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曹禺的毕业季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dahe.cn/2015/06-11/105069013.html 在 2016-07-23 01:45:4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曹禺的毕业季_新闻中心_大河网

曹禺的毕业季

2015年06月11日02:38来源:焦作日报

1933年的毕业季,对曹禺而言,堪称是人生的转折点。

其实,曹禺一开始是就读于南开大学的政治系。后来,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在南开大学就读两年后,他毅然和同学一起赴清华大学参加考试,结果两人都被顺利录取。后来,曹禺转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从二年级开始读起。

虽然因为专业的原因,曹禺未能从南开大学毕业,但在南开大学的经历,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进入南开大学的第一年,他就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从那以后,他开始构思《雷雨》,打算写一部话剧。

从南开到清华的这两年间,尽管一直在苦苦构思,但《雷雨》的结构和人物性格,始终无法在曹禺的脑中鲜明起来,更无法让他满意。那时的曹禺,一是年纪太小,二来也没什么阅历,对于《雷雨》的驾驭,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清华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曹禺作为清华抗日宣传队队长,要经常下乡进行宣传活动。在这期间,他与各类人都有充分的接触。此时的曹禺,阅历渐丰,而《雷雨》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也逐渐鲜明。

在这之前,曹禺尽管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但所发表的文章和话剧并无关系。直到他毕业这年,对《雷雨》的构思已经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无数个日夜,曹禺脑中想的全是这部剧本。在脑中,他早已对剧本进行了无数次修改。

也就在1933年,毕业前夕,曹禺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始写《雷雨》。其实,他早已打了无数遍的腹稿,写出来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完成后,剧本又经过数次修改。后来,巴金看到这稿子,主张立即发表。

但是,《雷雨》发表后,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反响。后来,这话剧通过留学生,传到了日本,反倒在日本引起轰动。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看了《雷雨》的演出后,立即撰文赞赏。于是,《雷雨》后来又在国内举行首演,结果产生了轰动效应。

也就是从这以后,曹禺一发不可收拾,以多部话剧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自从胡适和郭沫若将西方话剧引入中国后,话剧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仍是一种陌生的戏剧形式。多数人对话剧不熟悉,不喜欢。而且,话剧本身也处在初步阶段。而曹禺是第一个将西方话剧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人,从而也让话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形式。

编辑:帆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