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第二章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hnnysqw.com/plus/view.php?aid=119 在 2017-05-04 17:13:0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第二章 地 貌-第二卷 自然地理-南阳市情网|南阳地方志-南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您好,欢迎访问南阳市情网--南阳市方史志办公室!
今天是:

第二章

浏览: 次 编辑:liuyan814 日期:1970-01-01 08:00

  南阳区位于全国第二级台阶向第三级台阶过渡的边坡上,属于山

丘陵、平原组合而成的盆类型。其中:山面积为9709平方公里,占总土面积的36.5%;丘陵面积为7980平方公里,占总土面积的30%;平原面积为8911平方公里,占总土面积的33.5%。

                    第一节   

    包括北部的伏牛山、西南部的淅川岩溶低山与东部的桐柏山,海拔高度一般都在4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其中中山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者超过2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低山海拔高度400~1000米,相对高度为200~500米。

    一、伏牛山

    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于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等县境内,全长约250余公里,宽40~70公里,海拔高度400~2212.5米,山势自西北向南渐缓,是长江、黄河、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自然分界线。伏牛山被乔端~鸭河口、朱阳关~夏馆断裂自北而南分为三列:

    北列西起嵩县境内,沿南召县与嵩县、鲁山县的交界带一直延伸到方城县

东北部,在方城县城至叶县保安一带断失,构成南阳盆东北角的方城缺口,全

长120公里。北列山脉在鸭河以西,山体高峻,山脊狭窄陡峭,山峰多在海拔

1100米以上,突出高峰超过2000米。鸭河以东山体破碎,山势低缓,低山、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山峰有观山海拔1886.9米、石人山2153.1米、大圣人垛1585米、小圣人垛1577.2米、五垛寨873.6米、马鞍山10刃.3米、双垛山624米、太子山610米、九里山639米、晒衣山609.2米、三贤山553米、养麦山505米、和尚帽山521.6米、老栗山686.7米、七峰山760.3米、小顶山716.8米。

    中列由卢氏县入境,沿西峡县北部经南召县与内乡和镇平两县的交界带,

延伸到南阳县境内,全长约150公里。山脉西段为伏牛山的主脊,山体完整,群峰林立,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2000米,如鸡角尖海拔2212.5米、玉皇顶2203米、马鬃崖2200米、老君山2192.1米、摩云垛2074米、老界岭2020米。在主脊南侧,老鹅河北侧支流横切山体,形成一系列深切谷与高峻山岭相间的形,更增添了伏牛山雄伟磅衡的气势。山脉东段山脊宽阔,突出高峰均在海拔2000米以下,但山势仍较陡峻,主要山峰有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银虎曼1630米、宝天曼1574.4米、牧虎顶1795.1米、云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驻马山1061.2米、牡丹垛917.5米、大曼1720.8米、五垛山1665米、尖顶山1181.2米、定南针1049.2米。在中列山脉中的石灰岩分布带,岩溶发育,大小溶洞分布广泛,主要有西峡县的鸽子洞、编幅洞、荷花洞、神仙洞、老君洞、桑坪乡天井和内乡县的天心洞、狄青洞、黄龙洞等。在岩溶最发育的区有下河出现,如内乡县竹园沟附近,下河时隐时现,长1000~1500米。

    南列由卢氏县入境,经西峡县中部延至内乡县西部。山势较中列低,但老鹦

河以西山体亦相当雄伟,突出高峰在1300米以上,如赤马崖海拔1659.9米、青铜山1354米、代尖垛1232米、雨帽顶1548.4米、黄英垛1548米、三尖山1314.7米、木瓦房1536.3米。老鹅河以东山体低平、破碎,多呈孤立状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山峰有高峰印海拔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

    伏牛山的主要山峰有:

    石人山 位于南召、嵩县、鲁山三县的交界处,距南召县城30公里。因山上

有一具大光石形似人头而得名,又称光石脑。山北面及东面陡峭,南面、西面坡度

较缓,有小路可达峰顶。山中出产魔香、天麻等名贵药材。

    圣人垛 位于南召县城北17公里处。面北观此山,如两人立于群山之中,故

称“圣人垛”。大圣人垛位于西部,小圣人垛位于东部,山脉走向为东西向,与大红岭、摩天岭、跑马岭等山峰构成境内主干山脉之一。

    九里山 古称韩信山,因世传韩信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又因主脉自西北向东

南延伸约九里,故称九里山。此山位于云阳镇南5公里处,西与太子山相峙,构成

险要的关隘口子河(汉称云阳关)。

    太子山 又名太子望山。位于南召县太山庙乡北1公里处,相传因汉光武帝刘秀“登此山以望南阳”而得名。此山东、西、北三面陡峻,山势险要,与九里山并

立,构成南召古县城的天然屏障。

    官山 位于云阳镇北2.5公里处,相传因“古多王侯葬于此”而得名。主脉为东西走向,山顶似马鞍,主峰海拔383.5米,鸡河从西山脚流过,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有“金马仙凤”之誉,为古南召县八景之一。

    演艺山 位于南召县城东北22公里处。古称燕尾山,因两主峰突起似燕尾                                而得名。又传东汉刘秀起义军曾在此山屯兵演武,故名。

    鹿鸣山 位于云阳镇城北2公里处。相传东汉刘秀为避王莽之兵,由乌鸦引

路至此,听有鹿鸣,故称鹿鸣山。山后有一石板,名为刘秀床。

    七峰山 位于方城县城北15公里处。该山东北两面山势陡峭,七峰并峙,故

称七峰山。

    小顶山 位于方城县城东22公里处,山体长9公里,宽3公里,北、南、西三面异常陡峭,峰顶有真武庙,一面立于绝壁之上。

    摩云垛 位于西峡县桑坪乡北部,因山峰直插云中似摩云状而得名。夏季湿

热空气于此迅速降温,形成区境西北部冰雹源之一。

    鸡角尖 位于西峡县太平镇乡东北部,为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也是区

境最高峰,因山峰高矗似一向东引颈高歌的雄鸡而得名。

    老君山 位于西峡县太平镇乡西北部,为西峡、荣川两县的界山,山顶有唐

代所建老君庙,方圆数十里内为原始森林。

    白石尖 位于西峡县米坪、石界河、太平镇三乡交界处,海拔1689米,有铁矿分布,清乾隆年间有人于山下冶铁。山下旧有老君饲、金水调两座石庙。

    白草尖 位于内乡县夏馆镇北24公里处,山体似麦棱状。东侧壑洞幽深,林

木茂密,有小道可达山顶,因坡陡险峻又称钻天道。

    红石橛 位于内乡县夏馆镇北部与南召县交界处。山下有一巨大的石壁,陡

如刀削,高数丈,岩石呈红色,又名红石崖。

    宝天曼 位于内乡县夏馆镇的北部,山势高峻雄伟,层峦叠蟑,林木茂密,原

始森林广布,为区内自然保护区之一。

    牧虎顶 位于内乡县七里坪乡大龙树村东北25公里处,相传此山有神童牧

虎而得名,198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

    李青垛 位于内乡县夏馆镇东北22公里处,海拔1652米。明末李青避兵事寄居于此,故名。

    五垛山 位于镇平县北部,古名传帝山、骑立山、歧棘山,因有中心垛、尖顶

山、摩云垛、定南针、苇湖山等五峰突起而得名。五垛山又称北顶,与南顶武当山

遥遥相对,历来为道教重,山上有青牛宫、灵宫殿、祖师庙等古迹。

    杏花山 位于镇平县城北10.5公里处,海拔558米,因古时山上多杏树而得名。山东北麓有唐代名刹菩提寺。

    青铜山 位于西峡县寨根、桑坪两乡的交界处,因日照山崖呈青铜色而得名。悬崖产名贵中药石料,山上旧时有祖师庙、娘娘庙、灵官庙等。  

二、淅川岩溶低山

为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部分,分布于西坪~西峡~内乡以南,内乡县城~瓦亭~仓房以西区,包括西峡县南部、内乡县西南部和淅川县的全部。山体破碎,山势低缓,突出高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溶洞、溶沟等发育,组成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丹江以北主要山峰有猴山、玉皇顶、香炉山、封子山、角子山、霄山、方山、黄龙寨、老君山、观山寨、中条山、大斧寨、西大寨等;丹江以南有秦山、太白岩、四峰山、三尖山等。除三尖山呈东西走向、香炉山呈南北走向外,其余均为西北~东南走向。

    淅川岩溶低山的主要山峰有:

    猴山 位于荆紫关镇北6公里处,海拔943.3米,北坡陡,南坡缓。

    香炉山 位于西簧自然镇北5公里处,海拔高度849.9米。

    封子山 位于西簧、毛堂两乡与西峡县交界处,海拔高度1006米。

    玉皇顶 位于西簧、寺湾、毛堂三乡交界处,海拔902.9米,北部与封子山相连,东南部至横沟一带山势骤降成为丘陵,至黄柏观一带再度升起,出现凤凰寨、大寨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

霄山 位于浙川县与西峡县的交界处,因孤峰耸立云霄而得名,海拔960米,古称“霄山雪弄”,为古内乡八大景之一。霄山顶峰每临阴雨前被云雾笼罩,故农谚有“霄山戴帽,必有雨到”的说法。山顶旧有萧王庙,又名萧山,近代庙宇已毁。

    三尖山 位于香花乡南部,主峰海拔499米,呈孤丘状。

    四峰山 位于仓房、盛湾乡的南部,因主峰四峰并立而得名,最高峰跑马岭

海拔1086米。

    黄龙寨山 位于内乡县城西20公里处,主峰海拔639.6米,山峦起伏相连,长约1.5公里。山上有寨,寨顶旧时有四合院庙宇一座。寨顶南面有一绝壁,在其石缝中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冬青树而称冬青崖。冬青崖下有黄龙泉溢出,泉边

旧时建有黄龙庙,今仅存石碑一通。

    三、桐柏山

    属于大别山的西段,西起南阳盆东缘,沿唐河、桐柏两县与湖北省的交界

带延伸到桐柏县黄家湾一带,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

~800米之间,个别山峰达1000米以上。

桐柏山主脉位于桐柏县城南部、太白顶背斜的核部,由于受西北~东南向鸿仪河大断裂的影响,山体边界十分整齐,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耸的形态,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云山寨1053米、太白顶1140米、田王寨1018.3                                米。山体北侧为淮河及众多支流的发源,河流横切山体,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岭,使山势更加雄伟壮观。

桐柏山主脉西段南侧低山,山体破碎,呈孤山状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有山海拔396.7米、三尖脑396米、龙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                                                                                                                                                                                                                                                  王山460米、花又山546米、刘坡寨418米、玉皇顶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脉北部低山,由酉南向东北呈雁形展布,构成南阳盆与吴城盆、黄岗~毛集盆的分界线。其山势和缓,顶部平圆,海拔高度600米以下,个别山峰达7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400米。山体受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影响,呈孤岛状散布于波状起伏的丘陵中,主要山峰有太和寨海拔598米、老和尚帽636米、狗石岗623米、齐亩顶(又名七亩顶)758.8米、祖师顶(又名主石顶)813米。

                  

第二节   

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盆边缘和西坪~西峡谷、淅川盆、李官桥盆、桐柏县吴城盆与黄岗~毛集盆内,多为侵蚀剥蚀丘陵,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200米。丘陵起伏和缓,没有明显的延伸脉络,呈浑圆的丘状或呈和缓的陵状。丘陵间宽阔的河谷纵横交错,小型盆广泛发育。在山与丘陵的过渡区,有孤山耸立于丘陵之中。丘陵的组成岩性极其复杂,有古老坚硬岩石构成的丘陵,也有近代冲积洪积物构成的丘陵;既有构造层形成的丘陵,也有侵入岩体构成的丘陵。组成岩石一般经强烈的风化作用,使表层堆积有厚薄不等的残积层。丘陵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受第四纪以来的抬升作用影响,隆起层在流水的强烈侵蚀下,使原来夷平面破坏,形成波状起伏的表形态。根据丘陵的分布位置及组成岩性与形态的一致性,全区分南阳盆北部丘陵、南阳盆西南部丘陵、南阳盆东部丘陵三种类型。

    一、南阳盆北部丘陵

    主要分布于方城县西北部、南召县东部、南阳县的西北部及镇平、内乡县的

中部,属伏牛山向平原的过渡带,海拔高度多在2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大于100米,只有少数低丘台相对高度在50米左右。组成丘陵质基础与褶皱构造中、低山和侵入体构造中山一样,表层风化程度弱,残积坡积层薄。丘陵形态多为陵状,展布方向受质构造与流水切割的影响显得十分杂乱,也有部分丘陵成孤岛状,一直伸延到南阳盆内部。

    方城县西北部丘陵,分布在方(城)南(召)公路两侧,包括四里店乡、拐河乡及广店、柳河、杨集、独树、杨楼等乡的部分区。走向多与河流流向一致,海拔高  度160~400米,相对高度50~200米,坡度10°~30°。主要丘陵有马头岗、长岗岭、二龙山岗、张漫岗、沙岗、望城岗、白沙岭、当阳岭、土岭、招抚岗、七里岗、凉风岗、二龙岗等。

    南召县东部丘陵分布于白河上游水系的谷两侧,分布面积大,约占南召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高丘陵海拔高度300~500米,起伏大,往往与山相交织。低丘陵海拔150~300米,多呈分散岛状,顶部浑圆,沟谷多呈“U”型或槽型,中间多有盆分布。

    南阳县西北部丘陵分布于小寨乡、潦河坡乡及谢庄、安皋、蒲山三乡(镇)的

部分区。组成岩性为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风化残积物,海拔高度200~400米,相对高度50~200米,坡度和缓,一般在15”~25“之间,丘陵脉络不明显,呈西北~东南不连续带状分布。在丘陵区东部,隐山海拔209米、蒲山319.6米、独山 367米、紫山 325.9米、塔子山 277米、磨山 362.1米、羊山 299米、丰山 225米,八座孤峰呈“之”字型突出于台、平原之上。

    镇平县中部丘陵包括高丘、卢医庙、王岗乡及二龙、老庄、柳泉铺、遮山、城

郊、石佛寺、曲屯、寺山等乡的部分区,海拔高度为170~300米,坡降1/00~

1/200,自北向南坡度渐缓,以石质丘陵为主,大理岩、石英岩分布广泛,在高丘乡也有第三系红色砂岩分布。镇平县城东11.5公里及西南23公里处,有遮山海拔360.5米、仙主山334米分布于丘陵及平原之中。

    内乡中部丘陵主要分布在灌涨、王店、马山口、余关、赤眉、赵店等乡,海拔

200~500米,呈垄岗表起伏大,岗高坡陡,河谷纵横,多为石质丘陵。

    二、南阳盆西南部丘陵

主要分布在内乡县的西南部、西峡县的东部及丹江水系谷两侧,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分布于断陷盆或宽阔断陷谷的丘陵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流水切割、侵蚀强烈,表沟谷发育,具有谷深壁陡的特点。分布于平原边缘的丘陵具有过渡性质,起伏小,具有和缓起伏的特点。

    内乡县西南部丘陵分布于西庙岗、昨蛐、师岗、瓦亭、大桥等乡,岗缓坡平,

组成岩性为红色砂岩系,属红层丘陵形。

西峡县东部丘陵主要分布在丹水、阳城、田关、回车等乡的大部分区及五里桥乡的东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50~200米。组成岩性以紫色砂岩、紫色页岩、砂页岩和变质岩为主,坡顶浑圆,坡度一般在25“以下,侵蚀与剥蚀兼有,风化物、坡积物堆积层厚。

丹江两侧丘陵主要分布在淅川县的香花、仓房、盛湾及蒿坪、毛堂、大石桥等乡。其岩性主要为红色砂岩、页岩,局部区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海拔高度200~4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丘陵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积物、风化物堆积较厚,其形态大部分呈岭状延伸,也有少数呈孤丘分布。

    三、南阳盆东部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