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开国大典   油画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www.meipian.cn/t4q8x2k 在 2021-02-28 15:49: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开国大典》油画鲜为人知的故事 - 美篇
  • Qzone
  • 微博
  • 微信
    扫码分享到微信
  • 评论

这是在1952年首次面世的油画《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左侧领导人从左至右依次是六位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此作品为第一版本。

《开国大典》布面油画(230x405cm)由董希文于1952年37岁时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此画,耗费约两个月时间完成。1953年9月27日此画刊载于《人民日报》。该画于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

毛泽东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但是,这幅画作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后来经过了多次修改,不同版本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不同故事。
《开国大典》油画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这幅画被认为是一幅"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董希文在谈到这幅画的创作时说:"在带有装饰性处理的这幅画里,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他没有局限于人眼看到的实际场面,而是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蓝天展现在观众面前。为了开阔视野,他把按一般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画面顿觉敞亮起来,展现真正的泱泱大国的气象。画面只有毛主席站在中央,其他人都在偏左方。在构图上的成功创造,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言,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地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按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用对比色,又统一协调,这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
《开国大典》油画在色彩构思上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影响深远。

这是《开国大典》油画1954年第二版。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开国大典》油画第一次改动、是在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油画,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因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删掉高岗的画像后,而用蓝天白云将此部分做到了不露痕迹的修改。

董希文(1914~1973.1.8),浙江绍兴人,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18年迁居杭州,后进入杭州第二中学的前身惠兰中学学习。

1932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39年随校迁贵阳、昆明,不久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
1943年去敦煌,潜心研究民族传统壁画艺术近三年。
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年,37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热情讴歌人民革命的世纪杰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地喜爱,当印成年画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张。
1962年后,中央美术学院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在基础课和创作课都有独到的建树。他主张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工作室学术空气很浓厚。正当他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时,"黑线专政"的帽子很快扣在他的头上,紧接着是十年浩劫,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患上癌症,于1973年1月8日,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油画家之一,58岁的一代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董希文,不幸英年早逝。



董希文曾创作过《开国大典》、《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

这是曾传说遗失的《开国大典》草稿。

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一个就二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同行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计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表示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

《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
徐悲鸿对此画做出了很高评价:"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以西洋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气氛。
画家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春到西藏》*董希文 1954年 149x230cm 布面油画

《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1963年 布面油画77x143cm 中国美术馆藏

董希文是最早关注西藏题材的油画家。曾先后三次入藏写生和创作。《千年土地翻了身》是继《春到西藏》之后的又一件精品。

《毛尔盖黑水姑娘》 董希文 1955年 53x40cm木板油彩

《哈萨克牧羊女》 董希文 1963年 160x127cm布面油画

《新解放区生产自救》 1950年作

临摹敦煌壁画

《百万雄师下江南》 董希文 1959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抗美援朝》 董希文 1951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军不怕远征难》 董希文 1957年作

麻布油彩本 4Ox73c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