗原受体:TCRab、TCRgd、CD3病毒受体:CD4,即HIV 病毒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如IL-1R、IL-2R、IL-4R、IL-7R 丝裂原受体:PHA受体、ConA 受体 (2)表面抗原 MHC:表达MHCI 类分子,活化后表达MHCII 类分子 CD 分子: 共受体:CD4MHC-II 类分子 CD8MHC-I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CD28、CTLA-4 (CD152)B7-1,B7-2(CD80,CD86) CD40L(CD154)CD40 黏附分子:LFA-1(CD11a/CD18)ICAM-1、2、3 LFA-2 (CD2)LFA-3(CD58) 27.T 细胞亚类及其生物学功能: (1)TCRgd:CD8+,在皮肤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2)TCRab: CD4+Th 细胞的功能 Th1 细胞:分泌IFN-γ 、TNF-β 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Th2 细胞:分泌IL-4、IL-5、IL-10 等,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CD8+T 细胞功能 Tc 细胞:特异性杀伤携带抗原的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 (3)NK1.1+CD4+T 细胞:识别CD1 提呈的脂类抗原,活化后可杀伤靶细胞;产生IL-4 IFN-g,促进Th0向Th2 或Th1 转化 28.B 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1)表面受体 BCR 复合物:sMIg+Igα 、Igβ FC受体:如FcgRII、 Fc 补体受体:CR1(CD35)、CR2(CD21)丝裂原受体:PWM受体、LPS (2)表面抗原MHC 抗原:MHCI 和MHCII CD 抗原 细胞活化共受体:由CD19、CD21、CD81组成; 共刺激分子:CD40、CD80(B7)29.T 细胞识别抗原:双识别 第一识别:TCR 的CDR3 识别抗原决定基 第二识别:TCR 的CDR1,CDR2 识别MHC 分子 30. CD3 与TCR-CD3 复合物:存在于外周成熟和部分未成熟的T 细胞表面 Structure 五种不同的多肽链组成的6条跨膜多肽链组成的复合体 ---通过非共价键与TCR 形成TCR-CD3 分子复合物。 ---胞浆区长,含有与免疫细胞活化信号转导有关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基序), 故能执行信号转导功能。 Function: 支持TCR 结构;信号转导 31. 识别阶段:抗原的摄取: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 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外源性抗原:APC/ MHCII CD4+T 细胞 内源性抗原:靶细胞/MHCI CD8+T 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 双识别:TCR-肽,TCR-MHC 共受体:CD4-MHCII, CD8-MHCI *TCR 的MHC 限制性识别产生T 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细胞活化还需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CD4+T 细胞 (1)CD4+T 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 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信号) 双识别:TCR-肽TCR-MHCII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 细胞因子(IL-1、IL-12 (2)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IL-2及IL-2R) 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h1、Th2 及效应Tc 细胞) *APC 细胞间协同刺激分子及相应配体相互作用产生第二信号CD4+T 细胞增殖分化成Th1 细胞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CD8+T 细胞 活化信号1(抗原特异性信号) 双识别:TCR-肽TCR-MHCI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直接激活) Th促进APC 表达B7,向CD8T 提供共刺激信号(间接激活) 细胞因子(IL-1 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2R,接受自分泌IL-2或Th 细胞产生的IL-2(间 接激活)T 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效应T 细胞(效应Th1、Th2 及效应Tc 细胞) 直接激活机制:A:病毒感染的DC 细胞持续性高表达B7 分子,从而提供活化信号1、2, 激活CTL 并使其分泌IL-2;B:IL-2 与IL-2R 相互作用使CTL 克隆扩增 三、效应阶段:Th1 细胞的效应机制 活化CD4+Th1 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引起单个核细胞 向炎症部位的浸润。 (1)促使炎症细胞从血管向局部渗出的因子: TNF、LT: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达黏附 分子; (2)作用巨噬细胞的因子:MCF、MAF、MIF (4)效应因子:IFN-γ、TNF、LT *Th1细胞活化后产生多种淋巴因子作用于多种细胞 三、效应阶段: CTL 的胞毒效应 (1)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器、分泌颗粒向与靶细胞接触方向重新排列和分布。(3)致死性打击阶段: 脱颗粒机制 释放穿孔素(perforin)靶细胞坏死 释放颗粒酶靶细胞凋亡(apoptosis)死亡受体介导的杀伤机制 TNF-TNFR靶细胞凋亡 脱颗粒(颗粒酶)及死亡受体介导的靶细胞凋亡 32.细胞免疫参与的主要免疫学效应: (1)抗感染:杀伤胞内寄生微生物 (2)抗肿瘤:Tc 的杀伤、NK、巨噬细胞及CK 的杀伤作用 (3)参与病理过程: 自身免疫病33.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识别阶段:APC-Th 1.抗原的摄取: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2.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MHCII 途径 3.抗原的识别: 双识别:TCR-肽/MHCII 共受体:CD4-MHCII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Th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1)Th 细胞的活化:双信号和细胞因子(IL-1 (2)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活化的Th 细胞表达IL-2 及IL-2R Th 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h 细胞(部分成为Tm) 2.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细胞的活化活化信号1 BCR 单识别抗原的B 细胞决定基 CD19/CD21/CD81 辅助受体提高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Igα 和Igβ 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 活化信号2 细胞通过BCR/MHCII 复合物提呈给Th Th 细胞因子活化Th 细胞分泌 (IL-4、IL-5、IL-6 辅助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归活化 细胞表达各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接受Th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B 细胞增殖、 分化浆细胞IgM 生发中心体细胞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抗体类别转换分化成浆细胞IgG 记忆B 细胞 (再次应答) (三)效应阶段 中和毒素 激活补体CDC 调理作用 ADCC 参与机体局部免疫 34.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能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而无需 Th 细胞的帮助.一般为非蛋白类抗原,如细菌多糖,脂多等.由多个重复B 细胞表位组成。 根据其激活B 细胞的机制不同可分为TI-1Ag 和TI-2Ag。 TI-1Ag: 细胞丝裂原和抗原决定基的共同结构,能激活多克隆B 细胞 TI-2Ag: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基,使 BCR 受体交联 TI-1 抗原诱导的B 细胞应答特点: 高浓度 TI-1 抗原可诱导多克隆 细胞克隆活化。TI-1 抗原单独不能诱导Ig 类别转换、抗原亲和力成熟及记忆B 细胞形成。 *高浓度TI-1 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剂 TI-2 抗原诱导的B 细胞应答特点 TI-2 抗原多属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成分,具有高度重复的结构。使成熟的抗原特异性 胞的SmIg发生广泛交联。 生理意义:多数胞外菌含有胞壁多糖成分,能抵抗吞噬;TI-2 直接诱导抗体产生,抗体与细 菌结合后易于被杀灭。 *TI-2 抗原,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簇使受体交联 35.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 基因水平:MHC 分子,非MHC 分子 分子水平:抗原、抗体、Ag-Ab 复合物 细胞水平:T/B 细胞、APC 细胞、NK 细胞 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群体水平:MHC、TCR、BCR 多样性 36.分子水平的调节 抗原的调节作用抗原的性质:耐受原与免疫原、TD 与TI、胞内和胞外寄生 的病原体 抗原的剂量:高带耐受与低带耐受 给予途径:静脉注射、口服、皮内和肌肉注射 结构相似的抗原竞争性抑制 抗体的调节作用:IgM的免疫调理 IgG 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应答早期IgM形成IC 的调理作用 IgG 形成IC 的受体交联作用 补体的调节作用:调理;与B 细胞共受体结合;介导炎症 免疫细胞表面激活或抑制性受体的调节作用37.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APC的免疫调节作用 (1)正调:抗原提呈、协同刺激信号、CK (2)负调:未活化APC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分泌PGE CD8+T与CD4+T 细胞:分泌IL-10、 TGF-b Th1与Th2 的相互调节 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抗原递呈、共刺激信号、CK (2)产生抗体调节免疫应答 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正调:分泌IL-2、IFN、TNF,增强T 细胞功能 (2)负调:抑制B 细胞分化和抗体产生 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作用(1)正调:细胞凋亡释放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2)负调:AICD (Fas/FasL) 38.免疫耐受:中枢性免疫耐受: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 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 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外周性免疫耐受:成熟的T、B 细胞在外周接触抗原所形成的特异 性免疫耐受。 39.T 细胞耐受与B 细胞耐受的主要区别 40.T 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克隆清除学说(免疫细胞在中枢器官的阴性选择) (二)外周耐受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AICD 2.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失能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如非专职APC 缺乏协同刺激分子; 缺乏Th细胞的辅助; 3.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 Ts细胞的作用 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 关闭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5.免疫豁免 41.B 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克隆清除与克隆无能 (二)外周耐受 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CD40L);3.无能B 细胞被清除 CD4+T细胞可杀死无能B 细胞 4.辅助细胞缺乏 *缺乏Th 细胞 5.成熟B 细胞无能 细胞耐受耐受原 TD 抗原 TD、TI 抗原 抗原剂量 诱导时间较短(24h) 较长(1-2 持续时间较长(数月) 较短(数周) 耐受的形成 较易 较难 耐受的完全性 多为完全耐受 多为部分耐受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 体表屏障:物理、化学、生物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gdT、B-1、NKT、肥大细胞、 体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防御素、炎性介质 适应性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 体液免疫:抗毒素、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 细胞免疫 CTL TDTH 及其释放的 CK 一、固有免疫(Inateimmunity) (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