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基本情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luzhou.gov.cn/Category_110/Index_1.aspx 在 2017-07-09 13:30:3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基本情况-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基本情况

泸州市为四川省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川滇黔渝结合部。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面积12236.2平方千米。距省会成都市267千米。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36个乡、92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在36个乡中,少数民族乡有8个,其中苗族乡6个,彝族乡2个。社区265个,行政村1346个。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海拔高度240米~520米。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市境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泸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毫米~1184.2毫米,日照1200小时~1400小时,无霜期300天~358天。土地肥饶,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泸州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汇。境内长江航道136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近6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9.62米。

历史沿革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司。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4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2年(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民国24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由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川南行署下辖泸州专区。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调整泸州专区区划,批准划出泸县县城及其近郊区,设立泸州市。同年12月泸州专区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泸州精神 从2012年5月起,面向全社会征集新时期“泸州精神”表述语。2013年,“醉美大气、文明进取”成为新时期“泸州精神”表述语。

市花市树 市花桂花,市树桂圆树。1986年10月10日泸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议。

    泸州城市名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94年1月4日命名。全国双拥模范城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94年7月命名。1997年1月第二次命名,2000年1月12日第三次命名。2002年7月第四次命名,2004年1月7日第五次命名。2012年2月27日第六次命名,2016年7月29日第七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95年12月命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第三批命名国家卫生城市)。2000年4月第四次命名。2005年第五次命名。2007年2月,全国爱卫会发出《关于对2006年国家卫生城市(区、镇)复审工作的通报》,泸州市等43个市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11月全国爱卫会发出通报,重新确认包括泸州市在内的63个城市为“国家卫生城市”。2016年经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复审,泸州第六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局2005年12月22日命名。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011年6月18日命名。中国酒城经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名城委共同审议,一致赞成泸州市冠名“中国酒城”。2012年12月28日上午,泸州市举行隆重而简朴的“中国酒城·泸州”冠名揭牌活动。联合国人居奖·良好范例2001年7月11日,联合国人居委员会中心将“2000年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称号授予泸州市滨江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城市,联合国人居委员会中心驻地)。

民族人口 2013年,泸州有48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1.47万人;有2个民族工作重点县,8个民族乡,186个民族村寨。2013年年末公安户籍登记总人口508.4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24.58万人(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3.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40.7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43.29%。全年出生人口53109人,出生率10.45‰;死亡人口32649人,死亡率6.43‰;人口自然增长率4.03‰。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78亿元,年均增长11.4%,连跨五个百亿元台阶,总量由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0亿元,年均增长28.4%,总量由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年均增长1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5亿元,年均增长15.8%,总量由全省第5位上升到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5元,年均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9元,年均增长12.1%。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全省领先,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以来的五年,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成效显著。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356个,完成投资414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8倍。其中,重大产业类项目538个,完成投资1573.7亿元;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506个,完成投资1656.3亿元;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类项目268个,完成投资865.7亿元;重大生态环保类项目44个,完成投资49.3亿元。民间投资达408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9%。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PPP项目16个,总投资289亿元。组建12家市级投融资公司,资产规模达1057亿元。设立3支投资发展基金,基金规模达230亿元。累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14.2万亩,工业用电量、工业用气量、成品油供应量年均分别增长6.6%、12%、12.4%。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5%。

    2012年以来的五年,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提升,泸州老窖、郎酒等重点酒类企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泸天化改革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效,“三长”完成退城入园,“四大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智能电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产业不断壮大,华为公司、步长制药、许继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泸州。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西南商贸城(一期、二期)、华润万象汇建成运营,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进7家市外银行机构,创建7个国家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3%。开发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1%。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建成黄桷坝水库、倒流河水库、锁口水库等一批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入驻泸州。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点”模式,加快建设“三大园区”,建成区面积由44.1平方公里增加到78.5平方公里。全市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50亿元,年均增长19.6%。

    2012年以来的五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成功争取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国家“双两百”规划,全市城镇化率达47.5%。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推进“两江新城”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1.1平方公里增加到135平方公里,人口由101万人增加到136.2万人。大力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93公里绕城高速闭合运行,8个进出口通道建成通车,5座跨江大桥加快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江路15公里,新建城市公园23个,改造棚户区5.7万户。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健康中心逐步形成,列入首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个县城规模不断扩大,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泸县、合江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纳溪大渡口镇、合江九支镇列入全国首批建制镇示范试点,全市万人以上小城镇达12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0个。

    2012年以来的五年,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列入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成5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74.8公里增加到455公里,居全省第3位、川南第1位,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泸州段、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开工建设。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纳福港城大道、泸合产城大道建成通车,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470公里、农村公路5400公里,建制村通达率100%。城北公交枢纽站全面竣工,泸州客运中心站建成运行。泸州开放口岸列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建成投运,新开通3条近洋航线、6条铁水联运班列,集装箱年吞吐量从10.1万标箱增加到48万标箱。泸州机场航线由6条增加到18条,旅客年吞吐量从28.5万人次增加到98.5万人次,成为四川第三大航空港。

    2012年以来的五年,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改革事项138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公布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在全国率先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引进华为、恒大、中冶、万达、碧桂园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41家。与韩国平昌郡、武汉市、南京市等一批国际国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值从63.1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5.9%。

    2012年以来的五年,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3%,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脱贫39.6万人,在全省率先实行医疗扶贫“四个100%”,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3万人、农村危房改造8.1万户、农网改造2.4万公里,建设“渡改桥”25座。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泸州医学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医教园区初具规模,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17所、公办幼儿园108所。4个县区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消除。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列入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质量和总量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社会治理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不断健全,“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圆满完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年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