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x.cssn.cn/mkszy/ddsjshzy/201312/t20131205_894973_2.shtml 在 2018-01-29 16:35:1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
2013年12月05日 10:34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2012年1期 作者:孔寒冰 字号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三、分家、分裂与分手

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痕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国家认同的弱化,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死亡证实际上就印在出生证上,而死亡方式与既存裂痕和不认同感的程度成正相关。统一的国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分裂成若干新的国家,这是三国解体的共性。但是,它们的解体方式不同,而解体的后果更是相差很大。

(1)苏联在争吵中分家

生于苏联格鲁吉亚、后移居到法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埃莱娜·卡雷尔·唐科斯认为,在苏联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急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是民族问题。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已陷入危机,非俄罗斯民族反对“一体化”和“俄罗斯化”,宗教的复苏已同民族斗争结合起来。虽然在苏联“不存在民族独立运动”,但各少数民族同中央政权的矛盾日益尖锐,苏联当局将像沙俄一样,“无法走出民族问题的死胡同”。[[4](译者的话)]十年多以后,唐科斯的预言成了现实,苏联这个帝国正是在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声中瓦解的。

最先起事的是被强行并入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1987年8月,也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48周年之际,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的首都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该条约和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的决定。二年之后的8月29日,三国的民族主义组织--人民阵线在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共产党领导人的支持下,联合举行了规模更大的抗议苏德条约的行动。这次行动称为“波罗的海之路”,200多万人手拉手形成长达600多公里的人链。在15分钟的持续时间里,抗议者高唱三国独立时期的国歌,高呼“俄罗斯人从波罗的海滚出去”的口号。也是在1989年,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于7月率先通过了主权宣言,宣布它的法律高于苏联的法律。到1990年,三国争取独立的运动更加高涨。三国先是宣布共产党独立,然后宣布国家独立。

与此同时,苏联的南高加索地区也起狼烟,其中,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领土纠纷日益严重并升级为武装冲突。面积4400平方公里的纳卡自治州位于阿塞拜疆境内,人口18万多,其中80%左右是亚美尼亚族,其余的是阿塞拜疆族和格鲁吉亚族。1921年成立自治州以前,纳卡地区曾属亚美尼亚。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亚美尼亚族一直要求脱离阿塞拜疆,但遭阿塞拜疆坚决反对。1988年2月,纳卡州人民代表苏维埃自行通过决议,要求并入亚美尼亚。这引起阿塞拜疆族人的激烈反对,随即发生两族之间的流血冲突。纳卡州的两族之间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共和国支持下冲突越来越激烈。到1989年底,双方动用了现代化的武器展开激战,范围也向周边其他地区扩展。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对于联盟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关注得并不多。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思想上多元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民族分离、民族纠纷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民族问题上来。一方面,为了平息少数民族的不满,他许诺重新划分联盟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权限,在维护联盟存在并在联盟拥有国防、军事、外交和经济重要部门的前提下,扩大加盟共和国对内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对于各民族的独立行动实施高压政策,1990年1月对纳卡州实行紧急状态,派8万多联合部队前去维持秩序,3月派军队进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进行经济封锁。

1990年6月10日,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主权宣言,规定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在其全境居于首要地位。俄罗斯的这种做法不仅拆掉了苏联的主要支柱,而且在其他加盟共和国中间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乌兹别克与摩尔多瓦于2月20日、乌克兰于7月16日、白俄罗斯于7月27日、土库曼和塔吉克于8月23日、哈萨克于10月25日发表独立宣言。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首脑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科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存在”,这便是三位东斯拉夫人在苏联“死亡证”画的押。

(2)南斯拉夫在血腥中分裂

如果把南联邦比作航行在汪洋大海中一条船的话,那么,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就是摇橹的船工。船工们虽然各怀心事,但无奈铁托这位强硬的船长的权威,得听他的口令向前划行。1980年5月,铁托去世后,南联邦就变成了一艘“八人无舵手”航船了。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首先从科索沃以冲突的方式爆发,并且一步一步地朝着民族危机方向发展。“自1981年以后,科索沃的局势就再也没有平静过。据普里什蒂纳官方报纸《再生报》1987年7月1日报道:‘1981-1986年间,15万多科索沃人受到过警察询问;5万多人受到过惩罚或谴责;7000多人被捕入狱(包括近千名未成年人);1234人被判处20年徒刑。同一时期,在有40多万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马其顿,有1300多人被监禁。’又据大赦国际对南斯拉夫的报道:‘1982年的594起政治犯逮捕中,64%牵涉到阿尔巴尼亚族成员。1975-1985年这10年间,南斯拉夫共有35例死刑判决,其中仅在科索沃就有16例。’1987年10月和1988年,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两次派军队进驻科索沃。1989年3月联邦政府在科索沃下戒严令,1990年2月21日至3月10日再次实行宵禁。”[[5](p100-101)]

1989~1990年间,东欧国家发生了以改变执政的共产党名字、性质和社会地位为标志的社会剧变。受此冲击,南联邦的各种矛盾也迅速地激化起来,其中,是分离还是维护联邦成为主要矛盾。在铁托时代,不同民族共同生活是被“团结友爱”的口号强制着的,许多人因过分地强调自己的民族属性或者辱骂别的民族而身陷囹圄。政治体制改变之后,诋毁别的民族几乎成了行为准则。于是,对立的民族情绪就像水一样沸腾了,像高压锅一样爆炸了。塞尔维亚试图用武力保持着统一国家不被分裂,而其他民族则坚信只有武力才能获得最终的独立。于是,它们联手用相互间的屠杀来埋葬了共同搭建起来并生活其间近半个世纪的家园。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宣布放弃垄断地位,在南斯拉夫实行多党制。1990年1月,由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三个共和国共盟拒绝出席,南共联盟第十四次大会无法正常举行。大会筹委员建议将党名改为民主社会党并将权力移交给“南共联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这意味着已有70多年的历史、执政45年的南共联盟退出历史舞台。在接下来的多党制大选中,除了塞尔维亚社会党和黑山共盟之外,其他几个共和国由共盟演变而来的党派全都落马失利,政权主要落入到强调独立的民族主义政党手中。这些政党上台后,便加快了脱离南联邦的步伐。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是先锋,首先在萨瓦河上吹响了独立号角,于1991年6月25日同时宣布脱离南联邦。接着,波黑、马其顿也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则成立了南联盟。在这个过程中,克罗地亚境内的5万塞尔维亚人不断举行示威,反对克罗地亚独立,宣布成立“克拉伊纳共和国”,要求并入塞尔维亚。当时这个“共和国”控制了克罗地亚与波黑接壤的塞族地区。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波黑,塞族聚居区也成立了共和国并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于是,克罗地亚和波黑都发生了战争。

南联邦解体时,国家的主要遗产都为塞尔维亚所继承,特别是南斯拉夫人民军实际上控制在南联盟(主要是塞尔维亚)手中。由于非塞族军人多半被隔离,南斯拉夫人民军实际成了塞尔维亚军队,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之后,塞尔维亚的内务部队以反对国家分裂和保护塞族人的名义向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开进,与当地的武装发生冲突。武科瓦尔离塞尔维亚最近又地处要道,所以,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尔维亚的内务部队首先围攻武科瓦尔。从1991年8月25日起,3万多以塞族人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尔维亚的内务部队围攻武科瓦尔,2000多克罗地亚警察和民众顽强地抵抗,战斗异常残酷。11月18日,武科瓦尔被塞尔维亚占领。经过长达87天的围困,武科瓦尔城区瓦砾遍地,几近成为废墟,3000多名克罗地亚人死亡,其中近3/4是平民。相比之下,1992年3月开始的波黑战争更为惨烈。穆族和克族主导的议会宣布波黑独立后,塞族在南联盟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并试图以武力方式从波黑分离出去,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地区战争由此爆发。在3年又8个月的波黑战争中,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85%以上的经济设施被摧毁,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

1995年底,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南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图季曼和伊泽特贝戈维奇先后在美国代顿达成了波黑停战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武克瓦尔回到克罗地亚手中,而波黑成为一个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分治实体组成的统一国家。

然而,克罗地亚战争和波黑内战的结束并不是南联邦分裂的终结。也就从波黑内战开始,科索沃地位问题演变成阿族武装与南联盟军警之间的战争,国际社会特别是北约也逐渐干预进来,并于1999年3月起对南联盟进行了70多天的狂轰滥炸,造成5000多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基础设施几乎全被毁坏。战后,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但实际上已经独立了。又过了差不多10年,2008年2月科索沃通过了《独立宣言》,2010年7月被海牙国际法庭裁决为合乎国际法,目前已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不仅如此,在这过程中,塞尔维亚和黑山这对难兄难弟也渐行渐远。2003年2月,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黑山正式宣布独立。至此,南联邦一分为七,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名不再存在。

(3)捷克斯洛伐克在协商中分手

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独立国家”臭名昭著,是纳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80年代末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开始就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于是,他们主张用“捷克-斯洛伐克”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圆了自己千百年的国家梦。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与前两个联邦制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南斯拉夫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抵毁的过激言行。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11.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