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艺术家的摇篮   上海戏剧学院建校 65 周年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ta.edu.cn/content.aspx?id=17866 在 2019-01-14 07:20:2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上戏主页-上海戏剧学院

庆祝上海戏剧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

艺术家的摇篮--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0周年

        在上海华山路630号,坐落着一所艺术殿堂,新中国艺术发展的诸多“第一”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启程:

    第一个电影百花奖女主角奖——祝希娟;第一批少数民族话剧影视演员——西藏表演班;第一个饰演百老汇男一号的中国演员——王洛勇;第一个用烟火礼花点亮奥运开幕式的设计师——蔡国强;第一所专业分布最广、培养系列最长、艺术门类最全的综合演艺类高等艺术院校……

        这所殿堂,就是被称为“艺术家摇篮”的上海戏剧学院。

   

历史沿革:打造国家级艺术重镇

      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12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发起创立,顾仲彝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培养戏剧表演、导演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19495月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重新组合并改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直属文化部领导。1956年正式定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担任院长的是著名戏剧家熊佛西。

      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形成了包括表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导演等四个系的办学格局。70年代中,曾建立美术系。80年代至90年代,曾开办电影导演班;95年开办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中国首创电视主持专业并成立了电视艺术系。

      2000年,学校由国家文化部管理转制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

      2002年,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三校并入上戏,作为戏曲舞蹈分院、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2004年学校相继筹建了创意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5年学校在戏曲、舞蹈和电视艺术等相关专业基础上设立了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视艺术学院。

      至此,学校形成了三个校区(华山路校区、莲花路校区、虹桥路校区)、四个直属系(表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导演系)、四个二级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创意学院)、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两所中专的综合艺术大学格局。

      新世纪、新发展。在文化部举行的原部属院校领导座谈会上,学校发展的动态和学校领导的讲话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国家艺术院校的第一方阵成员,上戏人认识到自己所负的使命——“打造国家级艺术重镇”,是国家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更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追求。

   

人才培养:培养引领演艺事业的大家

      上海戏剧学院自建校起,不仅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熊佛西给学校的定位是:“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70年间,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出万余名文艺专门人才,就是用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标准、这样的目标进行的,其中一大批名字闪耀在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舞蹈、美术和设计界,如: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胡庆树、焦晃、杨在葆、祝希娟、大旺堆(藏族)、曹雷、刘子枫、赵有亮、乔榛、童自荣、孙飞虎、潘虹、奚美娟、郭达、吕凉、李媛媛、孙淳、多布吉(藏族)、丁嘉莉、李幼斌、王洛勇、宋佳、宁才(蒙族)、尤勇、郭冬临、于慧、宁静、任程伟、郝平、李冰冰、任泉、马伊琍、陆毅、佟大为、胡歌等;著名作家余秋雨、陈祖芬、叶长海、丁罗男、秦培春、王仁杰、罗怀臻等;著名设计家:周本义、胡妙胜、刘元声、龚和德、蔡体良、毛信科、陈箴、蔡国强、王阿忠、俞晓夫、周长江、沙晓岚等;著名导演李翰祥、王扶林、胡伟民、马科、熊源伟、张仲年、潘小扬、毛卫宁等;著名主持人董卿、和晶、陈蓉、吉雪萍、朱桢、王冠等;并入上戏后,戏曲、舞蹈等专业的后起之秀如张军、田慧、杨亚男、翁耀升、彭兆倩等,也接连不断涌现……在百花、金鸡、金鹰、金狮、华表、梅花、金话筒、桃李杯、洛桑国际芭蕾比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戏剧院校展示等国内外各类艺术活动参演和奖项获得者中,上戏校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历任领导和广大教师为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在杨进、苏堃、费瑛等老一辈领导的努力下,在熊佛西、朱端钧、吴仞之、孙浩然等教授的主导下,充分借鉴前苏联的戏剧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采用斯坦尼表演体系教学,形成了中外合璧、古今交融的戏剧教育构架。斯坦尼表演体系讲究演什么像什么,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要求学生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艺术大师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方传芸、胡蓉蓉等一批戏曲和舞蹈名家在校担任教学。《关汉卿》、《桃花扇》、《无事生非》等作品享誉戏坛;学校原创话剧《年青的一代》,被搬上舞台后迅速演遍大江南北,最终被改编成电影,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影响了为理想奉献青春的中国几代青年人。

      改革开放后,学校再次焕发艺术青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戏剧教育事业,使教学演出更上一层楼。而艺术思想的活跃使教学进一步提升——上戏学报《戏剧艺术》率先发起在国内开展戏剧观大讨论。这场讨论,不仅在理论上解放思想、奠定戏剧艺术发展的战略路径,而且也使上戏作为国家艺术教育重镇的地位得到提升。舞美系的一批教师求新求变,创作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美术界的优秀作品,以李山、王邦雄等为代表的“拾人画展”在上海展出引起全国画坛震动;戴恒扬、刘国才、马勇民等人创作的油画《在希望的田野上》获得全国美术金奖。陈箴获法国艺术院院士称号,蔡国强二次获“威尼斯双年展”金奖。在重视现实主义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学校也注重借鉴世界文化前沿的艺术成果,外国剧目的教学和演出风格更加多样,学校引领艺术发展潮流的气势一发不可收拾:既有莎士比亚的磅礴气概,又有布莱希特的叙事方略;既有易卜生的社会强音,又有契柯夫的时代挽歌;既有迪伦马特的荒诞不经,又有品特的神秘奇谲。田稼导演的《小狐狸》、陈明正导演的《哈姆雷特》、张应湘导演的《物理学家》、陈加林导演的《等待戈多》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问世。其中,由徐企平导演、第三届西藏表演班学生演出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引起轰动,受到中外专家一致好评。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剧组。由陈明正、龙俊杰导演,第一届内蒙表演班演出的话剧《黑骏马》融入了写意、诗化、象征等多元手段,从而一举荣获当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热情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始终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迄今为止,已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办过近二十个少数民族班,为藏、蒙、维吾尔、回、壮等十八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四百多名专门人才。周恩来总理在看完《文成公主》后欣然为演出题词,祝贺少数民族作品登上话剧舞台。由于上戏在民族教育方面的出色成就,三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两任党委领导作为先进代表,进京出席全国民族团结先进表彰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改革教学体制、注意培养新生力量。特别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聘请优秀艺术家做客座教授、引进优秀演艺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以科研促教学、实施优秀青年教师遴选和培养方案、推出工作室制度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余秋雨工作室和陈明正、周本义、凌桂明创新工作室的相继建立,使学校优质教学资源正持续不断被进一步开发和整合。

   

服务社会:奥运世博“上戏军团”显身手

      长期以来,上海戏剧学院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200512月,国内第一座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在学校落成。从此排演大型文艺晚会可省去近一半的费用,导演们只需点一点鼠标,摇一摇操纵杆,便能将演员、灯光、舞美、服装等各种演出元素迅速整体呈现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不用彩排就能看到舞台效果,从而找出最佳方案,改变了传统的实地演艺彩排耗时、耗人、耗资的模式。这是上海市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落成以来承接了包括外交部、文化部交办的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开幕式文艺演出《和谐礼赞》、2007年世界杯女足开幕式、2010年世博会有关场馆设计等重大活动的虚拟排演等重要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台举全国之力,集聚全国文化艺术精华的表演中,拥有众多精兵强将的“上戏军团”,成为了创意策划的主力军。有意思的是,这些核心创意团队成员一开会就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是上戏教师或校友。他们分别是:特效总设计师蔡国强、人物造型总设计师徐家华、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舞美设计主任韩立勋,灯光设计主任萧丽河、王瑞国,舞美设计姜明会,化妆造型毛戈平,服装创意策划李锐丁,电脑艺术设计和场内焰火主管戴玮等。其中,徐家华和姜明会是上戏教师,戴玮还在读研,其余人都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毕业于上戏舞美系。《中国文化报》为此发表专稿:“上戏军团:设计视觉盛宴”。

      在刚刚闭幕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上戏军团”同样勇挑大梁、再显身手。他们选派精兵强将支援世博会布展等任务,积极参与世博会开闭幕式的创意策划,承接世博会大型演艺活动。在意大利国家馆日时,还将学校与意大利合作演出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搬入园区演出。特别在知道中国馆每天面临巨大参观人流排队候场时间过长、急需暖场演出等内容缓解游客压力的情况下,学校挺身而出,主动承接了从71日起一直到1030日中国馆闭馆的公益演出任务,演出一千多场,使游客有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感受参观中国馆。新华社等媒体为此专门刊发了宣传照片。上戏的经验因此也声名远扬。2010107日,作为2015年世博会的承办城市,米兰市市长莫拉蒂女士的目光不仅关注上海,也给予上戏服务世博的成绩以充分肯定,她特意在米兰小剧院院长陪同下出席上戏与该剧院共同演出剧目的新闻发布会,并希望两国文化更多交流。

      服务社会,既为和谐社会发展努力,也使师生精神和心灵得到升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学校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创排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旋律作品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如:《徐虎师傅》、《共和国不会忘记》、《风铃》、《我们的2010》等。两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戏原创剧目不仅获奖,而且作为演出制作的优秀组织单位也受到中国文联、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表彰;在每年的上海市教师节主题活动中,上戏参加并承担了大多数的节目演出和编导任务制作任务;汶川地震后,慰问和歌颂医务人员抗震救灾的晚会也由上戏唱主角;暑假了,大学生就在学校组织下到山区、到营区、到社区做志愿者,进行文艺演出和培训等工作。在关心外来务工子女的活动中,上戏学生办起了农民工子女的暑期免费学艺培训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上戏学生党员数目稳定上升,每年毕业积极报名到西部工作、积极自主创业、积极参军服役的人数也出现了可喜变化。

   

对外合作:向“国际一流”目标迈进

      上海戏剧学院正不断提升国际艺术教育的交流层次,着力打造国际品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学术研讨会、大师班、工作坊、国际文化艺术项目、联合国创意论坛等活动,着力打造多个品牌: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局、联合国创意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各类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

      早在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就率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由于组织充分、发动有序,各地参演剧目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尤以上戏参演剧目《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最为壮观和出色。可以说,上戏是中国乃至亚洲演出莎士比亚剧目最系统、最全面、最完美的单位。1998年,学院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汇集了7个国家12台戏,观众一万人次。如今,三年一届的小剧场戏剧展演已变成每两年一届,具备了品牌效应,是上海戏剧学院向国内外戏剧同行展示戏剧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品牌之一。

      2008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局在上海戏剧学院正式成立,同期举行第一届亚太区域戏剧院校校长会议。20096月,首届亚太戏博会暨第五届小剧场戏剧展演在学校举行。来自亚太地区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16所高等戏剧院校及专业院团的代表参加,包括12台演出、主题工作坊、学术讲座和校长论坛。同时第二次国际剧协亚太局校长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今后五年活动计划以及关于吸收五个新成员院校、建立亚太局网站和多边、双边交流的决议。明年,上戏院长还将担任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艺术创新孵化器的功能,从2008年起,先有舞蹈学院举办了舞蹈国际大师班;再有导演系与文化部艺术司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话剧国际导演的美国大师班和英国大师班(明年还将举办俄罗斯大师班)。这些大师班的学员来自各地院团,都是单位工作的骨干。紧张而有收获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对于他们的事业乃至对于他们的人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009年,学校成功举行了由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署主办的2009中国“俄语年”两项活动——大学生俄罗斯作家作品戏剧节和《俄罗斯现代剧作选》出版首发式,赢得两国外交官员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积极的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迄今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交流合作,与十余所艺术大学和剧院建立起校际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耶鲁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意大利欧洲剧院、罗马艺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戏剧学院,新西兰国立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以及台北艺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学校与这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和剧院进行一系列校际交换、交流演出、短期进修、组团考察等活动。仅2009年一年,学校先后派出300多名师生出访。其中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人次、国际戏剧节78人次、交流演出219人次,出访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表演与授课不断为上戏赢得国际赞誉。此外,还有多位外国专家来学校授课、讲座、举行工作坊、指导排戏。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学校还加入了美国历史最久的戏剧刊物纽约《戏剧评论》的编辑联盟,与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共同编辑这个国际顶级的人类表演学旗舰刊物。在与国际名校合作编辑学术刊物这一点上,上戏已领先于国内其他大学以及国际上其他独立的戏剧院校。

      在这些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上戏以国际化的视角,吸收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科技成果,逐渐成为向国内外同行展示戏剧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这所具有65年历史的艺术院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了时代风采。

   

面向未来:明天更辉煌

      上海戏剧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学院艺术人才的储备离不开各级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今年,上海市新聘17位文史馆员,仅上戏一个学校就有四位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著名戏剧戏曲学专家叶长海教授,著名美术家陈均德教授;著名校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表演艺术家焦晃,著名校友、上海电影译制厂表演艺术家曹雷。

      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上戏的期望。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强调说:“上海戏剧学院70年创造的辉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她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不能坐享往日的辉煌,而要从今天开始,为未来服务。今天的上戏,正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这种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把握机遇,不聚焦我们的优势,我们也就不能很好地应对挑战。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喜人又逼人的深刻现实,科学判断未来、找准发展定位、尽快实现目标。从弘扬大学文化、凝聚师生人心入手,着眼于青年、着眼于创新、着眼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突破,不辜负学校的先辈和前辈对我们的期望,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要经过我们的奋斗和牺牲,让上海戏剧学院的明天更辉煌!”

 

2010年11月,由上海戏剧学院演出、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支持、反映大学生创业题材的音乐话剧《瞬间不是永恒》,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两个大奖。  佳奇

扶持和鼓励原创使上戏永远充满朝气——2010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等与原创大型芭蕾舞诗《四季》演出师生合影。  李治平

话剧《文成公主》(1961年)  

话剧《年青的一代》(1963年)  

话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986年)  

话剧《家》(1999年)

话剧《风铃》(2005年)  

京剧《杨门女将》(2008年)  

丰富的想象、杰出的创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9个腾空飞跃的脚印和鸟巢上空礼花盛开的五环,让上戏校友蔡国强以及“上戏军团”声名远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