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两院院士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uda.edu.cn/teacher_qualified/lyys.shtml 在 2016-11-05 04:03: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欢迎访问苏州大学网站==
   
图书馆  [简体]
 
 
  概况
  名师风采
  博硕导师
  > 人事处  
 
 
> 首页 > 师资队伍 > 名师风采 > 两院院士
 
  两院院士
 
 
 
 
    薛鸣球,男,1930年10月生, 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系我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薛院士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 1967年为我国的第一代遥感卫星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 1993年提出普查、 详查结合型光学遥感的创新思想该项目于2000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6项,主编、合著专著3本,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生16名,硕士生9名。


  潘 君 骅
 
 
 
    潘君骅,男,1930 年10 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镜和我国 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我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各种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主持完成的我国和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几年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发表了科研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


  阮 长 耿
 
 
 
    阮长耿,男,1939年8月生, 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后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1979 - 1981年赴法国进修期间,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学成回国后,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1983年,阮院士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随后,研制成功了“苏州系列”单克隆抗体,其中5 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小板研究试剂阮院士组建了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了IAEA 资助重点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课题国家 “863” 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获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多个奖项主编专著4部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1982年以来,培养了博士生29名,硕士生34名。


  李 述 汤
 
 
 
    李述汤,男,中国香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美国Rochester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74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74-1976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COSDAF)主任,美国柯达公司高级研究员、项目主任。现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院长、纳米科学技术学院(CNST)院长、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NANO-CIC)主任。李院士长期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于2001年和2002年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研究成就奖,2003年、2005年、2013年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前二次第一完成人,第三次第二完成人)。2008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3年获苏州市创新创业市长奖。在国际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的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4篇在Science上发表,2篇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40000次,H-index达到104。撰写专著9 部,获美国专利20 余项。李院士现任著名国际期刊ACS Nano副主编。近日,成功入选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公布的2015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名录(材料学)、2015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科学家名录(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2015)(材料学)。


  柴 之 芳
 
 
 
    柴之芳,男,1942年9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4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80-1982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从事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其后,曾在美国普度大学, 法国斯特拉斯堡帕斯特大学,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荷兰代尔夫大学等地任访问学者。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院士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在若干重要元素的分子-中子活化分析,铂族元素丰度特征,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和纳米安全性,核爆炸现场快中子谱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现从事核能化学、金属组学和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共发表论文4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包括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PNAS, JACS, Nano Letter等,中文著作8本,英文5本,在国际重要会议作大会或基调报告50多次。曾任或现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领衔委员(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以及其他5个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或顾问, Radiochimica Acta, Metallomics等4本国际杂志的编委。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7项。2005年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George von Hevesy奖, 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第1个获奖人。


  李 永 舫
 
 
 
    李永舫1948年8月生于重庆,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东化工学院(文革期间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抗菌素专业(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1979年经学校推荐在大学二年级时提前考取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3-1986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吴浩青教授(中科院院士),他是国际上最早开展锂离子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者之一。1986年博士生毕业后到中科院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跟随钱人元先生开展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的研究。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担任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于1988.10-1991.4.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实验室进行有机半导体方面的访问研究,1997.6.-1998.6.到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UCSB)Alan J. Heeger实验室开展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方面的访问研究。2012年在化学所退休,同年12月被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聘为特聘教授。
    李永舫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阳电池(PSC)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他迄今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发表论文迄今被SCI他人引用10800余次,h-因子58。他是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尤其是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领域)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者。他入选Thomson Reuters公布的2012年度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21人名单(与另外三位科学家并列第二)。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光电功能高分子方面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70多次,其中在2012年世界高分子大会上有关两维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的邀请报告获美国化学会2012高分子学术报告奖。他对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 忠 范
 
 
 
    刘忠范,男,1962年10月生于吉林九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物理化学家。1983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1984-1993年留学日本,1990年获东京大学博士,1991-1993年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博士后。1993年6月回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1993.6)、教授(1993.8)和长江特聘教授(1999)。1993年首批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4年获首批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4年担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名誉院长。
    刘院士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和纳米化学研究。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控制生长方法、碳材料化学、分子自组装及其光电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建立了纳米碳材料的CVD生长过程工程学方法和自由基光化学方法、以及纳米物性研究的针尖化学方法。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项。曾任国家攀登计划(B)、973计划和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三期)。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物理化学学报主编,APL Materials、科学通报、化学学报副主编,Adv. Mater.、Small、Nano Res.、NPG Asia Mater.、J. Photochem.Photobiol.C Phtotochem. Rev.、ChemNanoMat等国际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和院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陈 晓 东
 
 
 
    陈晓东,1965年在北京出生,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07),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0)。研究方向为"食品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启示下的化工过程"、"化工传热传质"等。
    陈晓东教授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1年于新西兰Canterbury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6年任新西兰食品工程协会主席,先后担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化工系教授 (2001-2006)、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化工系教授(2006-)、蒙纳士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2009)。到目前为止,陈晓东教授已发表378篇国际学术论文、215篇国际会议论文、出版了两本论著和21个章节,完成了50多个工业私企咨询项目综合报告,并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发表了主题演讲,还担任了一些国际期刊的编委。曾获得许多荣誉及奖章, 如澳洲化工学会(1999)Shedden Udhe 奖章;第八届国际食品工程大会青年食品工程师奖(2000);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工程与物理最佳研究奖- Cooper 奖章(2002);亚太地区化学工程年会最实用文章奖(2002);奥克兰大学 Hood学者奖(2005)(Hood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南强学者奖(2005);大洋洲4个化学工程大奖之一 - 首届恒天然(Fonterra)杰出应用生物与食品工程奖;亚太地区干燥年会杰出干燥研究贡献奖(2007);对干燥研究与发展长期杰出贡献奖(Taylor and Francis Sponsored)(2007 and 2012);国际干燥学会(及法国干燥学会专奖)杰出干燥研究奖(干燥学基础在工业中的应用)(两个国际干燥学大奖之一)(2008);2009年度英国化学工程学会发明创造者奖七个候选人之一;2004--2009年度,五个对世界干燥文献做最多贡献人之一; Monash和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杰出研究贡献奖(2009);2010-2011 年Arun Mujumdar Visit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Mumbai等。
    此外,陈晓东教授业余兴趣爱好广泛,在歌唱、绘画、羽毛球运动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是位具有多元化、全方面影响力的人才。


 
Copyright © 苏州大学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市十梓街1号    组织策划:校长办公室    
推荐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网站    苏ICP备-1022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