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对梅大师曾祖上三代人的考证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jsmj.org.cn/zsjs/zhxs/201502/t2021634.shtml 在 2021-01-15 01:14:5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对梅大师曾祖上三代人的考证_江苏民进网
对梅大师曾祖上三代人的考证
2015-02-25 16:47:00
来源:民进吴中区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据本人研究梅兰芳大师三十多年得出的结论,他是苏州吴县人,而非泰州人,今年又正逢他一百二十岁生辰,特刊此文以示对他由衷的缅怀与真诚的纪念。]

《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载有梅巧玲的专条:“[梅巧玲](1842-1882),清·京剧演员,名芳,字慧仙,号雪芬,江苏泰州人。到北京学艺。先习昆旦,后兼演京剧花旦。长期任四喜班主。著名剧目有《雁门关》、《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等,特别是旗装戏方面有创造。长子雨田著名琴师,次子竹芬即梅兰芳之父。”对这位当时具有国家级品位的、而且给剧坛以较大影响的大演员,这一百来字明显是过于简略了。况且,释文中对梅配玲氏的籍贯、生辰、学历及其演剧实况,也还有不少重大遗漏和不够准确的地方。但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史论家周明泰所撰著的近现代我国戏曲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几礼居戏曲丛书》之三)梅巧玲的专条,就能知其生平实况。这条文写道:

“公历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青衣梅巧玲生。八月二十一日丑时生。正名芳,谱名恺,字筱波,号慧仙,一字雪芬,小名阿昭,别号蕉园居士。原籍江苏苏州府吴县,寄籍扬州府泰州,生于苏州。父名鸿浩,字月坡,曾为宦。故后,家道中落。巧玲十岁随母曹氏由泰州入京。从福盛班班主杨三喜,字双莲,习旦,兼昆乱,隶四喜部。后从师醇和堂罗巧福为徒,出师后自营景和堂于李铁拐斜街,后掌四喜部,授徒甚众。”

其实,此条介绍已能很好地勾勒出梅氏的生平了,特别是对他的籍贯、出生地,可以说已介绍得较为清楚。人们后来将其原籍苏州改为泰州,可能也是由此介绍有意无意间给弄错了的,这些将留到本文的后面再去考查。

当然,单单引此一段史料,显得孤证单行,不足为凭。现与前北京大学潘光旦教授所提供的材料,互为参证来研究一番。潘光旦教授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便已成名的人种血缘学专家,后在谱系学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他撰著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一书中,较为着重地研究了“梅氏家系”。他在该书《六十二个移殖的例子》一篇中写道:

“梅巧玲移出地为江苏苏州。十岁时到平。”(此处的“平”系指北京--笔者注)

同时,他又在“梅氏家系”的“解说”中写道:

“梅鸿浩,梅兰芳曾祖父。外行(此“外行”系指并非梨园行中的人--笔者注)。曾任怀宁知县(怀宁即今安庆市--笔者注)。”

曹氏,鸿浩妻,扬州府宦家女(此处之所谓扬州府乃是统称,与周明泰先生前文所述之“扬州府籍泰州”并无矛盾;传记家亦常有以写大地名代小地名的习惯写法,此处亦然。--笔者注)。

梅巧龄,鸿浩子。旦角(“巧龄”更多记载是写作“巧玲”的,请勿误会为两人--笔者注)。

陈氏,巧玲妻。陈金爵女(陈金爵亦道光、咸丰年间著名老生,梅巧玲是他的三女婿;其大女婿乃是著名昆旦钱阿四,苏州人,是他丰富发展了《痴梦》的表演艺术;二女婿乃是著名老旦谢宝云--笔者注)。

梅明瑞,巧龄子。旦角。早卒(此人小名二锁,艺名梅竹芬,乃是梅兰芳先生之父。此说见于梅兰芳自述--笔者注)。

杨氏,明瑞妻,杨隆寿女(杨隆寿亦道光咸丰年间著名武生,安徽省安庆地区桐城县人。梅明瑞是他的四女婿;其大女婿即著名琴师徐兰沅;杨氏即梅兰芳先生之母。所述见于梅兰芳自述及《徐兰沅传略》--笔者注)。

梅明祥,巧龄子。琴师(明祥小名大锁,艺名雨田,巧龄之长子,同治光绪间著名琴师,乃梅兰芳先生之大伯父,由他将梅兰芳抚养成人,是使梅兰芳先生得到健康长足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性人物之一--笔者注)。(下略)”

下面略去的是叙梅氏后代人的外戚诸事,故不再赘引。但就是这些,也已足够说明梅巧玲出身家世的真实情况了。

此外,可以证明梅氏乃是苏州人者,尚有清末民初安徽安庆人名“三爱”者所撰著的笔记《三爱庐随笔》。该著在“梅巧玲”条中这样写道:

“梅鸿浩乃当今已崭露头角之京剧名伶梅兰芳之曾祖父也。道光年间曾任皖江怀宁衙署文职官员,因与满官不睦,遂挂冠而去,返苏定居。”

此条正好与上述二条相互印证,进一步证明梅氏乃是苏州吴县人氏。

而说梅氏是泰州人者,最早见到的史料是同治十二年三月邗江小游仙客所撰著的那本说戏文集《菊部群英》。但《三爱庐随笔》是记录道光时期的事实,按朝代年份粗略算来,要早二三十年,而所有史料又都承认梅巧玲是道光年间在吴县降生的,故我以为梅巧玲是吴县人应无疑。且此时并没有《泰州志》或《泰州县志》标明梅鸿浩或梅巧玲是泰州人;《泰州县志》说梅氏为泰州人是民国时,是在梅兰芳先生成名之后,这就有可能是据邗江小游仙客的误传所致。此后则据此一路错传下来。

此外,从以上引述的材料看,梅鸿浩也确实是官场人。尽管周明泰先生说他“曾为宦”,潘光旦教授说他是“怀宁知县”,三爱其人说他是“衙署文职官员”,三人具体说法不一,但说他是官则一致,因而梅氏并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而且三爱之所言,乃是本地人说本地事,估计不可能是虚假的,至少较之祖上的人云亦云或辗转讹传,要令人可信得多。

若谓此三证仍不可信,那末,我再举两条寻检自宫廷中来的史料。我以为它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清内廷自设立“升平署”(类乎皇家剧院的组织--笔者注)以来,常召“外学”(即并非宫廷内部的艺人之称--笔者注)进宫演戏。但这些艺人在未入宫之前,必须将其简历写成条文,载于花名册上,呈于执事太监、官员审阅,以防万一。这是宫廷生活必有之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的。此后这些条文汇编成为多卷的《清内廷升平署档》存于宫中[1]。就在这书的第五卷上,列有梅巧玲条,它写道:“梅巧玲,江南苏州府吴县籍,四喜部,皮黄旦角。”此种供皇家内廷审核的公文性材料,我以为无论是艺人或班主,都不敢说假话的,否则降旨问罪,谁人担当得起,何况艺人因儿错而罚跪、挨打,乃至廷杖负创而死者大有人在,这就使艺人更不敢也不必虚报自己生平行状了。所以我以为,这份材料完全可以作为梅氏乃是吴县籍人的一个力证了。

又,直到近人叶龙章撰《清朝同光名伶“十三绝”简介》时,在“梅巧玲”条中,还如是写道:“梅巧玲,字慧仙,苏州人,生于道光年间。”

解放前,梅兰芳先生也曾和某些人说过他是苏州吴县人,如对大画家陈师曾及田汉先生、徐铸造成先生等都说过。但何以又一直被人传说为泰州人呢?我想正如周明泰先生材料中所提供的梅巧玲母亲是泰州人,可能由此被错传为是梅家的籍贯了,兼之梅巧玲又住过泰州,并且又是从泰州进入北京的,这样,就很容易被不了解的人以讹传讹说成是泰州人了,这是很有可能的。

作者:王染野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