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2-01/18/content_640150.htm 在 2017-05-29 17:08:2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_网上南国早报_广西新闻网
 
第030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HOLD不住年要HOLD住心
30版责任编辑
[广告]分类信息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南国早报   2012-01-18         
兰亭序》全文。

名家

书帖赏析

彭匈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上巳日,发生了一件彪柄中国文化史册的大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豪族俊彦及高僧支遁为首的会稽文人墨客四十余人,雅集于山阴城郊兰亭,熏香沐浴,向上天祈福禳灾,即所谓"兰亭修禊"。那天的情形让我们看到,古时文人不仅爱玩,而且会玩,浪漫兼具高雅,热闹而不失品位。四十多位能诗善饮的名士集聚一堂,谈玄论道,放浪形骸,那是个什么光景啊。"修禊事也"显然只是个横额上的由头,"曲水流觞"才是实际意义的才艺节目。觞者,羽觞,很轻的漆器酒杯,装满了也可以在弯曲的水流中漂游。游戏规则,那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所谓"一觞一咏"。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这次雅集,计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六人绞尽脑汁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有趣的是,王羲之的小儿子即后来做了中书令的王献之也被罚了酒。这有清代诗人打油诗为证:"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辰光过午,酒足矣,诗已成集。为诗集作序,责无旁贷就落到了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头上。"王会稽"当仁不让,乘着酒兴,提鼠毫笔,展蚕茧纸,状山水之秀美,叹光阴之易逝,发死生之感慨,祈天地之福佑。得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如宋米芾在褚遂良摹本题跋诗中所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兰亭集序》以其无与伦比的书法造诣及雅致的美文价值,遂成千古绝唱。米芾还在另一卷的跋语中将其评价为"天下法书第一"。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的认可。

如同世上任何重量级事物的出现,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王羲之《兰亭序》的诞生,亦非偶然。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王谢望族等等,文章惊世,人物风流。鲁迅曾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论及,因时势使然,文人们写作大扺采取"师心"与"使气"的态度,故"产生了多量想说甚么就说甚么的文章"。其特色不离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亦说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流行于当时的,除了本土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还有西来的佛教文化,更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玄学文化。生命、人性、自我、真情、气格、风度等等,这些以往被有意掩饰或者不敢涉及的概念,已成为至高无上的主流和本体。人们热衷于探索生命,讲究风骨,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书法,也成为人们标榜门风与保持文化优势的艺术。

那个时代留下的故事也许会令现代人喷饭,但作为行为人本身而言,他们会觉得再自然不过。下面三个例子足以为证: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一辈子只留下一篇《酒德颂》,文中那位"唯酒是务,不及其余"的大人先生,大约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刘伶每日驾鹿车抱酒瓮出游,吩咐仆人扛锹随其后,曰:"死便埋我!"他的口气很大,动辄"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于是常常裸了身子,从容行走,遇人喝问"你怎么不穿裤子",答曰"谁说我不穿裤子?天地就是我的裤子"。

《晋书·王猛传》载,王猛未出仕时家贫以卖畚箕为业,"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大司马桓温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王猛竟然在他面前一边捉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完全不在乎别人作何反应。王猛后来位列三公。

至于王羲之,那更是个不落窠臼的人物。家喻户晓的"东床快婿"的典故的主人公就是他。此事《晋书·王羲之传》及《世说新语》中均有记述。太尉郗鉴有女名郗璇,才貌双全,想在宰相王导家觅一佳婿。派管家径往王家物色。王家公子闻讯俱各欣喜,言谈皆彬彬有礼,举止亦矜持有度。此时,"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对选婿之事完全不以为意。郗鉴听了管家汇报,大喜,立即拍板,选中了躺在东屋床上敞开肚皮吃烧饼的王羲之。郗鉴去世时,还是王羲之给他写的墓志。

其实王羲之写出《兰亭序》这样的传世佳作也属妙手偶得。据说次日酒醒之后,自己也颇为惊讶,于是打起精神,正襟危坐,连写数张,均未能达到昨日效果。最终只好慨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一直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待传至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时,已历二百余年。智永百年乃终,将宝物传予弟子辨才,辨才不敢怠慢,于卧室屋梁上凿一洞秘藏之。唐太宗李世民求宝心切,派监察史萧翼前往云门寺与辨才品茶对奕,探讨书艺。辨才一时失去警觉,出示真迹,以致宝物终落皇家。太宗得此至宝,日夜摩挲,命冯承素、诸遂良、虞世南等临摹分赏王公近臣。

兰亭序》今存著名临摹本有冯承素临钤有神龙半印的"神龙本"、诸遂良临米芾题跋的"米题本"、虞世南临盖有"天历大玺"的"天历本"及欧阳询临发现于河北武定的"武定本"。其中以冯承素临之"神龙本"笔法、墨气、行款、神韵为最佳。尽管如此,后人评价"摹本虽得位置,而乏气韵"。这是实话。摹本再好,怎敌原作?《兰亭序》真迹今在何处?唐太宗去世葬昭陵,带着他的至爱长眠于地下了。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返回页顶]
 

广西新闻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广西日报社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