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沈从文   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163.com/13/0104/00/8KB8BEB200014AED.html 在 2019-04-22 20:44:4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组图)_网易新闻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组图)

2013-01-04 00:20:00 来源: 乌鲁木齐晚报
0
分享到:
T + -
纪念沈从文诞辰110周年

1902.12.282012.12.28

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绕于故乡的山水,他在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他在苦难的拉锯战中以沉默对抗不平,他曾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就是沈从文,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写作者和思想者。2012年12月28日是他110周年诞辰日,谨以此纪念。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晚年沈从文
晚年沈从文

青年时代沈从文(资料图片)
青年时代沈从文(资料图片)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文字与他的故乡民风淳朴的湘西一样都成为今人愿意亲近的所在。他的前半生用笔记述着他所热爱的湘西,文字优美动人;他的后半生依然用笔,但却变成了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但他的名字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几乎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文学大师身份才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所著的《沈从文论》中,他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他还两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据披露,1988年如果沈从文没有离世,当年10月诺奖桂冠将被他获得。

评价

被重估的文学史地位

今天,沈从文被文学界给予了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他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并不为国内的文学史家们推崇甚至忽视。对他的重新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掀起的现代作家重新评价潮。

在文学史的序列中,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金介甫是第一个。他在《沈从文传》(时事出版社1991年7月中文版)引言中写道:“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金介甫反映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西方汉学家的普遍意见。在这段文字中,“少有的几位”、“伟大”的说法,以及和鲁迅并列,都是极高的赞誉。

1994年,学者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4卷)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此文库以“文学大师”标目,其小说卷将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等9位小说家的作品收入,却把茅盾等排除在外,由此引起强烈反响。在文库的小说家排名中,沈从文列第二位。编者给沈从文获得如此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此外,近年对沈从文频繁使用的“大师”称号肇始于此。

1995年,钱理群、吴晓东推出了排在最前列的7位现代作家的名单。他们在《“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1期)一文中写道:“在鲁迅之下,我们给下列六位作家以更高的评价与更为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即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冯至、穆旦。”沈从文在全体现代作家中排名第三。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遴选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是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谢冕、王德威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这些产生于20世纪末的排名,有的针对作家沈从文,有的针对小说家沈从文,有的针对沈从文的个别小说,虽然范围大小不一,却都在二三名之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沈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现在看来,沈从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但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喜欢阅读沈从文的文字,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本版编辑整理)

自述

文学方面我没有资格

说到文学了,我就随便谈谈吧。我的书呢,五三年就烧掉了,再加上这多少年的变化,我在这个文学方面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绝对没有发言权。

……

我慢慢地来写作,大概是在二二年。其实我连标点符号都不知道,要做作家?根本不是的,不是这么打算的,不敢这么设想,只是说万一有一天我的作品能够在报的尾巴上发表了,那我就兴奋极了,就是天赐的恩惠了。

我头一次发表大概是在一九二四年左右,都两年多了;在什么地方,在《晨报副刊》一个小的角落里面,是小孩子的作品里面;得到多少钱呢,得到七毛钱,那是书券,大概是比当时抄稿子还要低一点。因为抄稿子当时是一块钱一千字,我那个大概不值一千字,得了七毛钱的书券。但是对我说来,是一生的影响大,觉得有出路了。我的新的文章,作品,能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简直是高兴得不能设想了,真是做了王爷了,太高兴了。

但是我晓得我隔得太远,我的作品隔得太远,从任何角度出发看,都是很幼稚的,非常之幼稚的。

……

一直到好像大家都称我为作家的时候,我实际自己惭愧得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当作家,从来没感到过我是作家。我生平也没参加过公开讲演,从来没参加过,公开的集会我也很少参加。

……

我是关到房门里面来写,读书。到了学校以后就根本不同了,一天到晚谈的短篇小说,写的是,教人家的是,帮人家改的是,整个是成天滚到短篇小说里头了。再呢,就是给我有个机会,能够活下去以后继续学习的机会。

我总觉得写嘛,是个职务,是个义务,不是个权力。这个写得好么,是必然的。写得好,写十年八年二十年,写几篇像样的文章,那是应当的。写得不好是你活该不中用的,你努力不够的。这是我的想法。我总是有这么一个还是乡巴佬的想法,没有近代化的这种。

大家讲我有天生啊,那是天知道,绝对没有。我是相当蠢笨的一个人,我就是有耐烦,耐烦改。特别是改,这改大家不能一下想像,有朋友写道巴金什么的说我“最耐烦改了”,因为我改来去,改来改去我文字就通顺了。

摘自《沈从文晚年口述·“湘江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追忆

另一种纪念

李辉(作者系沈从文研究专家)

如果说在中国传统文人诗歌中的“悯农”和“田园”,体现的是一种封闭的人格,并在两千年的延续中最终变成了一种“慢性乡土病”,那么走出湘西对于沈从文就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种对新生活和新精神的追求。是一场再生。这个秉承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湘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乡时,就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中国诗歌所最为崇尚的“神韵”和“意境”之美,在这片森林中流变成为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呈现。这是中国诗的传统向现代散文文体一次最为成功的转变。而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和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在这肝肠寸断的痛惜的背后,是一种人的觉醒。是一种现代人格的建立。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希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不像郁达夫、郭沫若们那般直露地“噫!噫!啊!啊!”,未必就不懂得痛苦,未必就没有深刻。

……


行文至此,热泪横流。因为我们明白,沈先生自己的生命最终也没有能逃脱了那种无理性的冷酷的淹没。沈先生作为文学家的生命,最终也融进了那一片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底色之中。和家乡那些成千累万在无奈中死于战火的青年人一样,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在四十八岁的壮年,也就是一九五年,骤然夭折在时代的风雨中。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虽然又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巨著问世,但那已不是文学,那更是一种“四库全书”式的“学问”。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底,最终还是窒息在历史的沙场上。留在这里的这块石头,不过是一个跋涉者骤然止步的记录。

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

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netease 本文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