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in.ah.cn/dbase/zw/zw2003/zw0308.htm 在 2016-04-29 09:11:4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New Page 1

《2003年安徽经济展望》 --  专题研究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构建安徽发展新优势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结构调整面临新要求

    1996年经济软着陆过后,受城镇居民千元级消费需求基本饱和、万元级消费条件尚不具备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持续不振的影响,国内有效需求开始出现不足。到1997年,国内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下滑,当年分别仅增长8.4%和6.1%,远低于1992~1996年期间国内消费和民间投资26.4%和28%的平均增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外需大幅度下降,内需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更加突出。为此,国家开始实施以“促进需求总量扩张”为主要特色的扩大内需政策,主要着力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行国债重点投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城镇居民万元级消费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另外,为促进供求总量的平衡,国家还积极压缩过剩的供给能力。

    在以“总量扩张”为主要特色的一揽子扩大内需政策连续作用下,2002年,宏观经济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首先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升级的良好态势,房地产、汽车等万元级消费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2002年前三季度国内汽车销售同比量增长33.65%,其中轿车销售量同比增长47%;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862.7亿元,增长29.4%,其中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1.9%。其次,民间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达17.5%左右,分别比20012000年民间投资增速快5个和6.1个百分点,其中,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上半年分别增长15.8%和19.4%。总体上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正在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空间的扩大而趋向缓解,能否适应需求变化、占领新的需求空间、建立有竞争力的供给结构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十分关键。

    随着美国经济泡沫的破灭,世界各国经济再次面临调整结构、重新确立相对优势的重大课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科技和工业产业的融合步伐,力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纷纷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积极构筑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争取在国际分工上取得有利地位。从国内看,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对住宅、汽车、机械、电子通讯、建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相关的供给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市场结构需要重新配置,提高供给能力与水平,以满足新的需求。当前,东部地区正努力争取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中部地区则把发展重点定位于加工制造业基地,而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和环保、旅游胜地,区域经济的再次分工促使全国范围内产业布局出现大幅度变动,东部地区将逐渐把加工制造业基地转向中部地区,加强高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的不断崛起又迫使中部地区加快构筑加工制造业比较优势,摆脱基础产业基地的原有定位。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将为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和内在动力,为培育新一轮高增长行业,支撑经济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从方向看,新时期结构调整将呈现四个趋势:一是开放化。以国内外新老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备资源、寻求发展机遇,经济的全球化必将演变成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方向和巨大动力。二是民营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民营化浪潮峰峦迭起,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初的9%降到了7%以下,在80年代,70余个发展中国家将9000多家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民营化,在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也必然要求民间资本的大范围、大力度全面介入。三是工业化。在我国人均GDP即将达到1000美元、基本进入小康阶段后,大力推动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和三产发展,并以此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四是城镇化。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大国,中国的根本问题还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二、安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和突出的问题

    早在1997年,安徽就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方针。经历了五年多的努力,结构调整进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首先,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到2001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达到22.8:43:34.2,同1997年比较,一产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5.2个百分点。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九五”末的55.35%下降为53%左右,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九五”末的39.4%上升为42%左右;四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电子电器、机械和新型建材制造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7%;房地产、旅游、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其次,非国有经济有所上升,非公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37.1%提高到2001年的39%。第三,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2001年全省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1997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安徽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对照安徽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任务,现有的经济结构还存在三个十分突出的关键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未能充分反映安徽比较优势;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三是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未能充分反映安徽比较优势

    安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的潜在优势。从农产品生产看,2001年全省黄红麻、天然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1,油菜籽、淡水虾蟹产量全国第2,芝麻产量全国第3,小麦、蜂蜜产量全国第4,大豆、花生、梨和牛肉产量全国第5,棉花和茶叶产量全国第7,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农产品分布看,安徽农产品生产密集度较高,皖北平原是小麦、牛肉和梨的集散地,长江以南水产品资源十分集中,皖南山区则盛产名茶,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和加工条件。二是轻工、机械、原材料产业基础雄厚,工业资源丰富。以合肥为中心的机械和轻工业,以马鞍山为重点的钢铁工业,以芜湖为基础的新型建材和汽车工业,以安庆为基地的石油化工工业,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以及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为中心的能源工业等在全国均享有较高知名度,2001年,全省冰箱产量全国第3,洗衣机产量全国第5,原煤、轿车产量全国第7,钢产量全国第10,电线电缆制造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7%,密封件国内市场占有率34%,磷酸铵肥国内市场占有率32%,叉车国内市场占有率31%。三是区位优势。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临江近海,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5 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安徽拥有长江上最后一个深水港,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安徽为基地, 向周边省份覆盖的人口约5亿,占全国人口的40%,是我国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四是科技实力雄厚。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科院合肥分院和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五是旅游资源丰富。综合来看,安徽在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资源型机械加工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旅游产业方面具备较好的比较优势。

    但是,当前的安徽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脱节。首先,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不快,2001年全省工业对农采购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17%左右,而国家工业对农采购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0%,远远超过安徽省水平。其次,工业经济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低。从规模看,200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5573万元,而安徽省只有4934万元,排名全国第19位;从竞争能力看,全省二产劳动生产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9%,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贵州省;从产品看,在全国532个调查的工业产品品种中,安徽省一半以上的工业品处于竞争劣势。第三,旅游业发展缓慢,2001年全省国际旅游总收入仅10.6亿美元,在华东地区倒数第二。

    造成全省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脱节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纵观发达国家或农业先进国家生产体系,农产品协会或相关中介组织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专业人才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并肩负起农产品质量检验和流通的重任,反观安徽省,我们实行的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生产特色十分浓厚,农民基本上是依靠自我判断进行产品的选择,农产品生产低级化、分散化特征明显。二是现代交通密度过低,区位优势难以发挥。到2001年,全省高速公路密度仅为0.43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1.861.350.7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高速公路覆盖密度,即使到2002年全省高速公路达到800公里后,全省高速公路密度仍然只能达到0.57公里/百平方公里。另外,横贯安徽的长江段至今仍然只有两座大桥,即使安庆长江大桥通车,全省长江大桥仍然只有江苏南京一个市的水平,现代交通的不发达使得安徽一直难以融入长江下游三角洲经济区,无论是引资规模还是产业布局都只能徘徊在高速发展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经济区之外。三是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短缺。2001年,全省15岁以上的人口中,每百人中高中学历人数仅13.4人,排名全国第26位,比上海、江苏、浙江分别少25.37.83.6人,比江西省少3.4人,技能型劳动力的短缺必将影响到全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同时在招商引资上也使安徽省在中部地区处于不利位置。四是科技成果中介市场不发达。当前,全省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企业的科技需求和科技成果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和沟通。

    2.城镇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劳动力的非农化。根据钱纳里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实证研究,城镇化水平作为工业化的先行指标,其发展速度理应领先于工业化的进展。从安徽省看,2001年人均GDP达到了630美元,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理应超过工业化水平。然而2001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29.3%,比工业化水平低7个百分点,比全省经济的非农化水平低47.9个百分点,比全省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低13.2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的国内外其他地区城镇化进展。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城镇化水平45%相比,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要低14.7个百分点,与安徽省同处一个发展水平的陕西省城镇化水平32.3%相比,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要低3个百分点。三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内需的增长要求。在安徽省城市居民消费尚难冲刺“万元级”台阶时,安徽省持续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将不可避免的转向处在“千元级”消费门槛的农村居民。然而,城镇化水平的滞后有如一道鸿沟,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束在田间地头,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被迫只能在“千元级”门外张望。

    制约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发展的原因较多,首先是城市经济规模量过小,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弱,2001年全省17个市中,GDP最大的合肥市也仅363亿,尚不及江苏南京的1/3,其辐射能力辐射范围仅在市郊,所属各县都难以惠及,如合肥市长丰县2001GDP20.7亿元,人均GDP2116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是现行城镇管理体制的约束,由于在“学历”、“职业”、“固定住所”、“子女教育”等方面要求过高,不利于农民进城。

    3.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国有资本退而民间资本进,然而,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却不能适应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求。具体体现:一是国有企业退出相关保障政策体系不健全,国有资本退出难。国有资本的退出将极大的改变原有社会劳动力管理体制,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制将成为国有企业职工的最后心理依靠,然而现有全省社会保障体制无论是覆盖面还是覆盖能力都较低,难以承担国企改革保驾护航的重任,国有资本退出面临较大挑战。二是民间投融资政策体系不完善。民间投资进入难,民间企业国民待遇迟迟难以落实,这与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和保护外商投资人利益形成明显落差。尤其是在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外商投资广泛享受国民待遇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机关的重重保护,而民间投资却只能望洋兴叹。三是投融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我国和安徽省积极鼓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成,但在安徽省各部门实际操作中,往往就变成了“多种所有样样全、国有地位不能动、外资投资很重要、民间投资当点缀”,民间资本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成为弱势群体。

    与所有制调整相关的诸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将极大的制约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民间投资增长相关的体制将直接对经济发展速度形成直接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入世后每年外需所带来的额外经济增长不会超过2%,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的还得靠内需,尤其是在安徽,外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小于1%,其贡献更是微乎其微,如果没有民营资本的跟进,安徽省扩大内需就会受阻,甚至落空。因此,即使仅从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积极完善民营资本管理体制,给予民间投资国民待遇其意义不亚于对外招商引资。

三、促进安徽经济结构调整的六大着力点

    面对新一轮经济结构“开放化”、“民营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安徽省必须立足安徽在未来区域格局中的比较优势,针对经济结构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发展,着力整合工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健全城镇化政策环境,加快国有资本退出和民间资本进入步伐。

    1.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

    首先要大力促进乡镇一级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对乡镇领导任用要把任命和聘用结合起来。鼓励市县年轻有为的干部担负起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次,加快促进优势农副产品主产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立,通过产地政府牵头组织,让生产大户、农业企业、技术专家、大中型销售商等承担起农业生产的组织职能,统一产品标准和耕作流程,统一营销,打造安徽绿色品牌,把现有“以农民为主”的生产经营体制变成“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生产经营体制。第三,大力宣传安徽特色农产品资源,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进行产品深度加工,争取在“天然淡水产品、油料、粮食和蜂蜜、梨、茶叶”方面取得突破。

    2.着力整合工业资源优势,壮大领飞行业

    安徽省在工业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部分生产要素上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和较为齐全的资源型工业配套生产基础。从安徽省产业发展的趋势看,目前正在进入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为重点的发展阶段,“十五”计划提出的四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电子电器、机械和新型建材制造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7%。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安徽省的特点,在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上,首先,要整合现有资源,大力促进行业内部、行业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作,加强沟通,促进省内产业链条的形成或延伸;其次,积极壮大交通运输设备、电子电器、机械和新型建材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四大产业进一步拓展规模,加大四大产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和重组力度,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支持四大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技术开发。

    3.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发展安徽现代交通体系

    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徽在交通布局要考虑三个特点,首先是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内陆边缘,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安徽省东部地区将是上海、江苏和浙江等沿海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次是处于中原腹地,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资源结构相近、产品结构相似,在规模经济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部地区在成为我们竞争对手的同时,更多的是合作伙伴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就是省内区域格局逐渐明显,北部地区以农产品为主,江淮之间正成为未来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水产品基地,皖南地区可望成为国内旅游重镇。根据交通设施要适度超前的历史经验,建议安徽省要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力争早日达到江苏省200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的高速公里密度水平,为此,安徽省从2002年起还需铺设1000公里高速公路。一是继续加强以合肥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干线建设;二是以芜湖为次中心,建立“丁”字型高速公路次干线建设,加强芜湖和安徽省东部地区和沿江地区的交通联系,建设安徽省东部各市和江苏、浙江两省的高速通道,让东部各市尽快融入长江下游三角洲经济区;三是以阜阳为次中心,在皖北地区建立以阜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次干线体系,建立以阜阳为中心的面向河南、江苏、山东的高速公路体系;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芜湖开工建设长江二桥或过江隧道,进一步强化长江两岸地区经济联系。

    4.积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合格的加工制造业技术工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环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强化市、县级人民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统筹管理责任,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在省有关部门指导下根据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要以民间为主体,加快突进职业技术学校的办校规模和教学质量,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第三是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

    5.积极推进省内城市梯度发展,改善现有城镇管理体制,逐步有序推进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开放“户籍”管理,而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一是积极推进省内起点较高的大城市发展,合肥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力度,抓好城市扩容,力争扩大辐射半径,芜湖要按特大城市规模进行规划,改变安徽省在沿江没有大城市的现状。二是加快阜阳、亳州、安庆等农业大市的农业人口转移步伐,通过加快农业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吸纳农村青年进城就业,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把农业地区建成安徽的技能型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加快突进经济强县发展,把经济强县建成安徽省重要的农村劳动力吸纳基地。四是积极改善现有城镇管理体制,完善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户籍管理,逐步有序接纳农村民工成为城镇居民。

    6.加快国有资本退出和民间资本进入步伐,推进经济民营化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主要在于:第一,建议安徽省尽快将国有企业全部收归省企业工委直接管理,由省企业工委在全省各市设立派出机构统筹实行国有资本管理职能,并明确企业工委只管理企业而不得干预地方政府或部门进行市场或行业管理的行为。第二,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建议安徽省由有关部门牵头,尽快进行全省范围内国有资本退出领域、退出办法的研究,排出相关领域各类国有企业详细退出日程表,会同省企业工委大力度推进国有资本的退出,除必要安置费用外,将国有资本退出所得全部用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第三,抓紧完善民间企业进入机制,建议安徽省尽早明确民间资本投资产业目录,用明确的定义列出民间资本的进入或禁入领域名录,提高各市县、有关部门执行效率,同时,积极出台有关文件保护民间投资人的合法经营利益,提高各类不合法不合理干预民营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


报告执笔:胡再生  周飞            

课题组成员:胡再生  周飞  柯常松  曹龙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