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3-09/15/content_477890.htm 在 2019-07-18 11:09:5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西藏日报数字报刊
   
  第04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要闻

第03版
文艺副刊
 
标题导航
返回网站首页 | 西藏日报 | 西藏日报藏文版 | 西藏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载历史使命 建设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
-纪念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5周年
刘洪顺 洛松德青

在历史的哺育和呵护中,西藏民族学院迎来了自己的55岁华诞。她优雅的历史足迹和卓异的现实表现,再一次激发着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的历史荣耀和未来期待。在西藏实现由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跨越的重大时刻,标志西藏高等教育开端的“西藏公学”1958年在陕西咸阳诞生,这所走过55年光辉历史的民族高等学府--西藏民族学院,奉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伴随着西藏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不断塑造和磨砺自己,成为西藏高等教育和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里程碑,并继续书写着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

历史步履:开创和勾勒西藏高等教育独特轨迹

在西藏由蒙昧向现代文明的重大跨越中,历史赋予西藏民族学院的特殊使命,使她有可能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开启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序幕。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7年3月5日,中共中央做出西藏“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战略决策,决定将已吸收的大批藏族干部送往内地培训。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对此明确批示:“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他同时指出: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成立。这不仅成为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的生日,同时也作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日镌刻于历史。1965年7月1日,“西藏公学”水到渠成地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开始了由干部培训学校到民族高等学府的历史蜕变。1972年秋,农学系和畜牧兽医系率先迁入西藏林芝八一镇,形成以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院的一校两地的办学格局。1978年,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充当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神奇发动机。

2008年10月,西藏民族学院在自己50岁生日之际,收到最荣耀的贺礼--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高度评价西藏民族学院的历史地位和办学成就,不仅在国家视野中将西藏民族学院的重要办学地位和辉煌业绩镌刻于历史,更是为西藏民族学院在新的历史坐标中重新定位,实现内涵发展,开创西藏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建校50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践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也为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希望西藏民族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西藏干部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西藏安定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角色:现代文明使者、人才摇篮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历史的坐标上,西藏民族学院拥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异地办学。它绝不仅仅是地理符号,更是包含着特殊的历史因素和责任感,从而造就了这所民族高等学府多重独特的历史角色:

--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

--西藏现代文明的开拓者;

--西藏干部的摇篮;

--西藏专业人才培育基地;

--西藏科学研究中心;

--西藏对外传播窗口;

--西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历史业绩:开创西藏现代高等教育时代

完善的政治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造就西藏栋梁之才。在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的呼唤中,西藏民族学院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导的政治思想教育机制,使走出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以过硬的政治素质,从容应对在藏面临的各种严峻考验,成为民院学子的第一优势。设立于每年3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实现品牌化、富于西藏民族特色和现代文化格调的“春之华、秋之实”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2013年启动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星”评选活动,使西藏民族学院沐浴在崇高的政治使命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2012年,西藏民族学院被国家民委授予“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以高校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现代化教育教学条件奠定现代高等教育基础。西藏民族学院带给历史老人最直观的惊讶,莫过于她从历史的质朴中脱胎而出的美丽容颜。在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有力支持下,西藏民族学院在新世纪的最初5年,就争取资金2个多亿,实现了校园建设由“都市村庄”到“现代学府”翻天覆地式的蜕变,奠定了校园建设的基本格局。2013年,学校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学校基础建设依然保持快速节奏: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学生宿舍改造、幼儿园、校园“一卡通”、LED显示屏建设等项目先后竣工,综合实验楼项目、人才教育中心(本专科拉萨函授站)项目加速建设,双语师资培训楼、9号学生公寓楼、教职工周转房等项目获批立项,一个崭新的西藏民族学院呼之欲出。

师资整体水平实现历史性跃升。学院有效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在师资规模、学历层次和专业职称结构诸方面完成着历史转型,打造出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教师团队。一批批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和国内知名高校的高学历人才加入专业教师行列,63名在职中青年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到609人,包括正高职称60人、副高职称202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达10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66%,名列西藏自治区高校首位。具有全区、全国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更是成为西藏民族学院办学实力的象征,他们就包括1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和16位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

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奠定综合民族大学基石。西藏民族学院立足西藏实际,服从西藏人才需求,在人文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致力于建设综合性民族大学,确立了“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实用”的学科建设思路,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学科换专业体系。民族研究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财经学院、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45个本科专业,10余个高职专业,4个硕士一级学科,27个硕士二级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会计学),1个国家级建设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构成了完整而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特色研究树立学校科研品牌。基于学校办学定位、西藏社会发展需要和民族院校的文化使命,西藏民族学院高举民族学、藏学研究之大旗,践行“特色名校”战略,铸就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办学实力。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爆发式增长,即使在高校云集的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排名也跃居第四位。2007年至2012年,西藏民族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立项(纵向)444项,其中国家级41项、省部级立项15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607.56万元,其中近三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申报成功率超30%。国家、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在学校的落户,显示理工专业正在崛起,与学校“文理并重”的学科发展构想互为呼应。一批高端学术会议(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拉开学术大幕。

全国藏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西藏对外传播论坛、全国文章学学术年会、国际诠释学研讨会、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等先后在学校成功举办,在提升学术水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校的文化品牌。在民族理论和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西藏审美文化、门巴族珞巴族文化、藏传佛教、西藏新闻传播、西藏经济、西藏民俗文化、羌族文化、西藏高等教育、西藏当代文学、西藏民间宗教等研究领域,西藏民族学院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成为中国藏学研究重镇和西藏民族文化研究重要基地。近年来,康龙丽教授的“西藏珞巴族、门巴族和僜人群体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周德仓教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杨小峻、刘凯教授的《西藏高等教育研究》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1年),陈立明教授、孙林教授、康龙丽教授、周毓华教授、彭陟焱教授、朱玉福副教授等学者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还喜获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形成学校学术研究的标志性品牌。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先后在学校建成:“西藏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中心”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已经成为学校藏学研究的最主要平台。“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藏学研究”名栏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和广受关注的学校图书馆“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助力学校凸显学术研究特色。

扎实的教育质量为西藏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生源充沛,就业率高,获得良好社会声誉。2011年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满意度”在进入调查的42所省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四,“用人单位满意度”排名第十三位。2012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成功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民族院校。

历史启迪:拥有历史胸怀,直面现实挑战,实现质量和特色立校

西藏民族学院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在于在党中央关怀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响应历史召唤,主动呼应西藏需要,致力于西藏社会进步,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西藏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优秀、能够扎根西藏,为西藏奉献青春和才华的建设者。

发展战略提升引领学校办学水平跃升。学校不仅完成着由“西藏公学”时期的干部培训学校到“西藏民族学院”时期的地方民族大学的历史转型,而且完成着由建设“教学型民族大学”到“教学科研型综合民族大学”发展目标的历史提升。

特色立校是西藏民族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校特殊位置下做出的必然选择。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体系、藏学、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平台、“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实用”的学科发展模型、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系列课程、“春之花”、“秋之实”校园文化品牌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现代大学品格,共同构筑了学校最个性化的文化面孔。

以对口援藏为标志的国家关怀造就学校的世纪辉煌。西藏民族学院创建和发展本身,就是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杰作和范本。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和专业人才,组成了西藏民族学院最初的教育教学优秀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来自祖国内地的多批高校教师登上学校讲坛。以教育对口援藏机制为主体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为西藏民族学院发展搭建高端平台。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国内名校倾力支援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3月13日,国家民委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实现省部共建,资源共享。2010年2月26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阳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使异地办学的西藏民族学院在实现与驻地合作、优势互补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眺望未来:三大重点工程催生“西藏民族大学”

在书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辉煌之际,西藏民族学院再次入她新的历史机遇期。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发展阶段的交接时刻,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描绘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围绕学校育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立校,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制度创新等四大战略,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对外合作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八项主要工作,努力实现把学校办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这一目标。

在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2012年,学校及时调整策略,将“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凝聚到三大重点工作:博士一级学科建设、学校更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最大的决心和决策,集中全校师生智慧,汇聚校内外一切资源,实现学校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攀登。这三项重大工程,实际聚焦了学校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大发展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契机。它向我们展示的美好憧憬,就是在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报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由“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跻身中国民族大学序列,实现办学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在2015年前基本建成2012年6月19日签署协议,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建设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754.42亩的“实验实训基地”新校区,从而使学校的基础条件彻底改观。而学校更名则成为西藏民族学院在十二期间发展跃升最具象征意义的时代符号。

西藏民族学院,在她55岁生日典礼之际,将承载历史使命,在建设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的时代快车道上重塑辉煌!

(本版图片由西藏民族学院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  邮发代号: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